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
(安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淺談藝術設計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的創新思維
劉夢
(安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藝術設計是經歷了不斷地藝術探究而產生的一門學問,而創新思維在藝術設計中占據核心地位。由于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商品本身的藝術性成為競爭的因素之一,因此藝術設計專業成為不少高校、職業技術學校爭相開辦的專業,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是教學任務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從藝術設計中創新思維的特點入手,分析了培養創新思維的幾個策略和方法。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教育;創新思維
1.時代性鮮明。藝術設計是藝術范疇的一部分,時代性十分鮮明。人類在不同時代的藝術作品都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而不同時代的藝術設計需要有符合不同時代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與社會發展同步進行,時代氣息濃郁。創新思維和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連。21世紀以來,社會又給創新思維提出了新的時代概念,互聯網的發展、環保以及節能減排理念的提出,都使創新思維的概念有了新的改變,創新思維影響了藝術設計,而藝術設計又是時代的彰顯。
2.具有前瞻性。藝術是來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形態,創新思維的前瞻性決定了藝術這一形態。在其他領域,諸如文學、教育等,創新思維的前瞻性都有發揮著作用。要知道,很多我們現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最初都是存在于設計師們的想象之中的。人們幻想生活可以做到足不出戶,于是有了互聯網;人們幻想可以像鳥一樣飛上天空,于是有了飛機,可以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設計都來自于人們最初的創新思維。藝術的世界因為有了創新思維變得完美,這也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3.具有啟發性。創新思維具有抽象性,同時也具有啟發性。所謂啟發性就是人們從現實生活、自然萬物中找到創作的靈感。這種靈感的來源可以是方方面面的。比如書法家可以在山水中獲得靈感,室內的裝修設計也引入一些獨特的復古風格、美式鄉村風格、田園風格等等。總之,創新思維并單單只是來源于人的大腦,更是來自與萬物的啟發。只有博覽萬物、集思廣益,用一種積極的心態接納自然、接納人文社會,才能讓創新思維得到發展,才能設計出更多好的作品。
4.與個體心理狀態聯系密切。創新思維和人的心理狀態聯系較為密切,“自由”、“幽默”和“激情”這樣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激發創新思維,以一種樂觀向上的心理去面對事物,輕松的狀態能夠促進思維的自由活動,對于創新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像是“壓力”與“受挫感”這樣的負面情緒也能夠讓人產生創新思維,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急中生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積極的調整心態,也有利于激發人們的創新思維。
1.要培養以人性化為標準的價值取向。在藝術設計中,既要有美感與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人性化。要在設計中自然而然的融入以人為本的精神,比如,在香港設計師在設計裝修一套房子的時候,不僅融入藝術氣息,同時,也要考慮到業主的生活需求,香港地價較高,不像大陸在樓房設計時會有陽臺的部分,香港是不存在這一部分的,在進行設計時,設計師就要考慮到業主的儲物空間需求,將儲物空間融入到床鋪、壁柜等等元素中,以一種隱藏式的設計,既保證了房屋設計的藝術性,同時也增加了房屋的儲物性能。這種人性化的處理,也是創新思維所需的。
2.要重視基礎性的系統教育。與其它學科一樣,藝術設計也要求從基礎的知識學起,正如有扎實的地基才能建設起高樓的道理一樣,只有充分的了解和學習到前人總結的經驗和成果,了解到前人的思維方式,才能在培養創新思維的時候有更加扎實的基礎,擁有更加開闊的眼界,上升的空間才會更大。比如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必須先學會基礎的構圖,再去學創作,先學會各種顏色的調配,再去嘗試各種顏色搭配的效果,先學會靜物的描摹,再進行動態事物的寫生等等。培養創新性思維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3.要與審美結合。創新思維離不開“美”,只有不斷地去積累審美經驗,才會對事物產生獨特的視角,對不同的事物產生獨特的靈感,粗細之美、虛實之美、明暗之美等等,只有不斷地提升審美的能力,才能對“美”有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只有與美感相結合的藝術作品,才能在歷史發展的大潮中做到不被遺忘。才能做出一些無論在哪朝哪代,都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作品。
創新思維在職業技術教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對創新思維的特點進行系統的分析,才能及時解決在培養創新思維時所遇到的諸多問題。藝術設計是當下的熱門專業,因為熱門,更需要我們在藝術設計的教育中作出冷靜的思考,在培養創新思維的同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通過職業技術教育,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藝術設計人才。
[1]鄭丹丹.創新思維對現代藝術設計的重要意義[J].藝術研究,2010 (02).
[2]張鵬.當代藝術設計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意義[J].大眾文藝,2014 (23).
[3]賴建生.淺談藝術設計與創新思維[J].無線互聯科技,2013(08).
[4]滿瑜琳.藝術設計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2(05).
G712.3
A
1005-5312(2015)11-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