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伯達
拿到《曲藝》第5期,首先吸引眼球的是這個標題:《有感而發話拜師》。我一口氣讀完了這篇文章,文中對曲藝的拜師進行了精辟、獨到、創造性的闡述,引經據典,句句走心;條分縷析,絲絲入扣。揚州,從藝術院團到基層文化站,從曲藝演員到編劇導演,大家拿到第5期《曲藝》后,不約而同地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有感而發話拜師》對當前及以后中國曲藝的傳承與弘揚,在理論上梳理了一條宏觀而清晰的發展脈絡,在方法上給出了一套簡明而務實的操作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與現實價值。
讀過這篇高度、深度、精度并存的“有感”,令我想到了誕生于清代中葉的揚州長篇評話《清風閘》,從浦天玉首創,到龔午亭拓展,二百余年間,沿四宗文脈綿延,一代一代,均有譜可尋,有源可溯,其中不乏精彩生動的傳承故事。龔午亭乃清道光后期光芒四射的書壇明星,一部《清風閘》,在揚州城連說三十年,每年開場數輪,老書客仍然百聽不厭,其中緣故,就在于他的不斷標新立異,變故出奇,并將皮五這個人物的故事、情節、性格等永無止境地演繹出新的鮮活的更為當時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以致于天下名流賢達游歷揚州時,如果沒有聽過龔午亭的《清風閘》,便會有“白來揚州一回”之憾。更為傳奇的是,活了七十多歲,在揚州書壇享名五十余載的一代宗師,生前堅拒正式收徒,但他教給了龔小亭、丁壽亭、胡德亭、張捷三等優秀的好學后生們這樣一個傳承書藝的最高境界:“道貴自得,可以神悟,不可以跡求也。”他用心良苦地告誡這一批天賦可嘉的新人:藝術的生命,在于不斷地自我領悟,推陳出新。龔午亭的“不授之授”,激勵了癡迷追隨他的四位傳人矢志精進,各派新徒,枝繁葉茂。正由于《清風閘》一直沿襲著傳承出新的傳統,所以雖歷經百年又百年,依然深受民眾喜愛。
揚州書壇的授徒傳藝,還有一個很值得稱道的可貴傳統,就是絕不看重門派之間的狹隘短見,即使不是自己的徒弟,只要是一位優秀的新人,也會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傾囊相授。例如,藍松堂原本是龔小亭的徒弟,與龔小亭分支授徒的張捷三,卻把平生唯一珍視的瑰寶——《清風閘》手記全本送給了藍松堂。當代揚州評話的代表性人物楊明坤先生的祖師余少春,是胡德亭一支的傳人,另兩支的師輩丁壽亭、夏壽春、程月秋,都曾毫無保留地向他傳授過本派《清風閘》的技藝。揚州評話藝人如此寬闊的胸襟與博大的情懷,實在值得贊嘆。
在傳承的前提下致力創新,現已易名為《皮五辣子》的《清風閘》至今仍然葆有強大的生命活力。其第九代傳人楊明坤演說的《皮五辣子》,在網絡上擁有90余萬書迷,這在地方傳統藝術深受流行文化的沖擊下是十分少見的。今年秋季,在中國曲協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由揚州市文廣新局推出的楊明坤版一百集《皮五辣子》音像制品,十回本《皮五辣子》線裝書與精裝書將正式面世。可以這樣說:這項揚州曲藝師徒傳承結出的豐碩成果,有力驗證了《有感而發話拜師》這篇文章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