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軍 洪玉華



摘要:以大別山31縣(市、區)3大類6個基本類型的184個旅游資源單體為研究對象,選取旅游資源豐度、組合度以及整體優勢度為指標并借助GIS對大別山縣域旅游資源稟賦差異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大別山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極富特色,然而其空間分布及整體優勢很不均衡;旅游資源總豐度優勢主要集中在大別山4市交界處,新縣、潛山縣、紅安縣、岳西縣、金寨縣和壽縣尤為突出;大別山縣域范圍內存在旅游資源“詛咒”,旅游資源優勢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劣于旅游資源貧乏區。提出了行政上要打破行政壁壘,采取大別山連片集中開發戰略,經濟上要加大對旅游資源中等和劣勢區旅游項目的投資力度,使大別山旅游經濟增長逐漸由資源驅動型向資本驅動型轉變,開發上要實施非均衡傾斜開發戰略,培育增長極,帶動大別山區域旅游的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旅游資源稟賦;GIS;縣域;大別山區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9-487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9.057
Abstract: Based on three main classes and six basic types of 184 tourist resource monomers of 31 counties in Dabie mountain, selecting the abundance, degree of combination, and overall dominance degree as evaluation indexes, th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in the counties of Dabie mountain was studied by G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abie mountain were rich in the tourism resources, with colorful and highly characteristic, but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overall advantage were very uneven. And the total abundance advantages of tourism resource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junction of four cities in Dabie mountain, especially in Xinxian county, Qianshan county, Hong'an county, Yuexi county, Jinzhai county and Shouxian county. The tourism resource in Dabiemountain had some curs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advantage area was generally inferior to the disadvantage area. It is suggested to break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adopt the strategy of centralized development,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of tourism projects in average and inferior areas, turn the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from resource-driven to capital-driven,and carry out tilt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foster new increasing point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 Dabie mountain.
Key words: endowment of tourism resource;GIS;county region;Dabie mountain
旅游資源稟賦主要是指特定旅游區域對旅游者構成具有吸引力環境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總和[1],其理論基礎是著名經濟理論“資源稟賦理論”。對旅游資源稟賦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指標體系法進行定量評價比較,主要指標有絕對豐度、相對豐度、優勢度指數等[2-4];二是采用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梯度推移等經濟學理論對區域旅游資源稟賦進行比較分析的定性描述[5,6]。旅游資源稟賦表現出空間差異性和互補性,可使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得到優化。旅游經濟發展建立在旅游資源稟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稟賦優勢,對促進地區經濟和諧、有效發展至關重要。
大別山在發展旅游業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及政策優勢,在推動“宜旅則旅”的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各縣域旅游資源稟賦及社會經濟水平等條件各不相同,為追求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及效益最大化導致了集中度偏低、發展模式粗放、大量重復投資、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眾多學者對大別山旅游資源及其開發進行了研究[7-11],均體現出區域協調聯動、通力合作開發的思想,然這些研究大多是從局部地區或某一類旅游資源進行,或為大尺度大范圍的寬泛研究,或為小尺度小范圍的以點帶面的研究,缺乏合作的基本依據和開發的科學指導。地理信息系統(GIS)因擁有分析處理海量地理空間數據的能力,能較好地進行小尺度大范圍的研究而被引進旅游業并受到廣泛關注,可由于專業隔閡的存在,基于GIS的旅游資源實證研究仍較少。endprint
本研究對大別山主要縣域可比性較強的旅游資源單體進行了旅游資源豐度、密度、組合度和整體優勢度的定量分析,并借助GIS直觀地對大別山縣域旅游資源稟賦差異進行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國小尺度大范圍的縣域旅游資源稟賦及其綜合評價問題的研究;同時還為大別山各縣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基礎依據和政策選擇,對充分挖掘大別山區域旅游資源的價值,從實際出發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促進大別山區的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旅游資源概況
大別山區位于中國東部地區,東西綿延約380 km,南北寬約175 km,是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它橫跨安徽、湖北、河南3省6市,總面積約8萬km2,總人口3 400多萬人,現有36個縣(市、區)(圖1)。由于6市中隨州和孝感2市僅5縣隸屬大別山,且旅游資源數量很少、等級較低;黃岡、信陽、安慶、六安4市(以下簡稱“大別山4市”)全域隸屬大別山,是大別山的核心區域,其區域的層次和級別同級,故選取此4市31縣域(表1)。
大別山地域范圍廣闊,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單體繁多,資源單體的調查、指標體系的選取、比較系統的建立難度較大。此外,旅游者在大尺度旅游空間決策行為中表現為傾向于選擇級別較高旅游點作為旅游目的地,實際上旅游者也大都流向內地的中心城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更多級別較低的旅游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大[12]。依據國際或國家有關規定,高級別旅游景區景點按照統一標準,由政府或主管部門審批,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可比性。目前大別山4市仍無世界遺產、世界生物保護區等世界級資源,且5A級旅游景區僅2處,分別是六安市金寨縣的天堂寨風景區和安慶市潛山縣的天柱山風景區,國家1A級景區各縣(市、區)近乎沒有。有鑒于此,在結合研究地旅游資源特點基礎上選取自然類、人文類、綜合類三個大類,國家A級(4A以上、3A、2A)旅游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6個基本類型進行研究。基礎數據來源于各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年鑒及旅游局、文物局、水利部門、林業局、國土資源局等相關部門官網。所選主要旅游資源有部分重合,即“旅游資源多重身份”現象,這種重合是旅游資源品位高和多宜性的客觀反映,會對評價結果起到加強的作用。
從2013年度鄂豫皖三省縣域經濟排名可知,大別山區絕大部分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各省排名靠后。目前大別山區域內3/4縣域為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達230萬,是僅次于秦嶺大巴山地區的全國第二大集中連片貧困區。經濟發展較好的有黃州區、武穴市、黃梅縣、固始縣、潢川縣、息縣、霍邱縣、桐城市、宿松縣、舒城縣,較差的有浠水縣、羅田縣、英山縣、淮濱縣、新縣、望江縣、金寨縣、太湖縣、岳西縣。
2 基于GIS的大別山旅游資源稟賦差異比較分析
2.1 旅游資源豐度差異比較
豐度簡言之即豐富程度,旅游資源豐度是衡量旅游資源數量最直接的指標,直接關系到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和旅游業發展的保障程度,影響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規模和產業結構。學者們多以絕對豐度、相對豐度和總豐度3個量值來衡量旅游資源豐度的差異。
2.1.1 絕對豐度 旅游資源絕對豐度意為旅游資源擁有量,可采用旅游資源單體的實際擁有數量和集中指數來綜合判斷。數量上,納入此研究的資源數量共184處。金寨縣、潛山縣、壽縣、紅安縣、岳西縣、新縣、霍山縣、麻城市、太湖縣、桐城市位列旅游資源總量前十名,為六項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區;研究區內綜合類景區數量遠遠大于人文類,其中綜合類2A以上景區數量最多,共139處,其次為人文類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表1),最少為自然類。
分布上,從基本類型看,國家森林公園分布比較平衡,在金寨縣、岳西縣、新縣等12個縣各1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類集中指數都在70~80之間,旅游資源的分布相當集中,其中A級旅游景區絕對豐度最大,且多集中在安慶市的金寨縣、霍山縣、壽縣和六安市的潛山縣、岳西縣、桐城市;國家風景名勝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兩類集中指數都高于90,旅游資源分布高度集中。從三大類看,綜合類旅游資源集中度最高,其次是自然類,最后是人文類。大別山整體面積廣闊,人口眾多,六類旅游資源按人口集中度多大于按面積集中度,其分布都較為集中,無相對分散的旅游資源,大別山是旅游資源豐富的區域(表2)。
2.1.2 相對豐度 為排除區域間人口數量和地域面積差距的影響,引入了相對豐度指標,該指標能體現出地區旅游資源的相對集中程度,用綜合密度指數表示。旅游資源密度大的地區,分布就相對集中,而分布集中的區域就有利于旅游資源的成片開發,形成規模效益。
經計算,新縣、潛山縣、金寨縣、岳西縣、黃州區、霍山縣、紅安縣、太湖縣、桐城市及壽縣綜合密度指數排前十位(表3),是大別山旅游資源相對最集中的區域,其中有9縣(市、區)都在旅游資源擁有量前十位之列;麻城市資源擁有量大而相對豐度小,資源較分散。與絕對豐度相比,相對豐度位次排序有一定變動。新縣、黃州區位次上升最明顯,新縣旅游資源擁有量第6位,而旅游資源綜合密度第1位;黃州區旅游資源擁有量第17位(并列),相對豐度卻躋身第5位。紅安縣、壽縣位次下降。其他縣(市、區)變動不顯著。由此說明旅游資源數量眾多的區域其分布不一定集中,旅游資源分布集中的區域其總量不一定就多。
2.1.3 總豐度 上述各項指標說明了各類旅游資源在各縣域的豐度情況,在此基礎上,將各縣域旅游資源數量占全研究區的比重匯總為一個從總體上反映各縣域旅游資源絕對豐度的綜合指標A;同時將各縣域旅游資源的綜合密度匯總成為一個反映各縣域旅游資源的相對豐度的綜合指標C。之后將A和C乘積開平方,得到各縣(市、區)旅游資源總豐度T(表4)。
經ARCGIS符號化處理輸出圖2,由圖2可知,旅游資源豐度優勢主要集中在大別山4市交界處,且新縣、潛山縣、紅安縣、岳西縣、金寨縣和壽縣尤為突出,而息縣、淮濱縣、潢川縣、霍邱縣、團風縣和武穴市6縣(市)總豐度值很低,其余各縣(市、區)旅游資源總豐度相差不大,在平均值1.01上下浮動。endprint
2.2 旅游資源組合狀況比較
縣域旅游資源條件及其開發價值不僅取決于其絕對豐度和相對豐度的大小,還取決于其組合狀況。旅游資源的組合狀況是地區內各類旅游資源之間均衡性的綜合反映,旅游資源組合狀況的分析實質上是分析評價地區內各種旅游資源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是從資源匹配的角度來分析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劣。由于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復雜性,各類旅游資源的地區組合狀況也各有特點。本研究采用組合指數來近似反映各縣域旅游資源的組合狀況。組合指數是各縣域內部旅游資源在研究區所有縣域比重的標準差系數,其公式為:
組合指數=
式中,Xi指各類旅游資源在所有研究縣域中的比重;X表示各類旅游資源在所有研究縣域中的比重的平均值;m為資源種類數(m=6)。組合指數越大,說明評價區域內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越差,配套能力越弱;相反,組合指數越小,說明區域內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越好,配套能力越強,越利于區域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表4)。
由圖3可知,新縣、金寨縣、岳西縣3縣旅游資源組合指數最小,說明其組合狀況最好,配套能力最強,有利于縣域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黃梅縣、羅山縣、麻城市、宿松縣、羅田縣、固始縣、樅陽縣7縣(市、區)組合指數較小;其余21縣(市、區)組合指數都較大,均大于平均值0.93。整體而言,研究區縣域旅游資源組合狀況較差,配套能力不強,其資源的綜合開發能力還有待提高。
2.3 旅游資源整體優勢度比較
旅游資源的優劣與資源豐度成正比,與旅游資源組合指數成反比[2],兩指標組合起來即可得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優勢度,即整體優勢度為資源豐度與資源組合指數的比值(表4)。比值越大,整體優勢度越好;反之,整體優勢度越差。
由圖4可知,新縣、金寨縣、岳西縣3縣旅游資源整體優勢度最高,便于組織高密度的旅游產業和區域間旅游資源的聯動開發,應作為大別山區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潛山縣、黃梅縣、羅田縣、宿松縣、羅山縣、紅安縣、麻城市7縣(市、區)次之,應逐步加快其優勢開發的步伐;其余縣(市、區)旅游資源整體優勢度多在平均水平,而息縣、淮濱、團風及太湖4縣旅游資源整體優勢度最低,加之旅游資源稟賦差,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業發展潛力小。
3 小結
基于大別山主要縣域旅游資源稟賦研究的實際狀況,可總結出如下結論和建議。
1)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地域廣袤,旅游資源分布廣泛,連片集中開發是必然選擇。研究表明,旅游資源總豐度優勢主要集中在大別山4市交界處,且新縣、潛山縣、紅安縣、岳西縣、金寨縣和壽縣尤為突出,為打破行政壁壘,在“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政策指引下,受新《旅游法》啟示,建議成立由中央授權的特別行政單位獨立管理鄂豫皖大別山旅游開發、下轄大別山諸縣(市、區)的旅游開發工作,基于現有旅游資源條件,準確定位旅游資源開發方向和旅游業發展目標,促進區域合作、聯動開發。
2)大別山各縣(市、區)存在旅游資源“詛咒”,旅游資源優勢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劣于旅游資源貧乏區,必須加大旅游資源中等和劣勢區旅游項目的投資力度,使大別山旅游經濟增長逐漸由資源驅動型向資本驅動型轉變。“資源詛咒”是一個經濟學理論,是指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限制作用,資源豐富地區的增長速度往往慢于資源貧乏的地區。大別山經濟發展較差的浠水縣、羅田縣、英山縣、新縣、金寨縣、岳西縣都是旅游資源豐度高、整體優勢好的縣域;而經濟發展較好的潢川縣、息縣、霍邱縣、武穴市、桐城市卻旅游資源豐度低、整體優勢差。此結論也初步驗證了小尺度的縣域范圍內“資源詛咒”的存在。
3)大別山旅游資源豐富多彩,極富特色,然而其空間分布及整體優勢很不均衡,實施非均衡傾斜開發戰略,培育增長極。可帶動大別山區域旅游的整體發展。本研究所選取的6類旅游資源數量上均只集中在大別山部分或少數區域,相對集中在新縣、潛山縣、金寨縣、岳西縣、黃州區、霍山縣、紅安縣,整體優勢上新縣、金寨縣、岳西縣、潛山縣、黃梅縣最高。根據增長極理論,在區域旅游發展過程中應努力培養旅游發展的增長極,借此帶動整個區域旅游的發展。一般在考慮旅游發展布局時把旅游資源價值大、區位條件好、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旅游地作為增長極,集中重點開發[13]。因此,應優先重點開發旅游資源優勢度較高的地區,秉承大別山和旅游業長遠發展的大局觀念,遵守開發時序,制定科學的旅游規劃,從而促進大別山旅游業及其縣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鳳慧,孫 虹.資源稟賦與我國旅游業經濟績效影響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6):63-68.
[2] 王 凱.中國主要旅游資源賦存的省際差異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5(3):69-74.
[3] 韓春鮮.新疆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與旅游資源稟賦影響研究[J].生態經濟,2009(10):62-66.
[4] 王玉珍.旅游資源稟賦與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研究:基于山西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10(8):41-45.
[5] 蔣曉嵐,蔡常勝.環巢湖旅游資源稟賦特點與開發利用模式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3,27(3):99-103.
[6] 熊云明,徐 培.婺源鄉村旅游資源稟賦及特征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5):3011-3012,3019.
[7] 萬 青.關于開發大別山地區紅色旅游資源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505-509.
[8] 劉漢成.大別山旅游合作與資源整合開發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2,34(10):128-130,133.
[9] 陳麗軍,王 慶,汪季石.大別山區域四市旅游資源比較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5):1235-1240.
[10] 劉宏明.大別山紅色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開發利用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5):54-56.
[11] 羅 芳,夏慶利,鄧高燕.大別山區邊界共生旅游資源開發機制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5):3719-3723.
[12] 唐 偉,李 偲,李曉東.新疆主要旅游資源的地州際比較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1):93-97.
[13] 廖建華,廖志豪.區域旅游規劃空間布局的理論基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6(5):13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