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24)
“伊瑪堪說唱”的沒落緣由及未來新生
孟偉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24)
“伊瑪堪說唱”被譽為“赫哲族活的歷史教材”、“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是一項可與我國三大民族史詩相媲美的藝術,是我國第七個被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然而這一切都鮮為人知。文章將簡單介紹“伊瑪堪說唱”及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歷程,分析其沒落緣由并尋找發展新生。
伊瑪堪說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五年發展計劃
當代著名文藝工作者馮驥才曾說:“一個擁有英雄史詩的民族分外令人敬仰。這個話題在世界范圍內可以使人聯想到希臘語羅馬的神話傳說;在中華民族則馬上會使我們驕傲地想到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赫哲族的《伊瑪堪》。英雄史詩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精神與文化精華,是一個民族有聲有色的靈魂。”①伊瑪堪雖極具研究價值,但作為弱勢非遺項目,其“生存”現狀也著實令人擔憂。
伊瑪堪,別名“伊瑪坎”,是赫哲族人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創造出的說唱藝術。內容豐富,語言質樸,講究合轍押韻。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伊瑪堪”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278V-42。
2009年,文化部同意“赫哲族伊瑪堪”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3月,“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正是申報該名錄。
2011年11月23日,在第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赫哲族伊瑪堪說唱”符合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5條標準,正式進入該名錄。
目前,全國不足20人掌握赫哲語,共有5人是“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其中吳明新、吳寶臣2人是國家級伊瑪堪傳承人,75歲的吳明新尚且能夠自如演唱伊瑪堪片段,但吳寶臣只能演唱8段伊瑪堪,其傳承令人堪憂。
相較昆曲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的良性健康發展,伊瑪堪說唱的發展仍舉步維艱。
(一)昆曲依然保持生機的原因
1.歷史沉淀:產生于14世紀的昆曲,曲詞唱腔典雅、表演細膩,融合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被譽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赌档ねぁ?、《桃花扇》、《長生殿》都是其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等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
2.革新進?。豪デ陌l展并不是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而是及時跟進潮流,培養新鮮的演員,對劇本進行合理地改造,為昆曲事業灌輸新鮮的血液,青春版的《牡丹亭》和《長生殿》在國內外演出都座無虛席,證明了其“青春化”嘗試的成功。
3.政府扶持:現已建有精品文化資源庫“中國昆曲”,通過數字化文本、圖像、音頻等方式,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水平。同時,國家重點設立扶持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制定十年發展計劃,為昆曲發展贏得良好的環境。
基于以上三點原因,昆曲至今仍保持著它獨特的魅力。
(二)“伊瑪堪說唱”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
1.民族語言的喪失:赫哲族有語言,沒有文字。據2000年黃任遠、于曉飛的調查,會講赫哲語的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50歲以下的赫哲人幾乎不會講赫哲語,民族語言正處于自然消亡的狀態。伊瑪堪說唱建立在赫哲語基礎之上,如果民族語言消失,其傳承將無從談起。
2.缺少傳承人:伊瑪堪多采用家族傳承方式,一百年前,幾乎每個人都會唱伊瑪堪。四十年前,有吳連貴、葛德勝、吳進才、尤樹林和尤金良等數十位伊瑪堪歌手。2003年5月,最后一位能完整說唱伊瑪堪的歌手—尤金良去世,伊瑪堪瀕臨消亡。現今,5位“赫哲族伊瑪堪”傳承人均只能演唱部分片段。
3.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沖擊:千百年來,伊瑪堪作為赫哲民族共同的精神產品,能為人們提供某些典型而又傳統的社會思想與行為模式,從而成為民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引起當時人們的熱烈歡迎,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聽眾,符合民族文化心理,起到了教化和娛樂的作用。②伴隨著改革開放,赫哲族人從單純的漁獵生活向農業、手工業、服務業等方向轉變,大多數年輕人不愿花幾個小時來聽一位老人演唱伊瑪堪。
4.研究和保護亟待加強:對“伊瑪堪說唱”的采錄、整理和研究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但進展緩慢,目前雖保留一批伊瑪堪錄音,但還未制成CD光盤,不便永久保存。相關部門還未出臺具體的保護規劃,只有部分市區,例如佳木斯市、同江市等,舉辦說唱傳習活動,但輻射范圍小,影響力弱,很難達到挽救伊瑪堪的目的。
基于以上四點,如不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伊瑪堪將成為赫哲絕唱。
伊瑪堪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濃厚的地方性,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民間歌手集體創作的結晶,在語言、結構、情節、描述、演唱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了民族的活態史詩,世代相傳,一旦消失,將是民族乃至人類最大的遺憾。③因此本文借鑒日本、韓國等國以及昆曲、湘西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伊瑪堪說唱”的5年保護計劃:
1.傳承人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日本政府每年給予其傳承人—“人間國寶”200萬元(約合人民幣14萬元)的特別扶持資金,韓國政府每月給予其傳承人1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6000元)的生活補助,而中國政府于2011年才將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補助提升至每年1萬元,很難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因而很多年輕人會另謀出路。但目前全國范圍內伊瑪堪傳承人僅有5位,他們對于伊瑪堪的傳承承擔著更加重大的責任,應予以適當額外的補貼,吸引更多有興趣的人學習。
2.文物保護方面:1979年成立的伊瑪堪搶救小組曾深入赫哲族村屯,采錄并保存了吳連貴、葛德勝、尤樹林等歌手的演唱片段,這些寶貴的錄音急需建立完善的數據庫,并做好后續的補錄工作。同時,借鑒“中國昆曲”文化資源庫,“湘西文化遺產信息庫”等經驗,在5年內適時建立“中國伊瑪堪”文化資源庫,擴大社會知名度。
3.法律法規和發展規劃方面:《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寧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成功頒布實施,加快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地處東北疆的黑龍江省擁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至今還未頒布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因此,建議盡快起草《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4.產業發展方面:當地旅游業并未與“赫哲漁獵文化”很好結合,因而長遠發展受限??蓱m當借鑒意大利鄉村生態旅游、美食文化旅游的成功經驗,借助“烏日貢”大會的影響力,形成赫哲族獨特的文化旅游產業。
除以上五個方面,還可與公益組織合作,采用發行國家彩票等方式為伊瑪堪的保護籌集資金。我們希望各方積極合作,早日形成伊瑪堪的中國保護模式,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遺產是先人的偉大創造,今人的文化若能傳之后世,也是后人的遺產。我們生活在遺產的傳承和創造之中,如果我們今生今世的作為、行為和種種人生的努力不加入到人類歷史傳承的長河之中,我們就可能悲嘆:逝者如斯夫!假如這個傳承鏈在某個環節中斷,假如我們的創造力枯竭或單一,那必定是整個人類大難臨頭之時。④所以,“伊瑪堪說唱”的保護刻不容緩。本文從“伊瑪堪說唱”申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講起,分析其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借鑒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功的經驗,提出“伊瑪堪說唱”的5年保護規劃,并呼吁盡快形成伊瑪堪中國保護模式,造福后人。
注釋:
①原載《烏欽少郎與岱夫》序言.民族出版社,2003年.
②黃任遠.赫哲絕唱中國伊瑪堪[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76.
③同②第78頁.
④黃任遠.赫哲絕唱中國伊瑪堪(總序)[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5.
J607
A
1005-5312(2015)11-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