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淺析鳳凰方言與其文化的關系
廖燕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方言,作為特定地域文化的載體,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文章通過對部分的鳳凰方言進行淺析,以此窺探這些方言所承載的民族文化。
方言;文化;民族特色
羅常培先生曾在《中國人與中國文》中說過,“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在這個世界上假如沒有語言的話,人類的社會生活也許將無法繼續維持,人類的文化創造也將無法實現。如果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的話,那么作為民族共同語的地域分支——方言,則就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它凝聚著特定的地域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了解方言現象我們可以了解到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內涵,也可以了解到特定地域的各種文化現象。方言是體現地方文化現象的重要標志,幾乎每一種民俗都伴有一定的方言詞語,而每一個方言詞語也都可能反映著一定的民俗。本文擬通過對鳳凰縣當地的一部分日常用語、諺語的一些解說來展現其反映出來的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現只能對其作一些淺析,從而窺探這些方言詞語里折射出的文化現象。
到過鳳凰的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鳳凰話日常用語的特別,它和普通話的差異比較大。比如:鳳凰話稱“爺爺”叫作“公”,“奶奶”作“婆”,“叔叔”作“滿滿”,“弟弟”作“nou nou”等等,這些稱謂是外地人難以一時就能理解的。鳳凰話里有一些感嘆詞及形容詞也頗有趣味,感嘆詞中像“我柳柳”,這是表示驚嘆的口頭語,有時還可表示疼痛難忍時的呼喊聲。如:“我柳柳!痛死了!”形容詞里像“肥妥妥”,形容人非常胖,胖得肉都往下垂了。如:“你恰(吃)哪好東西?恰(吃)得果子(這么)肥妥妥滴!”還有“活粒粒”,指活生生的樣子。如“我柳柳,這條魚還是活粒粒的嘞!”眾多的鳳凰話中最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個字可能是“抱”了。這兒有個趣事是關于“抱”這個字的。話說有個鳳凰人到外地去任職。就任第一天的時候,辦公室里來了一位女士向他請示工作。他一邊給這位女士倒茶,一邊說道:“不要急的,你先坐下,等一下我抱你。”誰知這位女士聽了他的話后,不但不坐了,反而生氣的跑了出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位女士不了解鳳凰人把“告訴”說成“抱”的方言用語,誤以為是“擁抱”的“抱”。心想:這領導人品竟然如此差,第一次見面就說要抱我。當然生氣跑開嘍!
而關于諺語的方言更是俯拾即是。在這里可將方言中的諺語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于生活的諺語。比如:“水有頭頭(源頭)蘇(樹)有根,冒(不)認爹娘四(是)湊森(畜生)。”因鳳凰話中沒有平翹舌之分,故基本是沒有翹舌音。“仙娘難字(治)患窄(患者)piang(病),打罵難字兒女心。”仙娘該是湘西這邊特有的一道風景。仙娘都是女性,大概類似算命的,平時各家有個什么難以解決的事情或碰到不吉利的事情,都會去找仙娘去問問。“酸菜酸湯,越恰(吃)越香。”“一天冒恰(不吃)酸,走嘍(路)打撈躥(走路會搖搖晃晃)。”這兩句諺語反映了鳳凰人愛吃酸的食品的特性,可以說無酸不歡。因鳳凰人多為苗族,而苗族人喜食酸辣食物,所以酸菜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第二部分是關于修養和事理的諺語。比如:“搔才(燒柴)要空心,為人要宗心(忠心)。”告誡人們要真誠待人,這和鳳凰人直爽、重義氣的性格特點是分不開的。“冒(不)怕噠大(哥哥)衣三(衣衫)破,秋(就)怕噠大(哥哥)肚無貨。”說明鳳凰人看中的不是一個人外在的東西,二是他的內在如何。“辣子辣口有人愛,甘扎(甘蔗)甜口有人嫌。”說的是蘿卜青菜人各有愛。
第三部分是關于社交的諺語。比如:“給bia(隔壁)好取火,臨在(臨寨)好開親。”“錢米短,情義藏(長)。”說的都是鳳凰人重情重義,與鄰為善。“寧交雙juo(雙腳)跳,冒(不)交瞇瞇笑。”交朋友寧愿交和你因一些分歧起爭執,氣到雙腳跳的人,也不能交那些當面對你瞇瞇笑而背后捅你刀子的人,也就是我們說的笑面虎。
第四部分是關于節令的諺語。比如:“恰(喝)了五月酒,散子(扇子)冒(不)離叟(離手)。”過了農歷五月之后,天氣便一天天的熱起來,拿起來扇風的扇子便要時時扇動著了。“九月從陽(重陽),移火進房。”重陽節后,天氣漸漸轉冷,叮囑人們該是時候注意保暖了。“冬至過,地皮破。”說的是冬至一過,天氣又干又冷。
以上的這些方言現象只是鳳凰方言中的一小部分,要更好地了解一種方言還需要做更多的調查和研究。目前,少數民族的方言境況堪憂,希望學者們能在國家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將方言更好地保存下來,與此同時,身在方言區的我們也應該自發的去傳承我們的方言及其文化內涵。
H17
A
1005-5312(2015)11-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