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蘭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淺論如何運用品牌意識推動群眾文化建設
李志蘭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群眾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文化品牌的打造。文章主要從利用民間資源、培養民間文化人才、設立公益性文化機構三個方面,對群眾文化建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品牌意識;民間資源;人才資源;公益機構;群眾文化
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創造,使其具有一定時代和地域的特征。群眾文化的打造如同企業打造企業文化,同樣需要灌輸品牌意識,產生品牌效應,進一步推廣群眾文化。
打造屬于本地區的群眾文化品牌,需要充分地調動當地的優秀藝術資源,使形成的文化品牌既可以符合當下時代的要求,同時又能夠貼合區域的發展,體現區域特色。民間藝術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其反應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富含了獨特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和民族自豪感的加強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并且廣闊的地域孕育了各種民間文化,這些民間藝術都是當地群眾最熟悉,也是最喜歡的藝術表達方式。對這些民間藝術進行合理地開發,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融入國家化的元素,將本土特點和外來優勢相結合,打造出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使群眾對這一品牌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從而吸引更多群眾的積極參與。
安徽的花鼓燈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成功典范。安徽的花鼓燈起源于宋朝,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其稱為了一種民間舞蹈。文化工作人員通過對這一民間藝術發覺、保護與創新,將原本比較俗的舞蹈發展成了安徽地區一個重要的群眾文化品牌,吸引了更多群眾參與到花鼓燈的表演當中,并且在成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表演備選項目。
民間藝術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它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大程度地運用民間藝術資源,打造屬于當地群眾文化的品牌,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這項活動當中,帶動一個地區文化事業的繁榮。
要想使民間文化的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吸引更多人的參與,提高群眾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在群眾文化的推廣中,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他們可以剪出各種巧奪天工的圖紙,可以唱出各種宛轉悠揚的民歌,這些多對群眾文化的推廣起到了很大幫助。目前,雖然各地都在積極打造屬于當地的群眾文化品牌,但是人才的缺乏成為了這一項目難以前進的重要障礙。
人才是拖動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政府善于發現這些優秀人才,為這些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讓民間藝術能夠得到充分地展示,是提高文化品牌知名度的重要做法。政府重視人才的培養,可以從打造人才品牌著手,推出在當地比較受歡迎的“人才明星”,產生名人效應,可以提高群眾對這項文化的熱情。在人才品牌建設中,趙本山、阿寶都是比較典型的成功案例,他們將本地區的群眾文化推廣到全國,讓全國觀眾都了解到了該地區文化。可以說民間藝術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使他們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同時這些名人由將民間藝術推廣到更多地區,使民間藝術發揮光彩。
東北的二人轉是全國各地人們家喻戶曉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它容歌曲、戲劇于一體,在表演的過程中充分地展現了當地群眾的幽默感、豪爽的個性。但一段時期內,東北二人轉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沉寂了很多年。但是隨著趙本山等當地名人的出現,將二人轉重新引入了人們的事業,并且逐漸推向全國,北京、上海很多城市都有專門表演二人轉的場所,可見名人效應的重要作用。
每一項民間藝術的推廣,都離不開人才在其中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應當充分發覺這一部分優秀人才,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展現自我的舞臺,打造人才品牌,提高人才的知名度,使更多人了解當地的群眾文化。
工藝性文化機構的設立,有助于群眾文化的推廣,群眾文化品牌形象的進一步美化。民間藝術的發覺、群眾文化品牌的打造、人才品牌的樹立等等都離不開一些工藝性文化機構的大力支持和引導。當地文化館是群眾文化展示的主要場所,對群眾文化承擔著組織、領導、推廣的作用。文化館由政府部門主管,這也就體現了其為群眾服務的特性,因此文化機構應當將社會利益放在其工作的首要地位,以保護群眾能夠平等地享有自己的文化權利作為工作的中心,加強自我形象的建設,多組織文化活動,引導和鼓勵群眾參與到當地文化活動中,為當地群眾文化品牌的樹立提供有力的支撐。
群眾文化品牌的建立離不開當地群眾的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當地優秀的民間文化,并對其進行宣傳,使更多人了解該文化;同樣也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大力支持和引導,設立公益性的文化機構,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更多的平臺,同時也保證每一位群眾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權利。
[1]徐雪梅.文化館的文化追求[N].北京日報,2004-09-06(001).
[2]王靈書.東北二人轉為何能火遍全國[J].文化月刊,2005(11).
[3]徐杰舜.《漢族民間風俗》之游樂百戲風俗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G249.2
A
1005-5312(2015)11-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