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臨沂大學文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契合性
黃慧
(臨沂大學文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在世界歷史上,每個民族總是以自身特有的哲學為基礎來理解和接受外來哲學的,外來哲學越是與本民族哲學有較多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產生于歐洲大陸的外來思想學說,在中國得到了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其原因主要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許多契合之處。中國傳統哲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雖有明顯的差異,但也存在著較高的契合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哲學契合性的分析將有利于堅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信心,也將有利于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現代建構。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擴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哲學的契合性,為中華民族提供一個現代的精神家園。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哲學;契合性;民族文化;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產生于歐洲大陸的外來思想學說,在中國得到了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其原因主要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許多相似之處。事實正如他們所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確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著許多相融、相通之處,如知行統一在實踐觀上的相通;共產主義理想與“大同理想”的共鳴;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人格培養模式的相似等理論契合點,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契合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契合性,大致可分析為以下幾種。
1.本質一致性的契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是在西方哲學的對象性思維的界域內實現的,仍然缺少人的內在超越的維度,中國哲學恰好可以彌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先天不足。反過來說,中國哲學也缺少外在解放的維度,也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彌補自己的先天不足。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不僅具有這樣的理論互補的品質和需求,而且在理論資源上具有內在的貫通之處,集中表現在二者的理論靈魂與價值取向的本質一致性。
2.社會實踐與道德實踐的契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在理論的根基上都重視人類的生存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就是實踐觀點,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哲學則重踐行,強調知行合一。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理論貫通打開了理論之門。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視的是社會實踐及包含于社會實踐之中的生產實踐;中國哲學重視的是道德實踐,由人的精神崇高性延伸出對于他者——人、物、自然、天地——的道德行為。這兩種實踐分別代表了兩種哲學思維方式下的人類行為價值取向,但這兩種實踐不是截然分開的,此兩種實踐是本然一體貫通的,只是東西方各有側重而已。
3.中國傳統人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契合。在價值取向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都以追求人的本質自由和解放為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現“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從而實現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人的這種自由和解放的社會形態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條外在解放的道路,需要通過社會斗爭與生產斗爭來實現,是在與社會歷史現實的對立和沖突之中向前推進的。
4.追求自由訴求的契合。中國哲學走內在超越之路,超越社會歷史現實的限制,追尋一種擺脫世俗束縛,這是人類追求自由的兩個維度,人總是在社會歷史的生活中追求著擺脫外在束縛。兩種自由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人的真實需求,只是求取之路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雖各有側重,但都有對方的訴求。
5.自覺和解的契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實現真正的中國化,就必須與中國哲學達成和解,實現互補和貫通。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堅持人的外在解放這個哲學思考維度的同時,也應當思考人的內在超越的維度,當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思考的維度由人的外在解放轉向人本身,轉向人的精神世界,轉向人的生命境界,轉向人的超越性與崇高性時。反之也是如此,當中國哲學從內在超越轉向外在解放這個維度,也會自覺尋找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資源,這是一個相得益彰的過程。
中國傳統哲學以體認、證悟的方式獲得對事物大全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而不重在概念思辯中進行邏輯思維,這是中西哲學思維方式的極大不同。與這種意象性思維方式相應,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中國語言也擅長于形象表達,中國人也習慣于以形象的方式理解抽象的道理。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摧毀了舊形而上學那種純粹精神領域中的概念邏輯的自我演繹,建立了以實踐觀點為核心的歷史辯證法,但其表達方式仍是思辯的。我國當前提出的“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又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表達方式中國化的優秀范例,和諧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范疇,用之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新理念,使我們有重回故園之感,在民族的情感與文化認同上使我們更親近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B27
A
1005-5312(2015)11-0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