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西安明代萬壽寺塔糾偏"/>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薛兵
(西安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回歸復位
——記西安明代萬壽寺塔糾偏
薛兵
(西安市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筆者有幸參與西安明代萬壽寺塔糾偏、保護工作,這次工程是運用現代技術修復、保護文物的一次實踐,同時也是歷史文化景觀社會性的體現。
古塔;傾斜;修舊如舊;社會性
萬壽寺地處西安城東,塔是萬壽寺現存的唯一遺跡,是明王朝在西安城僅存的一座佛塔。同大小雁塔相比,并不算高大,但具有明塔的密實、精致感。塔身6層,高22米,大約相當于六、七層樓的高度。外形呈六邊形,屬樓閣式磚塔。在塔身的第一層,塔檐下部有磚雕的斗拱。第三層正北處有一門,門上部有磚刻楷書“藏經塔”三字。塔內一至三層為空,有樓梯,為藏經所用。上部三層實心,塔身由磚與黃泥砌成,塔體保存較完整,未發現有地宮。
2011年五月的一場連陰雨后,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古塔出現了大幅度傾斜、下陷。專業的測量人員測算后發現,塔體中心點向西北方向偏移2.231米。同往年的監測數據相比,偏移差達1.166米。在隨后的監測中又發現,從6月1日到6月19日以2.231米、2.630米、2.640米的速度快速傾斜,隨時都可能倒塌。嚴重影響著塔和師生的安全。
(一)內因
萬壽寺塔的結構設計和建造材料形成它體重大、抗震強度低缺點。因此對地基條件要求很高,進而對地質結構的變化就會十分敏感。
(二)外因
1.地下水位過高,使塔基土松軟、分散。按現在城市的發展,西安等城市的地下水位一直在下降。大量的水來自何處?經訪查,由于萬壽寺塔所處西安城東區。在東西南北四區中地勢最低,極易形成積水。2009年時,所在中學改建施工。為防水,將學校操場墊土抬高。而無法移動的古塔只能處以更加低洼地帶,四周也無相應的排水設施,反而成為積水下滲途徑。可以說,整個塔基完全處于潮濕的環境中。
2.資料表明塔的西邊,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曾經挖過防空洞。當地居民回憶,大概從挖防空洞時,古塔就發生了傾斜。由此可以推斷,塔基的穩定已出現問題。
3.塔基東南角探查到有一個明清晚期墓穴。目前,處于坍塌狀態,內里也有水的痕跡。
4.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西安有震感,進一步加劇了地基的松動。
不過同為萬歷年間的涇陽崇文塔今天依然完好。而同地區的大雁塔更屹立了1300多年。萬壽寺塔除塔基外,塔身、塔頂基本保持完好。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后世外部環境又諸多變化,還能保持現在這種狀態,非常難得。可以說,外因是導致傾斜的最大原因。
1.原地保護。依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就環境、文物保護與發展兩方面反復研究后決定,古塔不適搬遷,原地復位、保護。避免保護性破壞、利用性破壞和建設性破壞。只能加固、保護,不能人為的去改變,應“修舊如舊”。
2.搶險加固,穩定塔體。首先,用鋼架支撐的方法加固。支撐的鋼架由正北、西北、正西三面組成,頂在塔的第三、第四層。使偏斜力傳導在支撐架上,防止其繼續向西北方向繼續傾斜,避免倒塌。同時用毛氈墊在貼近塔體的位置,減少摩擦,增強穩定性,保護塔磚。其次用木板圍住塔身下部,再在木板上用鋼圈箍緊。以預防“扶正”時塔體出現松動、搖擺狀況,保證文物的安全。
3.底座加固,組成人工“復合地基”。首先,加強保護,為塔基搭建防雨棚,減少雨水對塔基表層的沖刷,減輕損害。對塔基四周做排水和防水處理。再探明塔下12米深度范圍內底層地質構造,對土質、含水量等進行分析對比。測算后,塔基周圍打入數個灰沙樁,同時將沙子、水泥、生石灰按一定比例、順序灌入打好的孔中,通過吸收地基土中的水分,可以提高塔基土的密實度和抗壓強度。并使塔基下盡量處于干燥狀態,成為新的負載平面。借助灰樁的頂升作用,達到糾偏已歪斜建筑,組成人工“復合地基”。降低傾斜的速度,預防施工時出現不均勻力量。為下一步的“扶正”提供保證。
4.邊頂邊掏,實現糾偏。預加固后,傾斜的速度減緩,古塔基本處于穩定狀態。計算后,在塔傾斜的正對面塔基外,定點打洞、定量取土。讓塔利用自身的重量逐步復位。對古塔糾偏,一般一天基座糾偏最多2毫米。萬壽寺塔完整性比較好,糾偏就比較快,但一天最多糾偏10毫米。于此同時需全天監測,時刻關注基座的情況。將石膏條貼在裂痕和可能產生裂痕的地方,并用水準儀、百分表測算橫向、豎向有無沉降、偏移的變化,確保安全。
經過四十多天的抽土迫降,成功對該塔糾偏2米。基座回落了四十多厘米,塔身仍存在著約60公分傾斜量,但塔已處于穩定狀態。
萬壽寺塔“扶正”工作已基本完成,經過這次糾偏工程,讓文物保護方法,法律以及相關的知識,通過作為歷史景觀的古塔這個載體逐步融入生活,激發對文物保護的主動性。讓文物保護緊跟社會發展,讓整個社會共享文物保護帶來的成果。
[1]陳東佐,康玉慶.中國古塔的維修與保護[J].太原大學學報,2006(04).
K878
A
1005-5312(2015)11-01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