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穎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原始羅曼司(原始舞蹈之美)
任穎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舞蹈是人體創造的美。這種美可以追溯到人類誕生之時。在人類野蠻的低級階段,狂熱的舞蹈活動在如火如荼的進化演變過程中。在這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中,人類的高級屬性——意識開始顯現出獨特的功能和價值。正是這純粹的藝術本體(人體)與如癡如狂的情感,共同締造了原始舞蹈震撼人心的生命之美。
原始舞蹈;審美
羅曼司意為romance,浪漫之意,是聞一多先生在《說舞》一書中提到的用來描寫原始舞蹈的形容詞。對于舞蹈,聞一多先生給出了這樣的見解:“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原始舞里才看得出舞的真面目,因為它是真正全體生命機能的總動員。原始舞是一種劇烈的,緊張的,疲勞性的動,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體會到最高限度的生命情調。”正是由于舞蹈與人類共生,與生命共舞,所以才稱其為一切藝術之母。舞蹈走過的每一步,都展現著人類從洪荒到文明的璀璨史篇。原始舞蹈則是這史篇當中的瑰麗的第一頁,是舞蹈發展道路的第一步。格羅塞:“原始舞蹈才是原始審美情感的最直率、最完美又最有力的表現。”
人類是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兼具的高等動物。人類從古猿到類人猿,再到人;從四肢攀緣到兩足直立,從前肢到雙手,這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這個結果無疑是有利于生存的,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符合人類歷史發展、心理進程的形式、性能和結構的,所以人類本體(人體本身)具有美的特征,同時也是自然美的一種形式。人類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美。與此同時,在自然的生存壓力下,人類觀察自然、利用自然,運用簡單的石器、木頭等工具進行勞動。人類的勞動生產是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使用和制造工具,也客觀上標志著人類已從動物的屬性中分化出來。勞動使人腦開始發生變化,人類在與自然、與同類、與動物的相處中學會了生存之道,漸漸開始有意識的利用簡單工具制造復雜工具,改造和征服自然,社會實踐活動的廣度和深度都有所擴展,從事一系列“屬人”的勞動,這是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是人類成長,歷史演進的過程、動力和成果,這種社會現象、社會實踐即可稱之為社會美。更重要的是,原始人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開始熟悉、掌握大自然的規律,人類的意識已經開始萌芽。在工具制造或進行其他勞動的過程中對實用性、功利性、目的性等都提出創造性要求,這種簡單的勞動創造運用于生產實踐,使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秩序、節奏、變化有了新的感受、領悟和想象,形成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知,美的形式及審美感受也已開始初露端倪。
在原始社會,人類的身體得到了自由解放,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美的體態,這無疑是人體美的開始。人類在產生、進化的過程中,舞蹈作為原始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又特殊的形式,伴隨人類走過蒙昧時期、野蠻時期。在人類還沒有語言的時候,肢體語言作為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真實的表達,成為原始人類生存交流的一種手段。原始舞蹈之所以觸動人的心靈,震撼人的靈魂,正是因為她是通過人類最實實在在的肉體來展現舞蹈的內容和精神,這最真實的肉體,是自然界賜予的最具靈性的杰作。人類可以運用這一杰作的動態屬性自由靈活的創造美。同時,“人體”本身具有審美價值,符合人類感官對美的形象要求,使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最純粹的美的愉悅和享受。當人類狩獵時模仿動物形態以捕獲食物,戰爭時集體舞蹈以振奮人心,祭祀時用純粹、無修飾的肢體動作如癡如狂的舞動以通神靈,這種強烈的情感和身體所放射出的力量美和震撼力,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這種美的感受是只有通過人體律動才能傳遞的淋漓盡致;這種原始的、動物性的狂熱和激情是人類自然、本真的動作意識和動作思維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美的結果。
原始的生產勞動對人類思維習性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改進了人類的主觀認識能力。在勞動過程中,人類形成了一種具有特定秩序的社會勞動關系,從而創建美的形式。人類與生俱來的思想、感情、意識,推動社會向理性、規律的方向發展。人類最初的勞動是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合而為一的,原始舞蹈是從勞動中形成的。最初,人類被動的接受自然所贈與的一切材料和內容,單純的用身體進行創造、加工和處理。但是當人類開始運用思維和意識,感性與理性感受周遭的一切,從不同角度欣賞美。人類開始用頭腦探索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的美,當人類在生存活動中,學會了用身體模仿一些兇猛動物的形態,既可以捕獲獵物,又可以保護自己,這個過程即是思維與身體共同作用的最好體現。不僅如此,人類還會運用思維將這些獲得的有用線索和形態整理、加工、提煉、升華,從而更好的服務于生產,這個過程中人類的審美取向也發揮作用,發現符合利益的、美的特征加以完善并保存。人類不斷發展,保存下來的美則越來越趨向當下的審美理念,符合原始群體對身體動態的審美傾向。原始舞蹈就是在這種共同的審美環境中形成并發展的。所以原始舞蹈必然是與生存、與生產、與人類需求密切相關的美的表現形式,既體現物質勞動,又建構精神勞動。
當人類適應大自然的生存規律,開始思索宇宙和生命的問題時,漸漸地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離。舞蹈作為一種重要生活手段獨立于勞動。當人類對大自然的神秘有了更新的認識和更多的未知,人類開始了對大自然的崇拜,形成萬物有靈的世界觀,使人類對巫術和圖騰有特殊的認同感,通過舞蹈表達感情,培養技能,團結群體,實踐性的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然崇拜、巫術、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初級形式的宗教活動,開始成為原始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人類精神的產物,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人類開始了祭祀,衍生出這許許多多用于祭祀的肢體動作,這些動作源于在生產生活中觀察自然的結果,形成特定的審美感受。在原始人類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人類對自由精神和審美意識的追求也不斷進步,原始舞蹈也是在這樣的實踐與精神的共同作用下趨于典型化、實用性和功利性。邱紫華在《東方美學史》中認為:“東方民族繼承和延續了美學特征……以具體事物的形象如氣、體、味、風、雪、月、花、姿等范疇來表現某些普遍的審美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講,原始美學觀念形成的原因在于對自然的膜拜。原始舞蹈美正是在這膜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原始身體動態美。在原始社會那樣極簡的生存環境中,原始舞蹈所創造的具象的藝術形式,是當時人類審美心理的集中體現。
自然界中,萬物有其固有的生長方式,如樹枝的姿態,溪水的流動,動物的奔跑,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靈性和生命。遠古時期的人類沒有音樂、沒有舞蹈,他們用最生活化的石頭、木頭、銅器、鐵器等器具通過擊打產生的聲音,作為最原始的音樂節拍。通過最自然的人類肢體形成的身體律動,作為最原始的舞蹈姿態。強烈的音樂與身體的節奏共同配合建立起一個虛幻的、神秘的、舞蹈的、審美世界。“擊石拊石”成為舞蹈最初的節奏。但是這并不是他們舞動的唯一節奏,響亮的呼喊、狂熱的拍手、整齊的跺踏,作為人類原始舞蹈最震撼人心的生命節奏。大自然不僅賜予人類節奏,更賜予人類舞動的身體,這是其他藝術門類無法企及的獨特審美客體。人類有意識地制造工具,用身體探索自然的奧秘,舞蹈用身體感受大自然,人類所具備的審美能力、審美意識,是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產物。在舞蹈審美的活動中,無論審美經歷是愉快或是悲傷,最重要的是滿足了人類最原始的、最本能的快感。
易中天《藝術人類學》指出:“人類原本沒有這種生產(藝術)。…原本都是出于其他目的,比如出于生存的需要,或作為圖騰的標記,巫術的形式,而被創造出來的。”這些其他目的成為人類精神世界對未知和美的渴望。原始舞蹈作為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一種胚胎性藝術形式,它所展現出的生命之美,力量之美,崇高之美,神秘之美,無疑為后世帶來激動、震撼和敬畏的審美感受。
[1]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說舞[M].香港:三聯書店,1982.
[2]恩斯特·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邱紫華.東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易中天.藝術人類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J702
A
1005-5312(2015)11-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