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7)
霍克尼與馬遠的碰撞
馬朝
(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 100027)
霍克尼的繪畫雖說在表面上與馬遠有著天壤之別,但二者也不無類似的地方,霍克尼更注重整體上的節奏變化,而馬遠則在細膩的線條變化中操控這種動與靜的結合。二者都沒有抽離客觀的水的形態,雖說馬遠的水波造型韻味十足,形神兼備,但霍克尼采用的西方繪畫手段將他生活的場景更加生動地展現,陽光和空氣在畫面中流動,給觀者臨場的體驗。馬遠的水柔軟,霍克尼的水平面化,但更加強烈。
造型;東西方繪畫;臨場感
“水波”這一中國山水畫中經常看到的細節,蘇軾將其歸納在他的畫論中,“雖無常形,而有常理”指的是我們看到的客觀自然景物變化豐富,要找尋歸納其中規律的辦法,可以有自己主觀藝術語言的處理,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但不抽離于此。在中國畫的歷史中,馬遠是處理“水”的造型有自己獨特語言的畫家,下面將他創造的一系列“水波”的造型和霍克尼的“大水花”系列做出對比。
拋開東西方文化繪畫方面的材料的差異,馬遠的“幻浪漂流”表現較為安靜的水面。前景為“水”的造型,馬遠的地平線處理運用了虛實對比的方法,霍克尼則用反映了客觀存在的真實景物,色彩體系兩者都是沿用了各自繪畫的傳統體系。
馬遠“幻浪漂流”中水波造型采用線的造型方式,水面沒用大的起伏,近景和遠景的區分用的是線的疏密對比,近處的水波互相穿插疊加,繁雜而又不亂,細密中透露著規律性的動勢,看似單調的曲線造型中有橢圓形的小水渦造型不規律的分布在其中,將平靜的水面帶來了生機,簡單的波浪線和單純的水渦造型都無法獨立構成此時此刻的“水面”,馬遠將這兩者有效地組織在了一起,亦動亦靜。
霍克尼的繪畫雖說在表面上與馬遠有著天壤之別,但二者也不無類似的地方,在大水花作品中,霍克尼用的是點和面的疏密來塑造“水”,畫面的前半部有大大小小不同體積的點和面,深淺不同的點和面的互相擠壓,加上畫面前面留出來的白色的底色,這三種元素的拼貼構成了霍克尼的水面,“水”的造型豐富多變,和畫面中的跳板,泳池的岸邊等其他的整體概括的物體形成對比,霍克尼此時運用節奏感的變化來凸顯慢慢漂動的水,這也是不同于馬遠在動與靜的處理上的手法,可以說,就這組相對而言,霍克尼更注重整體上的節奏變化,而馬遠則在細膩的線條變化中操控這種動與靜的結合。二者都沒有抽離客觀的水的形態,雖說馬遠的水波造型韻味十足,形神兼備,但霍克尼采用的西方繪畫手段將他生活的場景更加生動地展現,陽光和空氣在畫面中流動,給觀者臨場的體驗。馬遠的水柔軟,霍克尼的水平面化但更加強烈。
將霍克尼與馬遠放在一起比較,是因為二人的作品皆是單純運用線的造型,馬遠的畫中起伏的海浪和兩只飛翔的小鳥營造出了意境,霍克尼則是描述刻畫了一個即將上岸的男子剛剛游完泳,水面又動態的逐漸恢復到平靜的狀態的一幅生活場景。霍克尼繪制“水”的時候依舊大膽且手法新穎到位。
馬遠的水波造型沿用了中國傳統和自身的藝術語言,這一張中運用了國畫傳統中經典的菱形網狀圖形,橫向的水紋處理,表現出水面悠遠的氣勢,前后的虛實對比也將這種煙波浩渺的氣氛烘托的更加惟妙惟肖,馬遠在線的運用上相比霍克尼比較松動,前后的線條采用不同的濃重,強弱,虛實層次對比暗合了其中的素描關系。水紋的歸納概括也十分的有規律,富有程式化,水紋上下交錯穿插表達空間關系,由遠及近的網狀結構通過近大遠小的對比也呼應著此時的水面空間,畫面中的這些部分秩序化的放在一起,跟整體的結構,意境相得益彰。
霍克尼的畫面中的故事情節是由于人物剛剛結束游泳這一運動,泳池里的水撞擊不同的岸邊,水的運動不呈規律式的變化,霍克尼在空間的表達上,運用的是水面前后的顏色明度對比,在線條的處理中,霍克尼區別于馬遠用了豎向的線條分布,線條在互相穿插交錯的時候沒有規律的分布,這樣給人的感覺是運動感更加強烈,雖然霍克尼沒有在虛實的問題上做文章,可是明確的線條張力十足的同時也具備彈性,相比于馬遠線條的律動悠揚,霍克尼處理的“水”的造型在這幅畫中有了裝飾性的元素,看起來也更加自由,這種自由沒有脫離現實的意味,是復合畫面整體視覺規律大膽嘗試和恰當的主觀契合。
馬遠的“云舒浪卷”在水形的處理方面依舊沿用了傳統的線的描摹造型方式,線條松動不是很勁挺,采用以書入畫的書法用筆,截取每一根線條的某一段都可視為書法中的筆劃,這里體現中國傳統的造型方式,在塑造浪花的體量感方面,馬遠用雙勾線的辦法塑造的非常結實又很松動。馬遠的這一系列“水”的造型的刻畫研究雖說是通過大量的實地寫生而來,但還是經過了嚴謹的理性思維的概括,針對某一處的突發事件,比如這一浪花的躍起也是有著自己程式化的表現在其中。
霍克尼的《更大的水花》是“大水花”系列中經典的一張,與馬遠相似的地方在于這一組都是刻畫一瞬間的水花的形態。不同于馬遠的特點除了利用面的造型,素描關系更加強烈以外,霍克尼在繪畫上盡量地做到了去程式化的過程,線條和一些小的點狀筆觸更加隨意,水花的分割構成夸張化,在霍克尼的筆下,不是所有的“水”的造型都有著同樣的造型規律,每一張和自身所處的環境,繪畫語言上都有不一樣的變化,兩張圖片放在一起,霍克尼給觀者更有力的直觀感受更真實的即視感。
霍克尼與馬遠的碰撞同時也是東西方美術體系的對話,豐富了我們的視覺體驗,給我們的美術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J205
A
1005-5312(2015)11-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