張可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0)
淺談審美的實用性與非實用性
張可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0)
審美活動有實用與非實用兩重特性。文章主要淺述其實用性及其非實用性,并談談兩者的關系。
審美;實用性;非實用性
實用性是事物具有某種用途,你能夠知道什么,獲得什么。是認知的,具有目的的,功利的,占有的。
當你參加一個畫展,你在畫廊中一眼相中了一幅西洋油畫——蒙娜麗莎,你被她迷人的微笑,婦人的神韻以及作品本身傳神的描摹吸引時,你正處于審美狀態。于是,你買下了這幅油畫,是為了占有它,此時,它成了你的私人物品,你的收藏,它可以代代相傳或贈予他人。如此,便體現了它的實用性。
某一天,你的爺爺將他的一件塵封多年閑置物——紫砂壺茶杯送給你,你端詳著它。它有著歲月的痕跡,你很喜歡它的歷史感和滄桑感。考慮到它的歷史應該有很多年了,你便拿去鑒寶節目做鑒定,得知它是乾隆年間的一件古董,很是珍貴,就作為傳家寶保存起來。去鑒寶節目,驗證結果證明它是件古董是具有認知性的,而將它保存起來傳給后人又是具有目的性,功利性。
一位商人到處游訪好風景,他的審美本身就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當他看到優美的風景時便考量它是否具有商業價值,是否能開發成度假區謀利,體現了審美的實用性。
審美的實用性除了體現在事物上還體現在文學作品中。
例如,你在讀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時,“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你欣賞這首詩,并且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時,對最末兩句頗有感觸,體會到了理論的多少無非只是構建一個知識框架,只有親身實踐才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道理,且會在今后的生活有所啟迪,有所幫助,起到實際作用,體現了審美的實用性。
當讀《詩經》中的《七月》篇時,誦讀著經典“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體會其中韻律的同時,從中了解了古代的節氣,農時,從種田養蠶到打獵鑿冰,知曉了周代早期農業生產的情況和農民日常生活情況。由此可見,審美是認知的,其實用性也可見一斑。
而審美的非實用性是一種感性的體驗,是情感上,精神上的宣泄或者慰藉,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是務虛的。
當你在誦讀優美的古詩詞時,你的內心會無比的愉悅,享受,心情舒暢。此時你沉浸在“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的飄渺意境中;沉浸在“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的似夢似幻中;沉浸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虛幻中;沉浸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水天相接處;沉浸在“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的清新流麗的山川中。此時神志已經深陷在美好的意境中,不能自拔。這就是審美務虛的地方,它給人帶來的是心靈的熏陶,精神的洗滌。
當你漫步在荷塘邊,月色朦朧,欣賞著月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聞著縷縷荷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你置身其中,流水月光間,那優雅,朦朧,幽靜的美帶給你精神上的愉悅是無法想象的,這就是審美的感性所在。
當你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也許你無法對其中種種給出你的解決方案,但是你可以給予共鳴,認同,感同身受。讀余華的《活著》,你會感慨人生的虛妄,追問生命的意義;讀雨果的《悲慘世界》,你會對資本主義世界下的低層民眾的痛苦與磨難給予悲憫同情;讀《巴黎圣母院》你會痛斥人性的丑陋與罪惡。讀他們,你無法改變什么,無法做些什么,但是你有感受,有直擊心靈的體悟,這就是審美的非實用性所在。
實際上,在審美活動中,實用性與非實用性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由于審美主體的不同,或者我們觀照的角度,環節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例如,家里有只精美的茶杯,對于急需杯子的人來說,他會用它盛水喝,這體現了它的實用性。而對于那些收藏愛好者來說,當他第一眼見到這件渾然天成的藝術品就會心花怒放,激動不已,此時審美給他帶來的是內心的愉悅,體現了審美的非實用性。在興奮過后,他會這只杯子的紋理,色彩,雕琢的功夫等,發現它是意大利的知名設計師設計的,于是將其買下收藏,這樣的行為是以占有為目的的,體現了審美的實用性。
古往今來,從來不乏喜愛賞桂之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亦是如此,留下了數首詠桂的詩,他有一首《廬山桂》“偃蹇月中桂,結根依青天。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白居易定是登上廬山看到桂花心情舒暢,詩性大發,作下這首詩,其中過程是非實用的。而如今,哪兒要有棵桂花樹,沒等八月十五早就被大媽大爺們摘光去做桂花圓子了,這就是實用的了。
而韓劇的引進無疑給婦女們提供了一種精神寄托,她們可以通過審美來滿足對理想愛情的幻想,看時心潮澎湃,看完意猶未盡,這就是一種情感上,精神上的感受,是非實用的。而眾多韓劇的制片方則是迎合了廣大婦女的審美口味,看重了韓劇的女性市場才決定拍攝的,這則體現了審美的實用性。
[1]朱光潛.談美[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王朝聞.審美談——人民文庫叢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B83
A
1005-5312(2015)11-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