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菁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幼兒小提琴啟蒙教育之探討
張麗菁
(樂山師范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作為小提琴教育的基礎與核心,幼兒啟蒙教育的作用是無可厚非的。在對幼兒進行小提琴的啟蒙教育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孩子對學習小提琴的興趣,讓孩子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小提琴的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的擁有自信。并且,在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小提琴的啟蒙教育,對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與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就小提琴啟蒙教育對幼兒的作用以及教育的方法進行簡單的介紹。
幼兒;小提琴;啟蒙教育;探討
(一)鍛煉幼兒的毅力
毅力這一品質,并不是人生來就具備的特質,而是通過不斷的磨礪和鍛煉而得來的。首先,學習小提琴需要對其專業知識、演奏方式進行不斷的鉆研。所以,在學習小提琴時,一定要刻苦鉆研,在面對困難時,一定不要畏懼,拿出勇氣、直面困難,用堅強的毅力將困難打敗。其次,堅持不懈,毅力的大小不僅在于是否具有勇氣面對和打敗困難,還在于是否能夠堅持不懈的完成任何事情,無論面對何種挫折,都不會半途而廢。再次,不畏懼失敗,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①。只有在面對失敗時永不放棄,你才能夠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因為,通向成功的路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②。因此,要學會在失敗中總結,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吸取教訓,繼續努力。最后,拋棄惰性,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做什么往往都是三分鐘熱度,帶有著較高的惰性,因此,要從小事上開始對幼兒的毅力進行培養,每天都要堅持練琴。由此便可以看出,學習小提琴可以鍛煉學生的毅力。
(二)開發幼兒智力
人的潛力是不可限量的,越早的開發出自身的潛力,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具有的作用就越大,因此,需要從幼兒時期便積極開始開發潛力。首先,要讓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只有擁有了目標,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這樣,孩子才能夠在追求目標的路途中不斷的開發自身的潛力,從而將智商徹底的發揮出來。其次,保持較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正所謂:良好的身體是我們進行革命的本錢。開發智力也一樣,練習小提琴可以讓人一直處在一個愉快的音樂氛圍之中,從而使自己的身心一直都處在一個健康的狀態,這樣就能夠充分的進行智力活動,從而開發出自身潛力。
(一)激發孩子的興趣
沒有誰天生就具備學習小提琴的自覺性,這是需要家長和老師進行后天的培養的,而興趣作為孩子關注一件事物的重要因素,培養其對學習小提琴的興趣,可以提高其學習效率。首先,家長應該要每天安排出十五到四十五分鐘的時間來陪孩子練琴,具體的時間可以按照孩子自身的特點來定,這樣,可以逐漸的讓孩子形成練琴的習慣,從而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其次,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練琴的興趣,家長可以經常在家中播放一些經典的音樂作品,或者是一些大師和名家演奏的小提琴曲目,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
(二)學會歌唱
一切音樂都來源與歌唱,小提琴也是如此,并且,相對與其他同類型的樂器,其歌唱性最高,所以,只有用心進行歌唱,才能夠用小提琴演奏出最美的音樂。對此,剛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孩子要在學習拉弓之間就掌握唱空弦需要的四個音,即5、2、6、3。當將這四個空弦的唱法聯系到一定程度時,再進行樂器的演奏。并且,在演奏小提琴時,也需要牢牢記住,要先用心唱,然后再用心演奏,因為,演奏的本身就是將樂曲中包含的情感表達出來。對此,一個好的演奏者,在對樂曲進行正式的演奏之前,都會自己進行反復的聯系,直到自己的演奏水平達到了能夠打動自己的程度,才會向聽眾進行演奏。
(三)選擇合適的樂器尺寸
家長或者老師在為孩子挑選小提琴時,一定要按照孩子手臂的長度進行選擇,具體的選擇方法就是:將小提琴放在孩子的左肩和下顎之間,讓孩子的左手臂順著小提琴頭部的方向向前伸直,看看孩子的手掌能否包裹住小提琴的琴頭,如果可以包起來,那就說明尺寸偏小;如果包不起來,則說明尺寸偏大;只有小提琴的琴頭能夠與孩子的左手掌持平,即琴頭在孩子的手腕與指根之間時,才是最合適使用者的小提琴尺寸。對于學習小提琴來講,選擇一把尺寸適合的琴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況下,下分為十六分之一的琴,屬于模型類;下分為八分之一的琴,適合四到五歲的幼兒使用;下分為四分之一的琴,適合六到八歲,或者是一到二年級的兒童使用,下分為二分之一的琴,適合九到十歲,或者是三到五年級的孩子使用;下分為四分之三的琴,則適合十一到十二歲,或者是五到六年級的學生使用。
總而言之,無論是何種樂器的學習,都需要打好基礎,因為只有下層建筑穩定,才可以保證上層建筑順利進行,所以,對小提琴的啟蒙教育,必須要從幼兒做起。同時,在對幼兒進行小提琴的啟蒙教育時,還需要制定出嚴格的學習規范與訓練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小提琴的啟蒙教育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注釋:
①徐美晶.淺談幼兒小提琴的啟蒙教育[J].文化學刊,2009(06).
②勾娟娟.淺論教師在幼兒小提琴啟蒙教育中的主導作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9).
J622.1
A
1005-5312(2015)11-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