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玉喜
拜師在曲藝界是個老話題,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尊師的傳統美德,以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挖掘和延伸。拜師不僅是外在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近日拜讀了煒熠署名文章《有感而發話拜師》一文,感受頗多。作者站在時代的高度,對于拜師進行了深刻的論述,可謂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說理得體、耐人回味,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分析透徹,秉持理性。作者通過對傳統藝術的挖掘,深刻揭示了拜師的意義。廣征博引,依托材料,引出中心話題,無宗不立,無師不傳,無徒不繼。從拜師追求藝術升華到社會責任、社會道德的高度進行剖析,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師徒關系及其傳人,論述拜師的意義,繼承藝術的薪火既照耀自己又溫暖他人也服務社會。拜師追求的是什么,是師父的名聲學識、修養,還是名與利、崇高的境界?是內在的魅力,還是外在的聲望?全篇充滿時代氣息,選擇材料很有廣度,時代脈絡清晰別致,說理可謂水到渠成,邏輯思維嚴謹科學。
論據充分,運用靈活。文章全篇沒有刻意說教,而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娓娓道來。詳細闡述了拜師門派嚴謹,規矩嚴格,揭露了舊社會拜師存在的糟粕和陋習,披露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拜師的幾種場合和現象,同時舉出感人至深的兩個拜師例子予以弘揚,前后正反對比,提出自己的觀點,既簡潔又富有新意。
結構清晰,意蘊雋永。曲藝是百藝之母,在過去漫長的歷史與文化發展長河中,曲藝不僅以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滋育和涵養著我們祖先的精神與心靈,而且以其深厚蘊藉的文化傳統,孕育催生了富有鮮明中國氣派與特色的文學體裁樣式和幾乎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队懈卸l話拜師》整篇文章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之氣,有的是耐人尋味的合理分析,尤其對今后如何拜師提出了六點主張,這樣不僅有理性上的見解和思路,而且行動上具有可操作性,鑄就了文章的靈魂,頗具哲理,意味深厚。
曲藝既要代代守候,更需要薪火相傳。拜師作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技法的一種重要途徑,需要我們理性思考,認真對待。年輕人渴望從師父身上學到對藝術的敬畏和執著,對生活的積累和感悟,對人生的珍重和寄托;師父也希望把自己的藝術經驗、生活經驗、審美追求、對藝術的堅守敬畏發揚光大。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承載著曲藝人德藝雙馨的價值追求和美學傳統。
味是曲藝的生命,曲藝藝術生命的豐富多彩鐫刻著虔誠的信仰和追求,在追求中享受著快樂,在信仰中蘊積著能量。追求曲藝生命的綠色,不僅需要我們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摒棄曲藝傳承發展中的糟粕因素,充分發揮“師父”的影響力、感召力、人民性,扎根基層的優秀品質,更重要的是學習“師父”堅守藝術的基因長青,讓藝術生命之源奔流不息。
今天,我們進入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社會的包羅萬象無不撥動著我們的心弦。站在時代的高度,我認為,要讓拜師成為藝術的源頭活水,其價值體現就該深深扎根于生活當中,扎根于人民當中,認真挖掘,不懈探索,張揚思想,展示個性。唯此,我們的生命光華才會絢麗多姿,我們的人生價值才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