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潔燕
(汕頭市廣播電視臺電視節目中心,廣東 汕頭 515021)
漫談城市臺的電視文藝節目
溫潔燕
(汕頭市廣播電視臺電視節目中心,廣東 汕頭 515021)
頻道多元化和節目源的極大豐富、文藝娛樂性節目的市場化制作運作,不可避免地把城市臺文藝節目推向更大的競爭平臺,城市電視臺以普通人的熒屏形象接受普通觀眾的關注,也不失為揚長避短、劍走偏鋒的招數。
城市臺電視文藝節目;地緣化優勢發揮;傳播地域傳統;特色文化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廣播電視事業高速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中,一個城市電視臺文藝節目的制作狀況,往往從一定層面上顯現著該臺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性坐標。
電視文藝節目,尤其是電視綜藝節目制作的復雜性、繁瑣性、對電視運用技術、設備、設施(包括演播劇場、轉播設備、直播技術)的高標格要求、團隊中分工與協作的統籌運營,是對城市電視臺軟硬件系統的綜合檢驗。或與這有類似“消耗”的新聞直播報道,是對城市電視臺同期間幾無嘗試,城市電視臺部分相關聯的高投入設備設施,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制文藝節目的推動。城市電視臺文藝節目的經常性設置和發展,似乎也成為城市臺初具完整性規模輪廓中難以忽視的一環。
實際上,初創時期的城市臺電視文藝節目,在當地觀眾中的反響多數是熱烈而且極受矚目的,它的節目內容也包括其中的節目主持人,甚至于一度成為觀眾印象中評價該臺節目優劣及人員素質高低的單一杠桿。讓業內人士有意無意回避而觀眾津津樂道的比如主持人的衣著、長相、氣質風度、言談舉止等等,也蘊含著她(他)與觀眾的另類貼近,這種貼近哪怕是近乎市井的品頭論足、添油加醋,也呈現出非官方的民間色調。
頻道多元化和節目源的極大豐富、文藝娛樂性節目的市場化制作運作,不可避免地把城市臺文藝節目推向更大的競爭平臺,而城市臺主客觀賞人員的創意匱乏、資金的捉襟見肘、制作的相對簡單粗糙,其雞肋式,作坊般的產品同樣不可避免地告別了在文娛資訊,節目效應上領一方風騷的別樣年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對文娛資訊的二、三手擺弄;在明星效應,人氣指數充斥的熒屏,對二,三線歌手的“無奈”寄望;在創意無限的時代,對頓成明日黃花般節目樣式和內容的師從和模仿,考驗著觀眾對新鮮感的忍耐度。
即便是如此,城市臺文藝節目也未必到了“人緣盡失”的境地。相反,在許多地方,她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收視率。觀眾也許在節目中難見喜愛的明星們的才藝揮灑,少見為之捧腹、為之嗟嘆的場面,然而她大有可能在節目中看到相知相熟相識的家人,有人甚至自己本人在其中展示文娛才情,觀眾會為此因錯過節目首播時段而遺憾,或在歷次重播時仔細重溫,更或錄下畫面時常回味,在這一層面上,觀眾對自己,對相識的人的關注或許超越了那些似乎熟悉、實無關聯的明星們。因此,發揮地緣優勢,開通渠道,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收視群體參與參加到節目中,是地方臺文藝節目保持生命力所要堅持的著陸點。
在有著眾多渠道了解觀眾心中文藝明星前提下,城市電視臺以普通人的熒屏形象接受普通觀眾的關注,也不失為揚長避短、劍走偏鋒的招數。而在一個長年生活著的城市,你認識的和認識你的,與你相關聯的人對此的關注,毋論是因其興趣、驚喜、好奇,還是嫉妒或者等著你出丑,單從信息接受角度上看,未必就在所謂的明星之下。正如對個人而言,重大信息并不一定是重要信息,遙遠國度的政變或許比不上你居住城市的天氣變化值得你留意。共同生活在這一方水土的人,與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人,與你一樣為生活奔波,為工作操勞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言語舉止在熒屏上的顯現,呈放出難言的親近感和貼近性。
電視節目的貼近性在新聞類、社教類節目中得到了較為直接的實踐,熒屏不再只是領導、先進人物、明星們的專屬地,電視鏡頭越來越多地朝向普通民眾的生存、生活空間。毋庸置疑,電視熒屏較之存留中的印象,已顯得不再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普通觀眾在公眾場合平靜接受“民調式”的采訪現象比比皆是,不像早些年一樣呼朋喚友,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尋覓著熒屏中可能出現的自己的影像、“奔走相告”、自得好些個日子。此情此景在當今電視文藝節目中或許還能找到一脈傳承的心路痕跡,對普通觀眾來說,“多才多藝”始終是令人神往而值得尊崇尊尚的,上舞臺表演實際上證明個人的才藝應達到了一定的水準。電視文藝節目,特別是一些綜藝晚會型節目,本質上就是一個表演舞臺,再加上城市電視臺制作力量不足,電視化手段的運用能力有限,許多類似的節目其實就是舞臺表演的實錄播放,她更有著與舞臺相似或相同的演出氛圍,如化濃妝,挑選出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服裝,注意臺步和造型等等,與登臺表演是那么地相像。在觀眾心目中,參加電視文藝節目就是登上“熒屏舞臺”,對熒屏和舞臺的天然崇往,造就了觀眾對其雙重結合的更具魅力感的衡定和認可。作為普通人,在熒屏舞臺展示才藝,讓自己、讓周圍的人不由得認定自己的才藝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水準,熒屏舞臺的魅力和權威甚至于超越了一般性舞臺,上電視表演節目(節目被電視錄制,晚會導演挑中自己的節目等),實際上很可能被認為是一種榮譽,比節目參加區域合作匯演獲個獎項什么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是藝術夢,還是明星夢,熒屏舞臺這時是肯定的舞臺,圓夢的舞臺。一次在熒屏舞臺的“露臉”,牽掛出包括親朋好友,認識你的人在內的收視群體,在隨后一段時間內的茶余飯后,這必然成為周圍的人議論交流的談資。反饋是直接和迅捷的,因“露臉”造就的眾人關注焦點所引發的成就感讓人自得,也或會因在熒屏舞臺的“露怯”而懊惱好一陣子。
自然,參與覆蓋面更廣、收視群體更大的上級臺等的節目更難得,但正因為難得,偏居一偶的城市臺優勢有了揮潑的空間:這里有更大的概率見到你熟知的人,有更多的機會讓你參與到節目中,也更有可能把地方熒屏舞臺當作觀眾身邊的舞臺。這就不難理解歷年來城市臺舉辦的電視文藝競賽(諸如歌手賽,才藝賽,舞蹈賽等等)仍舊在當地能夠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反響度。這個時候,藝術成份,制作水準并不是衡量節目質量的唯一標準。看電視或禮品之類的文藝節目(收費頻道,電視節目付費的觀念及看電視得大獎以經濟吸引觀眾的節目樣式的推廣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傳媒市場化的追求),其少得“可憐”的實惠(與大臺相比)仍不乏有人追捧。因此,將地緣化優勢發揮極至,在節目設置,節目中觀眾參與比重的傾斜上、節目類型的調整上、節目互動的多樣化上、城市臺“抓小放大”,“以偏抗全”,守得“一畝三分地”,雖多少表現出無奈的成分,更多的則是強化城市臺的地緣特色,保證穩定收視群體所作出的抗爭和努力。
因而,從現實出發,城市臺文藝節目往往立足于:
1.即使了解和追隨國內外電視文藝(或說娛樂性節目)的流行形態,這些形態要在實踐運作運營中已被證明是成功的或正在證明,可預示成功的愿景。特別要關注正處于上升期的節目形態,及時把握恰當的時機加以借鑒,以彌補創意上的匱乏,順風搭車,免拾人牙慧。
2.在節目形態的參與和借鑒上要注意本土化,從實際條件出發,進行演繹、演變、演化,在內容的設置上盡可能融合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的特色、特征、個性。
3.避免環節設置過于復雜的節目形態,突出重點,“小,快,靈”,單一而不單調,不斷創新。
4.避免面面俱到和賦予文藝娛樂性節目太多的功能,科學分析那種以慣性思維無論如何都要它承載一些空洞無物、大而教化般的概念和功能(實際上,多數實踐中制作者在所謂“寓教于樂”中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粗暴,生硬,教條的,根本無心也無力使它有機地結合。)
5.給人快樂,給人美感始終是文藝娛樂性節目的第一要素,關注和汲取現代人現代生活的愉悅生態?避免沉浸于嘲人嘲己,插科打諢之類的“幾板斧”,通俗未必庸俗,大俗亦為大雅。
資源的劣勢仍舊隨時有將城市臺文藝節目推向危險邊緣的可能。因而,與它臺的合作、協作,在資源,制作上的互補呼應,對城市臺文藝節目走出狹小空間、開拓思維、提升運作運營方法、提高制作能力和水準是不無益處的,尤其在城市臺所承付的弘揚、記錄、傳播地域傳統、特色文化方面,與他臺的合作或會有著更加廣闊的前景。
值得注意的一種感受是:地域文化常常因為朝夕相伴而顯得習以為常,見奇不奇,見怪不怪,最多也只是肌膚相觸的激動,或許某一刻在遙遠的他方重逢故土文化,那種“他鄉遇故知”的驚喜、“一點聞鄉音的動容”,是侵入骨髓的震顫,“距離產生美”也好,“墻里開花墻外香也好”,離家之后更想家,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只有在異域(異域人或身處異域的故鄉人)才更顯出它獨特的美感和親近感。
熟悉和驚奇的結合、雙眼和第三只眼的合作,將使這類文藝節目的制作可能達到頗具新穎的視角、更深層次的詮釋,以這提升節目質量、傳播范圍、對地方傳統文化宣傳的拓展,城市臺文藝節目制作水準的肯定應能獲益良多。
城市臺電視文藝節目始終離不開她所處地域的生存空間,適度而絕不能放棄地跟隨、同行、共舞,參與到地方文化的現時探討、塑造、建設、弘揚中,是文藝節目贏得時效性、鮮活性、時代感、認同感的一項保障,是它時變時新、風俗而不離時尚、風雅而不失通俗、風趣而不棄思索。
G222
A
1005-5312(2015)11-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