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牟彥霏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24)
文獻檢索在科研學術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
何偉牟彥霏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24)
信息時代,人類生產創造的知識和信息爆炸式增長。與此相適應,記錄人類科學知識的文獻也隨之以驚人的速度激增。全世界每年發表的科學論文超過500萬篇,平均每天發表含新知識內容的論文已達1.3—1.4萬篇。據說,一位化學家每周閱讀40小時,光是瀏覽世界上一年內發表的有關化學方面的論文和著作就要讀48年。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世界每年出版書籍超過200萬種,其中有100多萬種(件)社會科學書籍、文集和論文。在知識量驟增的情況下,全面準確、靈活有效地捕獲知識信息,便成了科學研究的前提。在科研學術活動中,文獻檢索既是科學研究的向導,也是研究者學術成長的途徑,更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基礎。
文獻檢索;科研;論文
科學研究離不開文獻檢索。有效的文獻檢索能夠幫助確立科學研究的起點和研究目標,避免無效的重復研究,能夠有助于借鑒研究思路,改進研究方法,提高科研效率。
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和繼承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科學研究“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對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在當代,只有充分利用科學文獻,才能實現“今人的協作”及利用“前人的勞動”,也只有繼承和借鑒,科學才能得到迅速的發展,也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精神財富。科學文獻是一切精神產品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無論從事哪一項科學研究,都必須進行文獻研究,以便掌握有關的科學動態,了解前人已取得的成果以及今人進行研究的現狀。要進行有價值的科學研究,必須依賴文獻檢索,全面獲取相關文獻信息,及時了解各學科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觀點,以確定自己的研究起點和研究目標。沒有對已有文獻的繼承和借鑒的科學研究,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也不可能取得有價值的創造性成果。
比如,我國某研究所用了約十年時間研制成功“以鎂代銀”新工藝,滿懷信心地去申請專利,可是美國某公司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就已經獲得了這項工藝的專利,而該專利的說明書就收藏在當地的科技信息所。科學研究最忌諱重復,因為這是不必要的浪費。在研究工作中,任何一個課題從選題、試驗直到出成果,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研究人員在選題開始就必須進行信息檢索和科技查新,了解別人在該項目上已經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工作目前正在做,誰在做,進展情況如何等。這樣,用戶就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從而避免重復研究,少走或不走彎路。
在現代通信條件和網絡環境下,學術界存在的問題一般已為大多數研究者所共知,因而類似課題的探索會有相當多的學者同時在進行。誰能最先取得研究成果或發表研究論文,誰就是成功者;誰遲來一步,就會成為無效勞動的落伍者。文獻檢索將有助于大大提高科研效率。一方面,掌握文獻檢索方法與技能,可以幫助人們快、準、全地獲取所需知識,最大限度地節省查找時間,使文獻信息得以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通過文獻信息檢索可獲得大量同類研究的相關報道,掌握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動態、進展,并從中吸收有益的啟示或參考數據,從而有助于縮短科研周期。
文獻檢索雖然不能代替科研人員的創造性思維,但它是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養料。當前人把科研成果寫成論文或報告時,就為后來者提供了繼續攀登的基礎,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檢索的條件和依據。利用文獻檢索對將開展的研究課題的國內外發展動態、技術進展狀況、社會需求、材料來源、實驗手段等進行綜合論證,確定這項課題的可行性,從而找出一種最優方案,是保證科研課題取得預期成果的可靠基礎。通過文獻檢索還可以從他人的研究中獲得經驗借鑒,分析對比各種研究方案,更全面的了解研究對象,對問題思考的更深刻,使設想更符合客觀規律,使實驗手段和方法步驟更為有效,從而加快科研速度,早出科研成果。
當一個新手開始從事學術研究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該從何處入手。此時,文獻檢索就成為學術新手成長的起點。首先通過文獻檢索,可以幫助人們粗知學術源流,找到讀書門徑。如查閱中國的古典目錄書即可指導、輔助讀書和治學。魯迅先生經常查閱各種書目,并稱之為“治學之道”。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陜西碎林目錄》、《朱氏匯刻書目》等就是他經常翻檢的目錄書。借助文獻檢索,對于學科領域的研究歷史和概貌有了全面大致的了解,再結合自身興趣就能夠確立自己的大體研究方向。然后就大方向下的某一類問題再進行進一步檢索,知道這個方面別人做過什么、沒做過什么,這樣自己就會比較容易地確立學術研究的切入點。
文獻檢索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交流與學習的過程。它既包括通過別人的或者已有的歷史成果與文獻資料來尋求答案或者激發靈感,也包括了通過向別人學習、請教來釋疑解惑。檢索文獻、閱讀文獻,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模仿、發展、創新,可以說是學術成長的重要途徑。
一個人在學術成長的道路上,必須將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對知識的主動探索才能走得更遠更堅實。這種學習能力是以有效地文獻檢索為基礎的,如果掌握了文獻檢索的方法便可以無師自通,找到一條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識的捷徑,從而進入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去進行探索,才能終身受用無窮。正如德國柏林圖書館門前有這樣一段話:“這里是知識的寶庫,你若掌握了它的鑰匙,這里的全部知識都是屬于你的。”這里所說的“鑰匙”即是指文獻檢索的方法。
在學術研究中,文獻是研究工作的起點,又是研究工作的終結,其作用貫穿于學術研究的全過程。學術論文是研究工作的總結,也是研究成果的體現。在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文獻檢索起到基礎支撐作用,同時對學術論文的內容質量也起到決定性影響。
首先,文獻檢索本身即是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學術論文總要包括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概述,其作用在于點出論文的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可以說是論文開篇宣揚主旨之筆。這部分內容能夠說明論文作者視野是否開闊,思考是否深入和問題是否尖銳。因此只有對本領域文獻全面有效的檢索,才可能擴大自己的研究視野,抓住研究熱點,深入思考分析以往研究成果,寫出引人入勝而并非泛泛之談的相關研究概述,從而水到渠成并且令人信服的引出論文主旨。
其次,論文的寫作往往需要學習、借鑒同類文獻。學術論文具有規范的格式和結構布局,其內容一般包括擬解決的問題,運用的研究方法及步驟,研究結果和結論這幾個部分。當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論文在內容側重上和呈現順序上會有所不同。學術論文本身的科學性要求決定了學術論文寫作不能標新立異,要遵循本領域通行的寫作模式。只有通過閱讀本領域重要、權威的學術文獻,學習如何安排論文的框架結構,如何闡述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掌握本領域的論文寫作模式,從而寫出規范的、高質量的、易于傳播的學術論文來。
再次,文獻檢索可以充實論文的選材。一篇學術論文的完成,離不開收集和運用好文獻材料。從某種意義上講,占有和利用文獻資料的水平決定著學術論文的水平。在學術論文寫作中,往往要引用其他文獻中的觀點、方法、數據、結論來為本文的論點提供依據和支持。因此,論文所引用參考文獻的充分性、權威性、新穎性將會極大的影響到論文的說服力。只有通過文獻檢索才能確保引用文獻的充分性、權威性、新穎性。例如,從政府報告和行業年鑒中引用統計數據,從國際標準中引用技術規范,從高被引論文中引用觀點作為立論或反論。
最后,文獻檢索可以引導論文使用嚴謹的學術語言。嚴謹的學術語言是學術論文的“共同語言”,只有使用“共同語言”才能夠使得學術論文的語言表述清楚、準確、精煉,才能夠使得學術論文在研究者之間進行傳播和交流。例如在論文寫作中應盡可能的使用領域內通用的、標準化的術語,這樣讀者可以容易而準確的理解作者所指的概念和對象。文獻檢索中通過對檢索詞和檢索表達式的使用練習,了解研究領域的主題詞、關鍵詞和固定表達,可以在論文寫作中準確、熟練的運用專業術語和表達句式,從而避免模糊、錯誤、冗余的語言運用,有利于學術語言的學習和掌握。
[1]馮之浚,周宏春.知識經濟與智能教育[N].光明日報,1998-06-01.
G252.7
A
1005-5312(2015)11-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