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方超
(周口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談校慶宣傳品的應用與表現手法
寧方超
(周口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高校校慶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意義是通過對校慶文化宣傳設計的研究來發掘文化設計對高校社會名譽度的影響及校慶文化的意蘊美。文章研究校慶宣傳品在校慶活動中的應用,分析校慶宣傳品設計與院校校慶文化的相互影響。
校慶;宣傳品;表現手法
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發展的龍頭和陣地,在校慶文化宣傳品設計中必須要多層面挖掘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優勢。地域特色文化是反映地方歷史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及獨特文化活動的真實寫照,它給予后人無限的挖掘、展現、利用、研究的空間。地方高校校慶文化宣傳品設計必須要重視和關注這一文化資源并與之深入融合,發揮其作用。關于當代高校校慶文化宣傳品設計主流背景下開掘與利用民族、地域文化資源,確有大量的理論課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在校慶宣傳品設計中的運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思維方面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整體的、辯證的、因果循環的思維方式,強調事物各方面辯證統一和相互間的聯系,其思維過程重綜合、重歸納。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創作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維。中國的意象思維著重從特殊、具體的直觀領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它顯示出了活潑不滯、長于悟性的特點。思維方式轉化到設計上,往往促成創意的產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潛意識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個好的思維意念的生成,能夠超越任何阻礙人類之間相互交流的因素,達到更高層次的彼此交流。我們的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能夠把作品的創作思維糅合到中華民族傳統的自然觀、哲學、思維方式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產生。
2.運用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練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他們包括人物、植物、動物、圖騰、幾何符號等形式在內的圖像,以及一些流傳廣泛的典故、成語、傳說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約定俗成的事物及組合。這些傳統符號既有具有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也有古代傳統圖騰紋飾,以及傳統宗教紋飾符號。這些文化符號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練后都滲透出濃厚的歷史凝重感,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其文化符號是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我們應該用今天的設計語言詮釋與重現這種完美。在當代,這些符號仍有著積極的實用意義,直接運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是營造傳統的文化有效手法。
1.色彩設計的心理感知因素。色彩是感知又是知覺,對于色彩的心理感知研究,是色彩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非常復雜的,因為顏色與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文化、嗜好、經驗都有很重要的聯系,也就是說同樣一種顏色,在不同的環境、時間、心情下產生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如:在冬天見到冷色系,就會覺得特別冷;選擇暖色的如橙、大紅;夏天就要用些冷色的,如藍色啦,綠色啦,讓人覺得好清涼,清爽。這就是利用色彩的知覺。因此色彩對人的情緒會有不同的反應。
色彩的心理效應。由色彩客觀屬性刺激人的知覺而產生,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的心理效應;二是間接的心理效應。直接的心理效應:如紅色,讓人感覺脈搏加快,血壓升高,情緒沖動,思維活躍。藍色,脈搏減弱,情緒沉靜、安祥。兒童:就會用鮮艷、明亮快活的色彩,如:黃、橙、淺藍、促進兒童的智力,而不會用咖啡,白色、黑色,這些顏色會感到很壓力。間接的心理效應:對人的印象、經驗、體驗導致出的聯想。當心情平緩適應的時候看紅色是美的;但是如果從戰爭歸來的戰士瞧到紅色就會覺得痛苦,因為他們會聯想到血的紅色。色彩的聯想和象征:具象:白色—白雪、紅色—紅旗、黃色—檸檬,抽象:白色——純潔、高尚、神圣,黑色——死亡、悲哀、陰沉,紅色——熱情、革命、危險。因此大家在設計中,運用色彩是非常關鍵的。
2.喜慶色彩的視覺效果。色彩是人的視覺最敏感的東西。校慶宣傳設計的色彩處理得好,可以錦上添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總的應用原則應該是“總體協調,局部對比”,也就是:校慶宣傳設計的整體色彩效果應該是和諧的,只有局部的、小范圍的地方可以有一些強烈色彩的對比。在色彩的運用上,可以根據校慶宣傳設計內容的需要,分別采用不同的主色調。因為色彩具有象征性,例如:嫩綠色、翠綠色、金黃色、灰褐色就可以分別象征著春、夏、秋、冬。其次還有職業的文化宣傳設計色,例如:軍警的橄欖綠,醫療衛生的白色等。色彩還具有明顯的心理感覺,例如冷、暖的感覺,進、退的效果等。充分運用色彩的這些特性,可以使我們的校慶宣傳設計具有深刻的藝術內涵,從而提升校慶宣傳設計的文化品位。
最后,還要考慮校慶宣傳設計底色(背景色)的深、淺,這里借用攝影中的一個術語,就是“高調”和“低調”。底色淺的稱為高調;底色深的稱為低調。底色深,文字的顏色就要淺,以深色的背景襯托淺色的內容(文字或圖片);反之,底色淡的,文字的顏色就要深些,以淺色的背景襯托深色的內容(文字或圖片)。這種深淺的變化在色彩學中稱為“明度變化”。
[1]藍勁松.大學校慶:問題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1(01).
G647
A
1005-5312(2015)11-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