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糧香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文化館,廣東 梅州 514400)
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劉糧香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文化館,廣東 梅州 514400)
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引導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者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做好群眾文化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群眾文化;群眾路線;馬克思主義觀
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因為經濟、政治和文化協調發展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所以文化是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江澤民同志說:“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僅要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而且要充實人民的精神生活。”因此繁榮和發展群眾文化是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全面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
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對于教育引導基層文化館、群眾文化工作者牢固樹立唯物史觀、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方式,始終把人民群眾的需要當作自己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幾年,各級政府都程度不同地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文化行政部門和基層文化單位堅持”二為”方針,每年都組織專業人員編排形式多樣、內容健康的文藝節目下鄉演出。但是我們精心編排了節目,再一路顛簸送到鄉下,觀看的群眾卻寥寥無幾,那帶著板凳看演出,坐滿禾坪,踩爛田埂的情節已不復存在。有些觀眾勉強看了一半也中途離去,難得聽到掌聲、笑聲、贊揚聲,往往演到最后,是工作人員在自導自演自看。以前說到下鄉演出,大伙兒披星戴月排練,爭著上臺,爭著下鄉,能把精彩的節目送到群眾家門口,能得到群眾的笑聲和肯定是每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追求。我們的節目群眾不愛看了,我們的演出在鄉下找不到舞臺了。
對于各地文化館,國家實行免費開館政策,為群眾提供更好、更周到的文化服務。但是,盡管文化館的大門每天早早敞開,真正到文化館活動和娛樂的群眾卻沒有幾個,文化館似乎只是一個擺設,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成了紙上談兵。
為什么國家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制定各項保障制度,聘請專業的創作人員、管理人員,基層文化館、文化站開展的文化活動卻不受群眾歡迎,甚至不被群眾接受呢?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筆者認為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一)設施缺位
通過多年快速建設,我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經基本形成,但整體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廣覆蓋”,部分地區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仍存在數量不足,標準不高的現象。從縣級看,普遍存在建設年代久遠、建筑面積相對不足的問題,造成許多優秀文獻資料只能“束之高閣”。從鄉鎮級看,個別地區還存在鄉鎮綜合文化站覆蓋不全、面積不足的現象;從村級看,甚至沒有基本的文化活動廣場。在經濟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發展的今天,群眾對藝術和文化的追求越來越高,融合了他們對文化內容和表演形式的要求,簡易的舞臺,不化妝的演出已經很難吸引他們的興趣。
(二)管理缺位
從資金總量看,近年來,以“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為契機,已經初步建立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央與地方共擔的經費保障機制,但從總體上看,經費投入仍然相對不足,難以滿足基層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一方面,受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部分地區文化財政投入水平較低;另一方面,由于稅收減免程序和手續繁雜等原因,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不高。部分地區存在免費開放配套資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擠占挪用免費開放資金的現象,造成中央免費開放資金難以切實發揮作用;文化部門對規模巨大的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沒有太大的話語權,造成資金管理和使用的脫節等。
(三)制度缺位
宣傳部、文廣新局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很重視,提出合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卻缺乏制度保障,沒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活動的開展,既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也沒有專業的人員保障。資金不到位,再豐富的節目,再有創意的設想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另外由于缺乏職業門檻,基層文化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應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一)文化設施建設滿足群眾需要
一是繼續抓好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廣場的建設。以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采取有效措施,有重點分階段地把場地設施的建設落到實處。二是抓好活動室、展覽室的建設,使其具有文化人才培養、文博展覽、文藝演出等多種功能,為群眾提供可以娛樂和活動的場所。三是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尋找場地,使還未建設文化站的鄉鎮和村落盡早擁有自己的文化站(室),文化廣場,消除盲點,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全覆蓋。四是將文化活動的開展實行網絡化管理,創建規范的網站。
(二)文化藝術作品創作貼近群眾生活
近年來,縣委宣傳部、文廣新局、文化館、文化站等部門廣納賢才,招收了一批專業院校畢業的本科生、大專生,旨在充實文化藝術創作隊伍。但是,這些人對傳統文化不了解,缺乏舞臺經驗,缺少生活閱歷,很難創作出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大眾化作品,造成藝術和群眾脫節。鑒于目前實際,文化部門和創作人員應轉變觀念,一是加強培訓和學習,把傳統文化和潮流文化結合起來,把文本創作和舞臺演出結合起來,把時代精神和群眾口味結合起來,創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符合群眾口味的作品。二是以群眾需要和滿意為創作原則,走進農村,走到群眾生活,針對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習慣,創作出貼近群眾生活的作品,并利用傳統節慶和地方特色活動,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滿意度,讓農民群眾自覺主動加入農村文化建設中來。
(三)文化制度建設保障群眾利益
再好的設想如果離開切實的制度保障,就像雄鷹沒有了雙翅,如何飛得高飛得遠?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它的實施和發展。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從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設長期穩定發展,如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經費、機構、人員、管理等,建立剛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相關的考核制度。把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建立起來,提高基層文化部門和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工作積極性。
(四)創新基層文化活動產品豐富群眾生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文化得以傳承進而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群眾文化工作要有所發展,所有作為,必須走改革之路,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謀發展。第一創新文化發展觀念,牢固樹立科學的文化發展觀,準確把群眾文化建設的現狀和特點,自覺從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傳統文化觀念中解脫出來,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符合和諧文化建設的發展觀念。第二創新文化活動產品,把時代精神、群眾生活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創作出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時代的作品。
文化的發展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與群眾的需要,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文化為群眾服務,反過來,人民群眾又能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因此,在基層開展文化活動一定要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服務意識,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升社會發展內涵,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1]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
[2]淺析群眾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3]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G249.2
A
1005-5312(2015)11-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