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比顧戴森
(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遼寧 沈陽 110142)
建筑設計與自然生態的關聯
吳比顧戴森
(沈陽化工大學工業與藝術設計系,遼寧 沈陽 110142)
面對高度工業化帶來的污染問題與人類迫切需求環保的綠色生態節能的嚴峻現景下,發展新興的可持續的自然生態設計理念技術,是研究建筑設計和理念探究的重點。
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
人類的一切生活起源皆于自然,當人類的科技與能力逐步提高后,繼而有了對生活質量的更高要求。于是人類效仿大自然山與水構成的生存空間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空間環境。這種初步的生活空間就是建筑設計的原型。當科技與生活的不斷提高,地球已經被改造成先進,發達,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大空間。這種科技進化的演變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快捷便利。但相反,過于快節奏與忙碌的生活規律是人們疲憊不堪,所以,一種回歸自然,為居住者帶來綠色清新的建筑設計理念便應運而生。建筑建造的使用者是人類,所以建筑建造的最主要理念要全方位的為人類服務。建筑的特色可以分為許多不同的種類:科學感強烈的現代化建筑,滿足不同人種需求的文化特色建筑,為學校,醫院等特定場所所建筑的實用性建筑,以及在當下最被人類重視的自然環境下的綠色生態建筑理念。
基于我國屬于世界中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來看,我國對綠色環保生態的關注度還嚴重不夠,高度的工業化發展與不重視環保宣傳的后果帶來的就是對自然生態的嚴重破壞,資源無休止的被消耗,人類的生活環境每況愈下,與自然環境的發展嚴重失衡。而綠色生態建筑的首要目標就是為人類創造出環保、自然、綠色的近乎于原生態的生活環境。所以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建筑是可行的。然而,我國對此類知識的認知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口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卻沒有真正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導致中國的居住樓層出不窮,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我國設計師認知的理念與國外設計師的理念相差太大。設計沒有真正的實用性,反而起到了副作用!導致的結果就是設計出的作品虛有其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融入自然生態理念,消耗了珍貴的國家土地財富資源。
在大部分國人的潛意識認知中,我國是一個煤礦多,缺乏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所以造成了我國在大力發展工業化的道路上產生了極大的資源消耗垃圾,近些年,霧霾的加重與覆蓋面積就證明了許多環保問題。人人皆居安思危,渴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得我們認識到有限的能源終究會枯竭殆盡的,只有使用可持續的環保型能源才是未來社會生活的關鍵。融入創新性的自然生態建筑風格便迎合了國人的需求。一個好的自然生態空間建筑一定要充分利用科技的便捷和可循環資源。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潮汐能等。這樣才能提供給居住者一份以身心健康為前提的自然,舒適,美觀的完美住所。為了能讓環保節約的高新技術盡多的運用在自然生態建造理念中。應在理解該設計理念時借鑒國外的優秀理念知識,創新我國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和技術。自然生態建筑就是得以在高端環保的科技技術支持下,不斷地提高發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實現并提高生態自然建筑對社會環境與經濟效應的全面提高。
縱觀我國的發展史,房視為家,所以住所的設計理念首先一定要囊括當地的人文,經濟,天氣等方面進行創作設計。在保證建筑的特色,空間的合理利用與穩定的生產性基礎上不降低居住者的舒適性和身體健康為條件。在以“居住者”為主體的理念下。要打破傳統設計理念,充分融入自然關系,加強人與植物生態的和諧共存。建立獨特新穎的關系,以一套標新立異的規劃布局,保證效仿回歸自然的綠蔭覆蓋與自然光照覆蓋程度。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創意綠色盆景構造出自然與人類生活完美融合的橋梁;在人文方面,則要了解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盡量迎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給人以濃厚的家的歸屬感;在經濟上,則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在當下科技基礎上的環保,耐用,節約的工藝材質。盡量保證建筑材料的二次回收與充分利用。在選擇適用于居室的植物也是重中之重:為方便人類生活和起到美化效果,一定要選取適宜當地生存且富有觀賞性的盆栽。“生態植物墻”作為近些年一類新興綠色建筑設計方式也是非常適合自然形態的理念的。它是由一種對生存環境有極強適應性的植物所構成的墻體。根據生態植物墻的實測證明,它具有降溫,抗輻射,增加空氣相對濕度和吸塵降噪的功效。
在當前的人類高度發展的大環境下,對生態的環保意識和認知使得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融入自然生態設計理念的建筑設計將成為主流設計。在被擺在這種空前未有的大中心下,生態建筑的理念知識和技術也逐步取得了顯著地的進步。在大前提生態設計建筑是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下,在自然生態的建筑設計中,要追求不斷地發展與提高,保證人們的生活質量,創造出健康環保,綠色清新,舒適耐用的完美自然生態建筑設計建筑。
[1]麥克哈格,黃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栗德祥.生態設計之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TU834.1
A
1005-5312(2015)11-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