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珊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試析基督教與圖像學的關系
賈珊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基督教與圖像學看似是兩個毫無關系的領域,但其通過繪畫卻達到了基督教通過圖像學傳播教化、圖像學通過基督教發展完善的和諧統一。文章將通過耶穌誕生的五個圣經故事與相關繪畫,試圖分析解基督教與圖像學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
基督教;圖像學;耶穌誕生;關系
從耶穌本人及初代使徒,到皇帝、國王和宗教;從改革者和人類良知的捍衛者,到十字軍和虐待狂,兩千年以來,基督教是世界史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它既有鼓舞人心的信念,又不乏骯臟的勾心斗角,它是由一批卓越之士主演的史詩劇。對非基督教徒而言,基督教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大部分人對它的認知來源于耶穌誕生、耶穌受難等故事或是美術館中有關耶穌、圣母的畫像與雕刻。這,便涉及到圖像學。圖像學研究法是美術史的一個分支,強調的是對美術作品主題的傳統、象征含義與文化意義的研究。20世紀初,一些美術史家力求在現代人文科學的基礎上重建美術史學,把美術史由圖像的考據轉變為對藝術作品意義的闡釋。瓦爾堡以及帕諾夫斯基提出一種對圖像的主題進行識別與分類的方法,作為理解圖像意義的方式。
所以,從基督教與圖像學的關系來說,基督教通過圖像學傳播教化,圖像學通過基督教發展完善,我們通過有關基督教繪畫的圖像學知道了《圣經》中的內容和故事,而又從《圣經》的故事中,更加深入了解了基督教的繪畫圖像。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僅有關耶穌誕生的畫有很多,如《天使報喜》、《三王來朝》、《屠殺嬰兒》、《出埃及記》等,通過這些圖像我們知道了有關耶穌誕生的故事,再通過受胎告知、耶穌誕生、賢士來朝、逃亡埃及、屠殺嬰兒這些文字故事,我們更加了解了那些圖像的深層含義,落實了圖像學的三個層次。
天使加百列奉上帝之命,前往一名叫馬利亞的童女那里告知她受胎之事,馬利亞充滿疑惑與惶恐,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天使對她說:“神要臨幸于你,那將誕生的圣者是神的兒子。”于是馬利亞愿意照做。這是關于耶穌誕生最初期的故事,人們似乎熱愛與尊敬馬利亞遠勝于《圣經》中的其他人物,這不管是在中世紀還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因此,圣母馬利亞和她的嬰兒,也自然成為人們熱衷描繪的宗教形象。
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的作品《受胎告知》中,天使的翅膀還未來得及收攏,便急著將要受胎之事告知馬利亞,馬利亞卻手向前擺、身體微微后退,好像對這一事驚詫不已,而天使屈身向前,似是要安撫馬利亞。雖只是一個靜止的畫面,畫家卻表現出了戲劇性的動態,兩個人物線條優美和諧,并與遠處靜止的風景相對比,使得室內的場景更加富有韻律。畫面中圣母身穿紅裙藍袍,天使身著一身紅裙,加之地板鮮艷的橙色,使作品風格都更加明亮歡快,沖淡了圣母帶給人們的緊張感。波提切利以華美的色調和優雅的線條為特色,充滿詩意和理想化的境界并且具有東方風格傾向,在這幅作品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與之相對比的是羅塞蒂的《圣母領報》中,身穿白裙的馬利亞坐在床上,正聽著漂浮在她床前的天使向她告知受胎之事,但臉上閃現著驚慌與無助。天使的手上有一只白鴿,這是圣靈的象征,它正借著天使手中的百合,由天堂入人世,傳授著生命的種子。整個畫面不像前輩藝術家所描繪的那樣神圣與崇高,而是散發著單純而寧靜的韻味。
馬利亞果然懷孕了,并且誕生瞬間,主的榮光照耀四周。主的使者安慰對身邊驚慌失措的牧羊人不要害怕,是救世主降臨了,就在伯利恒的一個馬槽里。牧羊人趕到伯利恒,果然看到了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兒。牧羊人傳開了天使的話,聽說此話的人們無不驚訝萬分。這是關于耶穌誕生的第二個故事。
有關耶穌誕生的祭壇畫中比較有影響的有波提納里祭壇畫《天使膜拜圣嬰》,是祭壇屏風三幅畫之一,并占據中間位置,描繪的是馬利亞跪對剛出生的耶穌的畫面。畫面上所有人包括老人約瑟、兩個天使等都圍繞耶穌虔誠地跪著,禱告這一奇跡會給窮人帶來福音。在馬利亞的左手邊是剛從山上聞訊趕來的牧羊人,他們互相推擠著想看個究竟。值得注意的是,該畫運用了象征性表現手法,例如畫面中正前方是兩瓶鮮花中百合與蝴蝶花象征仁慈、紫羅蘭象征謙卑、三朵康乃馨象征將基督釘上十字架的三顆釘子,這使得這幅畫更有精神內涵。不同于祭壇畫,在倫勃朗的《牧羊人禮拜》中,“耶穌誕生”這一神圣的宗教情節更像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一幕。畫面描繪的是一個漆黑的夜晚,約瑟點亮的蠟燭正好照亮了嬰兒耶穌,寓意耶穌的地位與神圣。可他還是那樣的弱小,母親馬利亞正憐愛的看著他,不由自主的伸出想要保護他的手。而在他們的身后是聽到主的使者的喜訊,慕名前來的牧羊人們。作為一名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畫了大量的宗教題材的作品,但他卻常將宗教的神圣巧妙地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也正符合了他正視現實的態度。
耶穌誕生后沒多久,就有幾個東方博士來到耶路撒冷,四處詢問耶穌的下落想要朝拜他。希律王得知此事,心中很是不安,于是暗暗召見三博士,同時讓下屬尋找耶穌的下落。而在東方博士起身前往尋找耶穌時突然有顆星星出現在他們面前引路,并一直帶到耶穌面前。由于已經察覺到希律王的不良用心,三博士在朝拜過耶穌之后,就徑直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了。這是耶穌誕生的第三個故事,賢士來朝的故事在畫作中一般被稱為三王來拜。
在畫家法布里亞諾的祭壇畫《三王來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處便是畫面左側博士參拜圣嬰的場面,而右側的大隊人馬一直隨著三博士涌入畫面的中央,一起充滿敬意地參拜圣嬰。整個畫面構思豐富,將人們的目光由左側的參拜,引到右側人們的注目,一直到遠景中的不絕如縷的人馬,這種透視法與全景式構圖在當時還是不多見的。且該畫帶有典型的國際哥特式風格,筆法細膩,色彩輝煌,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貴族氣息。法布里亞諾的作品雖然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卻也是他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它充分體現著達官貴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于圣母子虔誠的感情。
在東方三博士離開之后,天使以托夢的形式向約瑟通知趕緊帶著孩子和馬利亞去往埃及,因為希律王要殺死這個孩子。約瑟于是馬上起來,他們逃去埃及,并在那里一直住到希律王死去。這正應驗了主借先知所說的那句話:“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回來。”
意大利卡拉瓦喬流派畫家簡提列斯基的《逃亡埃及途中小憩》便表現出了他們逃亡途中的匆忙與艱辛。畫面中約瑟已累的倒地而睡,圣母馬利亞左手撐地顯示出她的疲憊至極,但扔在撐著給小耶穌喂奶。整個畫面色調暗沉,與馬利亞周身所散發的淡淡光暈有明顯對比,更加突出了馬利亞的母性光輝,并且遠方的光亮也預示著美好未來。
希律王發現被三個博士愚弄,大怒,在一個寒冬時節命令軍隊進入伯利恒的農村進行人口調查,且兩歲以下的嬰兒全部殺害。
法國畫家普桑的《屠殺嬰兒》表現的便是這個血淋淋的場面,一位士兵腳踩嬰兒,右手正揮刀要砍下去,無辜的嬰兒正在掙扎,他的母親死死抱住士兵,哭喊著想要求情。他們身后有一位女性在仰頭看天,好像想要詢問上帝,這場悲劇什么時候才能結束。盡管畫面人物表情極度驚恐,但以對角線為基礎的嚴格構圖以及細心配制的色彩,使整個畫面即使在最激烈的動勢中仍然能保持著一種靜態而有節制的平衡。而相比之下,勃魯蓋爾的《伯利恒的戶口調查》卻顯得平靜很多,這幅畫表面看來是圣經故事的描繪,但其實是在揭露西班牙軍隊對尼德蘭人民的殘酷統治。
通過這五個圣經故事以及歷來畫家們對這些故事的理解與描繪,我們可以看到,畫家雖然已如實描繪圣經故事,但其中自己的情感表達、繪畫風格、社會影響等對于創作來說仍占據相當一部分因素,從而導致每個畫家的作品都各有各的特色。首先,觀眾可以通過這些畫作認識其基本的識別符號,如線條、色彩等;其次,開始對繪畫進行知識性解釋及內容分析,明白畫中的耶穌誕生的故事內容、歷史背景等;最后,把畫家與作品置于具體的文化環境,從畫中人物服飾、場景等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情況。這樣,我們就能夠從這五個圣經故事落實圖像學的三個層次,也能更清晰地明了基督教與圖像學之間統一的、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圖像學傳播了基督教,基督教豐富了圖像學。
[1]H.W.詹森(美),戴維斯,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詹森藝術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2]歐文·潘諾夫斯基(美),范景中(譯).圖像學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11.
J06
A
1005-5312(2015)11-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