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以就業為導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趙丹
隨著現代高科技,特別是通訊技術的發展,多媒體的誕生世界性的聯網,以及經濟的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流的強烈愿望,而這種不同社會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前,有必要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實際技能。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語言是主要的交際方式。隨后,經濟全球化促使人們在諸如科技、經濟、教育和商貿等方面的聯系日益密切。在文化多元的社會中,僅僅培養學生讀和說英語是遠遠不夠的。英國學者托馬斯(Thomas) 指出:“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說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說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像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由于中西方人各自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產生的文化差異帶來了不同的國家商業習俗、經營行為與管理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扎實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商務專業知識及必要的溝通技巧,也要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避免在商務活動交際中產生誤解和沖突。對于一種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僅僅在言語上具備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 他僅僅具備言語能力,而不具備語言能力。
“跨文化能力”通常被稱為ICC或3C,是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個體或群體(人)之間能夠成功、順利交流的能力。系統的跨文化能力應包括5個方面: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技能、跨文化碰撞和跨文化愿望。Tomalin and Stemleski提出了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培養,改變了文化教育的目標:第一,幫助學生意識到這一事實,所有的人都呈現文化條件下的行為;第二,幫助學生理解有許多社會變量影響著人們說話和行為的方式,如社會等級,性別,年齡和居住的范圍;第三,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目標語文化中共同語境下的習俗化的行為知識;第四,幫助學生了解目標語文化在一種語言中詞匯更多的文化意義;第五,培養學生對目標語文化的知識進行精確定位和系統化的基本技能;第六,鼓勵種族移情。
實行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職業意識。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和沖突會妨礙人們之間的有效溝通,涉外商務人員要敏銳感知各國文化差異,調整交際策略以實現有效的溝通。本科院校立足各學科的專業特色,推行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其未來職業實現對接。真實的工作環境能夠提高學生現場工作能力,了解本行業最新動態,培養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增強服務意識,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是培養和完善本科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想場所。
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思維力、敏感性。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通過對多元文化的對比分析,特別是對國際商務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思考、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認知的敏感性,掌握跨文化商務技巧。教師可通過設置真實案例對比分析的教學環節,在把握多元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模擬國際商務談判”的任務加強學生對文化的差異性的認知。教師需結合學生專業廣泛攝取真實工作場景的案例來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另外還需熟知學生的基本知識結構、語言水平及其文化差異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既符合真實工作場景的,又兼顧學生水平的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活動。教師還可布置具體的工作任務,讓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通過閱讀書刊、搜索網絡、觀看視頻等方式來完成案例的收集和分析,課上進行案例分析報告,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開展跨文化活動,在活動中滲透中西方文化元素和跨文化意識。國際商務人員需具備跨文化管理能力,熟知本土文化、目標市場國家文化和企業文化,因此學校開展跨文化活動是提高將來商務人員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可利用現行教材或自主開發的課程資源,設置模擬的工作場景,把角色設置在“文化沖突”的情境下,讓學生判斷在此情境下該如何應對,然后把反映異域風情的紀錄片、電影片段適時地引入課堂。舉辦影視配音、話劇表演等英語文化節活動,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外,還可以組織英語文化專題講座,舉辦英語原聲影視或音樂欣賞會,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狀況,從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
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教學中不僅要指導學生理解和研究異域文化,也要讓學生重視本族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以便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應對出現的交際問題,實現有效溝通。
[此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研究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河北省高校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RS-2014-3015)研究成果總結。]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