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虹宇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論積極修辭在領導講話稿中的作用
段虹宇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一般而言,積極修辭主要運用于文學性文體,應用型文章中用的很少。而領導講話稿是一種講求言語藝術的特殊應用型文體。積極修辭中的排比、比喻、對偶、等辭格的使用,不僅為講話稿增光添彩,更容易吸引聽眾的關注,因此恰當地使用積極修辭會在領導講話稿發揮重要作用。
積極修辭;講話稿;作用
領導講話稿是一種講求言語藝術的實用性政論文體,它是領導干部在管理社會公務活動中所發表的具有權威性、指導性、總結性特點的書面文字材料。由于領導講話稿屬于宣傳性材料,有特定的聽眾對象,因此它在寫作上要綜合考慮領導和聽眾兩個群體。起草講話稿除了要有鮮明的主題之外,還要借助修辭來美化語言,從而達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共鳴效果。與消極修辭的客觀、平實地來闡明事物相比,積極修辭生動形象,充滿感情的表達方式更能增強講話稿的宣傳效果。因此,我們要重視領導講話稿中積極修辭的使用。大致來講,積極修辭在講話稿中主要可以起到以下幾方面作用。
排比是領導講話稿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積極修辭手法。它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結構、語氣相近或相似的詞組、句子并排使用,從而加強語勢的修辭方法。排比的作用和優勢不可小覷。一方面,它可以使表達內容清楚,條理分明;另一方面,可以把控語氣節奏、增強情感濃度。排比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說服力,其整飭的句式,縝密的邏輯,如虹的氣勢更能感動人,鼓舞人,吸引人。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講話中所說:“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三個排比句深深打地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其磅礴的氣勢至今還令人嘆為觀止。
比喻,也叫譬喻,指用一個相似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明的事物的修辭。比喻由本體和喻體兩部分組成,本體多為深奧抽象的事物或概念,而喻體則選取與之關聯并淺顯易懂的具體物象。通過相似性,架構起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三國時期的思想家劉劭曾指出:“善喻者以一言喻數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說的就是比喻的重要性。一個好的比喻就像一陣清風,可以吹散遮蓋在事物之上的迷霧,讓一切明朗起來。《反對黨八股》是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發表的一次重要講話,其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例如:把冗長空洞的文章喻為“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把宗派主義、主觀主義的頑固派比喻為“過街老鼠”;把無作為,沒有實際價值的文章比喻為“開中藥鋪”等等。這些比喻形象逼真地將八股文的可憎面目暴露在人們面前,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也喚起人們的覺醒和斗爭。
對偶句要求對偶的兩個句子結構相同,長短相等,內容相似或相反。整齊的句式和音節的停頓賦予了對偶句以和諧的節奏韻律感和適當的情感起伏波動。這種獨有的音樂美和情美在語音上給觀眾帶來了聽覺上的享受,在情感上更能喚醒其內心的共鳴,因而更容易被銘記,傳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浪費糧食可恥,節約糧食光榮”等風靡一時,紅遍大江南北的宣傳口號就是講話稿中對偶句的典型代表,被人們傳頌至今。
除了常見的排比、比喻、對偶,講話稿還有多種積極修辭手法可以使用,例如對比、設問、引用、夸張等等。設問是一種胸有成竹的自問自答,是講話者為提出自己的觀點而采取的言語策略。與設問直接表達觀點的方式不同,觀點要增加說服力,就要采用對比的方式才能“高下相形,長短相現”,讓人信服。另外,引用也是增強文章說服力的一種修辭手法。在闡明一個新觀點時,如果能引經據典地引入相關的詩句、格言、典故等,都可以讓所言之物有證可考,有據可查。
各種積極修辭在講話稿中的作用都是獨特的。只有將其優勢發揮到極致,才能鑄就一篇完美的領導講話稿。李克強總理在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發表的《創新實現共同發展包容發展》的主題演講,就是一個運用積極修辭很成功的案例。這篇講話稿充分地使用到了比喻、設問、對比、引用、遞進等幾種積極修辭手法。在關于創新問題的論述上,文中先后多次使用“不熄引擎”、“創新鴻溝”、“井噴式”增長、“綠色通道”等比喻,生動形象地論證了創新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李克強還立足于中俄兩國的現實具體環境,從國情出發,對比了兩國歷史文化的差異性,提出了以創新促發展的“求同”理念,并引用了中國的古語:“不破不立”來表明中國政府的決心。而一句設問“國外朋友經常問我,中國持續發展的秘訣是什么?根本上靠的是中國人民的勤勞加智慧。”引出了中國人民在創新上所做的不懈努力。而結尾處的展望是更整篇講話稿的點睛之筆,三個排比句式一氣呵成,在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層層遞進中,將講話推入高潮。
盡管積極修辭在起草領導講話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使用上也并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靈活巧用,才能將其作用擴展到最大化。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平時積累,這樣才可以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信手拈來,游刃有余,真正發揮積極修辭的積極作用。
[1]金振邦.文體學[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H152
A
1005-5312(2015)11-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