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電影中的女性影像"/>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航
(浙江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我和我們的故事
——雜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電影中的女性影像
王航
(浙江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隨著時代發展和文明意識的提高,女權運動不斷在人們的“愛恨交織”中進行著。大陸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一直以來被社會認為是男性的附庸,直至現在,所呈現出來的以女性為主要角色的大陸電影基本都以言情片為主。而現在的臺灣電影市場則被一片校園文藝電影和個性群體電影所覆蓋。文章將淺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臺灣電影新電影的黃金時期出現的具代表性的女性影像,希望借此了解電影女性角色在這數十年的變化。
臺灣;電影;女性;歷史;文藝
提到臺灣電影的八十年代,或許最早閃現在腦海里的電影就是那部《悲情城市》。敏感的政治環境,淡灰色的九份,和導演侯孝賢。至于他的另一部名作《風兒踢踩踏》,大概是連名字都沒有聽過。這部愛情片脫離了當時普世愛情戲的俗套劇情,卻有一種莫名的實際感。女主角幸慧與廣告導演羅仔和盲人金臺先后相戀,在訂婚前夕改變主意選擇金臺(影片預留懸念仍可能改變)。同時期的電影女主角幾乎都是《聚散兩依依》瓊瑤風中不食人間煙火的小仙女或者是女性勤儉持家艱苦隱忍的黃臉婆形象,《風》一片卻少有的呈現出來了一個獨立的現代女性形象。她熱愛拍照攝影,有自己對美的獨特見解和想法;她雖然是老師,卻不愿意遵從傳統的畢業歌教唱,改了臺詞,其中隱約中透著一股不羈和叛逆;至于最后對愛情的選擇,更是她個性:她既沒明確和羅仔斷的一干二凈,也沒說要和金臺許下一生一世的承諾。
電影究竟該記錄什么?電影中的女性究竟該表現什么?
同時期的影像資料不斷地復制再復制同一套灰姑娘遇上王子或者是郎才女貌亦或者是攜手共度一生的模板,無論用什么樣的新瓶去裝裝舊酒味道都還是一樣的。幸慧的這個女性角色是有著難得的積極意義。她的出現似乎顛覆了當時女性必須在家當個黃臉婆,或者是灰姑娘懵懂遇到王子以后在城堡里當個黃臉婆的形象,她有自己的審美和與愛的表達,不需要屈從于任何一個男人,也不需要與別人許下一生一世的諾言。當時這樣的正面角色,在如今看來仍是極為欠缺的。如今電視電影作品中的女性是包裹在女強人外衣下的小女人,似乎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尋找到日后的伴侶而鋪路,她們衣著光鮮卻總是為愛情忙忙碌碌,和女性朋友一起討論的話題除了愛情就是婚姻。為什么一定要早早地決定和某位共度終身?我猜測這可能是幸慧腦袋里的小疑惑,所以她可以確定愛上金臺,也不愿意放棄和羅仔共赴歐洲的旅行。愛的選擇是持續一生的,而非是一局定生死的。只要不用契約將自己牢牢綁住,一切都有余地。電影對真實需要最起碼的尊重,對價值觀需要有最基本的樹立,如果單純用簡單俗套的愛情故事欺騙女性,用風平浪靜的生活去往每一個人身上套,那哪怕在票房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它也是一本失敗的電影。
有些時候社會事件的發生反而讓后人竊喜它改變了最基本的社會思想方式和風氣。
1983年《昨夜之燈》的慘敗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明明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整日的風花雪月只是無用功。1982年的《瘋女淚》似乎有那么一點女性在危機下的自我意識,卻把女性全盤塑造成了一個圣母角色。我并不贊同影片中“割肉熬藥”“賣女兒”的行為,或許在如今的大多數情況下,愛月的形象仍是高大神圣愿意為家庭付出一切的,但如果不具備基本的保護和獨立意識,無論再無悔地付出,都只將奏響一曲哀樂。
楊德昌導演的《海灘的一天》當然是上個世紀末女性意識覺醒的重要一筆——大多時候都是男性導演的影片中展現出更為有力的女性角色。如果要把《海灘的一天》與《風歸來的人》作對比的話,還是能找到某些背景跨越的相同性的。《海灘的一天》中的一場長對話里,林佳莉和譚蔚清各自訴說著彼此的往事,從70年代到八十年代,從學校到家庭,如果一心想要逃脫的是家庭的羈絆,卻又不經意間遇到了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所帶來的新的感情困擾,那這些種種的外力困擾都是我們所能掌握且克服的嗎?人生的幸福是卑微的,困難是無窮無止境的,女性究竟能否自救?我們沒有一刻能阻止社會的前進,在家庭所給予的冷漠和微弱的幸福中,我們究竟應該選擇什么?這些都是影片拋給我們的問題,這樣的話,應該已經沒有多余的思維去討論海灘上的尸體究竟是誰的了。
在新電影時代,可以看到臺灣電影人在一次又一次地不斷嘗試著拍出真正能代表女性主義的電影——可惜的大部分都是男性導演在做嘗試,他們初期的摸索是大膽且成功的,但仍然無法跳脫開傳統思維的女性觀點:遵循家庭與道德規則的服從角色。她們無一不為自己的角色轉換和命運憂心,生活中處處充滿選擇,身份在不同場景下轉換,她們也在尋求著社會的認同和改變。之所以不提及更大膽的女性電影,我想我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目前的女性也正處于這樣的一個茫然期:我們需要社會的認同,而社會也在不斷改變我們的角色。
究竟是改變來的快一點,還是認同到達地早一點,這或許不必思考。為自己而活,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1]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2]李銀河.女性主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M].臺灣:臺灣遠流出版公司,2005.
J905
A
1005-5312(2015)11-0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