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憲
2014年10月15日,筆者發了一條微博,配有3張圖片,是讀庫團隊為即將展開銷售的《日課》系列備貨的情景。一車車印好的書從印刷廠運到庫房,一箱箱堆積在高大的貨架上,很具規模。
這條微博被佳能(中國)副總裁韋海恩看到了,他說:“有了數碼印刷,讀庫就不需要這么大的庫房了。”他的這番話,被佳能的工作人員傳遞到我耳中。當時,讀庫與佳能的一次品牌合作計劃正在接觸洽談中。一個月后,11月15日,上海全印展現場,我和韋海恩先生共同參加了合作發布儀式,主題就是“按需印刷”。
這次合作之所以順利實現,是因為佳能提出的方案恰好切中了我一直以來的困惑。
現代出版業在印制環節,屬于大批量、大機器的工業生產,必須要達到一定數量才可以開機。用當下流行的字眼,出版可以視作提前預支的眾籌,或是需要對人數作出預判的團購。相較于國外和港臺地區,大陸圖書的定價低,物理成本占據的比重很大,導致必須要達到較高的起印數才可以付印,不管是初版或是加印。
我的困惑——可能也是讀者和出版業面臨的問題就在于這里:再冷門的圖書,也有人要看;再暢銷的圖書,也有絕版的時候,如何滿足這兩類讀者的閱讀需求?
數碼印刷的核心是:一本起印,按需印刷。
據我觀察,這樣的口號好幾年前就已經出現,也有讀者用現在的排版軟件和打印、復印設備自己來制作個位數的讀物,許多城市的街道上,數碼快印店也比比皆是。我不是印刷方面的行家,不具備產業全局眼光,不做橫向對比,單就我看到的佳能Océ ColorStream 3500設備而言,其體量和技術遠遠超出我們慣常的想象,這是一套有18米長的龐大設備,一頭是卷筒紙,一頭出來的就是書。它可以實現四色印刷,最多可支持六色,畫面精度達到1200dpi,打印速度為每分鐘75米。據佳能工程師提供的數據,類似《讀庫》的規格和厚度,可以每小時生產200~300冊。
一本起印,制作一本與傳統圖書相差無幾的數碼印刷書籍(當然該技術目前還未臻成熟,色彩的還原,對材質、規格的寬容度,材料的可選擇余地以及更豐富的裝訂技術尚在完善中),其造價不比批量印刷出來的圖書定價高出太多。我這個外行如此總結數碼印刷:它實現了小批量、個性化產品的工業化生產。
佳能為全印展現場的100位上海讀者,制作了專屬每個人的《讀庫1405》,即在每本書的扉頁印上每位讀者自己選好的圖片(黑白或彩色均可,攝影或美術作品均可),以及這位讀者的姓名。接下來,我們還將為數千位讀者制作這樣的“個人專屬版”。
印幅圖片和藏書人的名字,當然只是個小游戲,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其體現出來的變量打印的優勢:每一本書都可以依據讀者的個性化需求來訂制,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妨展開一下想象:
新學期開始了,班主任向同學們發課本,每一位學生領到的是印有他名字的專屬教材。在新的版次《紅樓夢》起印前,讀者可以自己設計封面上傳,然后拿到只屬于自己的《紅樓夢》。紅學愛好者對《紅樓夢》作出各自的批注,可以印出各種批注版本的《紅樓夢》。
一本起印的特點,也可以讓我們展開想象:
一場婚禮幾天過后,嘉賓可以得到一本關于婚禮現場的精美紀念圖冊作為回儀。
子女為老人祝壽,可以制作專屬家庭成員的家族圖書或老人的個人文集。
父母為孩子創作故事,繪制插圖,再制作成圖書給寶寶看,或記錄寶貝的成長,與其他長輩親友分享。
比這種個性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學術專著可以隨時印制,不用再擔心達不到起印數,即使那些全世界只有幾個人能看懂的前沿學科。普通讀者可以下載已經絕版、屬于公共版權的圖書的PDF文件,如果不滿足于閱讀其電子版本,便可以為自己印制一冊紙質實體書。
是的,絕版圖書可以隨時印制。這可能帶來的產業生態變化是,未來的出版社或網店,只有少量長銷、暢銷圖書有現貨供應,其他大部分品種以即時印制、即時配送的方式進行銷售。庫存壓力越來越小,可提供的品種卻越來越多。這既可降低出版機構的滯銷損耗,又可解決讀者買不到絕版圖書的難題。
讓我們的想象再狂野一些:未來每個家庭的書房和書架,每個人手里捧讀的書,會是什么情形?比個性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打破批量生產的桎梏,跨越時間和空間。全社會的閱讀環境便會異彩紛呈,具有極大的廣度和寬度。
張首晟先生為吳軍新書《文明之光》所寫的序言中說,文明的主線是能量與信息,能量與信息的密度決定了文明的高度。
依照張首晟先生的說法,按需印制是否打開了信息流動的新渠道,就像電子圖書的出現一樣?
全印展期間,我看到一篇文章,憧憬將人、設備與產品生產、物流配送實時聯通的“工業4.0”時代。按需印刷的出版模式,是否屬于“工業4.0”的題中之義?也許不久我們就可以得到答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