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祝曉琳——河南楓桐企業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長
對話嘉賓:
申順更——河南能源化工集團 副總經理
薛建軍——中原內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監事會主席
陳振鵬——鄭州景安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DC總經理
騰超臣——博思獵頭 創始人
姚光林——河南經理人聯合會商學院 院長
近年來,產業環境變動日趨激烈,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導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產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體與經濟體之間交流將越來越多,對于企業而言,必須放眼全球,才能發揮企業的整體綜效。站在同一個世界舞臺上競爭,只有當人才和企業都實現國際化,才可能真正參與到這場“國際比賽”當中,才有勝出的機會,從而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變革、創新、職業化
祝曉琳:企業需要變革、創新、改良,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薛建軍:我們企業早在2007年就已經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雖然是國有企業,但創新的氛圍非常濃厚。目前的經濟大環境對以煤炭、化工等為主的企業沖擊很大,因此,我們提出了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的目標。改革,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優化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盤活企業的人才存量,提高人才效能。我們公司現在擁有26.3萬名員工,所以做好第一項任務非常重要。第二,優化薪酬結構,通過提高薪酬的競爭力,確保薪酬向基層一線和工作責任重、科技含量高的崗位傾斜。第三,建立了一個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第四,推行職業經理人的聘任管理辦法,從國內外、省內外、行業內外選聘高層次的職業經理人。這是我們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從人力資源方面做出的一些嘗試。
祝曉琳:雖然你們企業的員工數量已經達26.3萬人之多,但是仍然要從外面吸收優秀的人才進入集團內部,可見,人才競爭不容忽視。
申順更: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必須做到兩點:第一,不能讓員工受委屈,第二,該給員工的錢一定要給夠。我認為,要解決根本問題,僅憑形式上的創新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從三個方面突破:第一是觀念創新,把員工當客戶來尊重,當成合伙人一樣在意,讓員工心里舒服,讓他們開心賺錢;第二是手法創新,借用現在流行的互聯網思維下的營銷管理模式,我們不僅要讓員工遵守和執行制度,還要先了解員工的心理需求,根據員工的需求進行營銷和售后服務,使產品得到持續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為員工創造價值,在線下為他們提供點對點的服務,真正為員工解決問題;第三是模式和職能創新,很多人力資源事務性工作可以外包,比如健康問題可以交給專門機構做心理健康托管。高管人員事務纏身,很多時候無法抽身,可以委托管理顧問介入。
祝曉琳:申總強調把員工當客戶、當股東,為員工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薛建軍:前面幾位老總所講的,我本人確實在企業運作中感受到必要性和緊迫性。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創新來源于外部的壓力和內部的需求,企業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很難獲得創新的動力,或者創新的動力不足,這是我的體會。
祝曉琳:是的,壓力之下,不動也要動,不動就要被淘汰出局。
騰超臣: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幾乎人人都在談創新、創業,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躍躍欲試,好像不創業就對不起這個時代。我個人認為,這對組織的人力資源工作,對組織的關鍵團隊穩定性,都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我認識一位非常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春節之后注冊了四家公司,卻還在糾結是該真正出來做自己的公司,還是繼續在企業做經理人。中國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從建立到現在才不過短短30年,還不夠成熟。創業并不是對誰都適用。在這次萬眾創業的大潮下,經理人是不是必須去創業呢?是不是不創業就沒有面子呢?我建議,如果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真想去創業,不妨去做一個相關的測評,如果真有這個血液和基因,那就馬上去創業。但是切不可隨波逐流,盲目創業,一來耽誤了自己的職業,二來對所在的企業也是一種不幸。
祝曉琳:騰總用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面對現在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和機會,既不要盲從,也不要盲動,要想清楚,是不是必須通過創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是不是留在企業就埋沒了才華。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需要聽到來自不同角度的不同聲音。同樣一個名詞——互聯網+,不代表每個人都要一頭扎進去,要先想想,你要加什么,你有東西可加嗎?
陳振鵬:我來自互聯網公司,我們互聯網企業是鼓勵內部創業的。在我們公司的平臺上,一個沒有畢業或者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可以直接在應聘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思路、公司配套的相關資源去做嘗試。雖然失敗的事例很多,但我們鼓勵年輕人去做,鼓勵大家試錯,而且我們從來不重視學歷,更不會看輕90后、00后,只要他們有想法、有行動,我們就大力支持。現在我們公司很多部門主管就是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后迅速成長起來的。
祝曉琳:互聯網企業是在“試錯”中不斷成長,在驗證中不斷壯大起來,這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特別重要的過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生長、進步、成熟的過程。那么,在全球戰略格局下,人力資源管理者如何實現跨界的職業化?
騰超臣:在全球戰略格局下,我們需要的是國際化視野和文化的包容力。
申順更:管理者要實現跨界的職業化,至少需要滿足幾個條件: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定的情商,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以及能夠帶領團隊開展項目合作。
姚光林:在國際化格局下,中外人才在一個組織中共同戰斗,比如中國的人才被派到非洲去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有很好的身體條件和心理素質,要能夠利用強大的心理資本去與當地員工融合,去包容與我們不同的文化。海納百川是因為胸懷,但是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心理不健康,總是排外,怎么去包容?怎么去實現跨國文化的融合?另外就是誠信問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我們都應當忠誠敬業、廉潔自律,重視自己的職業人品、職業性格、職業能力和職業思維等等。
薛建軍:姚院長說得沒錯,品行是第一的,品行越高,職位越高。
陳振鵬:衡量人才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標準,至今我還是拿不準。奇虎360公司之前在洛陽建立了幾萬平方米的數據中心,籌建這個項目的時候,我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尋找一個合適的人力資源經理,幫我一起組建這個團隊。半年之內,我面試了至少6個人選,但至今仍沒有找到一位合適的人力資源總監。我們的企業非常重視人才,但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我們并不知道人力資源總監究竟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這應該也是互聯網企業普遍存在的困擾。
祝曉琳:陳總的問題非常具有代表性。企業一方面特別需要能干的人才,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的用人標準是什么。作為一個企業,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才能根據需要定制滿足自身需求的人力資源規劃,這樣會更快招攬到人才。
關鍵詞:人才、核心競爭力
申順更: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公司主要通過打造四支隊伍來提升人才競爭力,即科技人才隊伍、能夠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隊伍、創新人才隊伍,以及門類齊全的技能人才隊伍。我們去年提出了“W型技能人才”管理模式,在這個制度的激勵下,許多高技能員工獲得國務院的特殊津貼,他們可能只是一個一線班長,但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激勵模式,他們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因此,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于人才的競爭。
薛建軍:我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團隊建設和組織建設,這兩點是最重要的。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單位,只有每一個團隊都是優秀的,你的組織才有競爭力。比如,如果你的研發團隊能力很強,但業務團隊能力差,這就對企業不利。在一個組織中,包括質量團隊、生產團隊等在內的各個團隊,都應該發揮決定性作用。
祝曉琳:不僅要求員工個體能力出眾,也對每個團隊提出嚴格的要求,這和行業本身存在很大的關聯。
陳振鵬:互聯網企業的危機感主要來自行業本身的快速變化,隨時有可能被其他同類企業超越,可能老總休假一個星期回到公司后就跟不上節奏了。人才就是競爭力,而我們這個行業在人才競爭上尤其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我舉個例子:有一個13歲的計算機天才,他還在讀初中,但是我們已經簽約,未來他畢業之后要到我們公司供職。未來幾年以后的人才需求,竟然要提前多年做出安排,可見,人才競爭有多么激烈!
騰超臣: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就是最寶貴的財富。作為常年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第三方,我們的公司信奉一個原則,“有人才,有未來”,或者可以理解成“有人,才有未來”。國際化競爭可能大部分人還沒有直接地感覺到,其實這種競爭已經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曾經為一個北京的客戶服務,最終為他尋訪到一位德國的人才,然后應聘者到香港面試,最后在新加坡上班。您看,這種國際化競爭真的就在我們身邊。薛總也是我們的客戶,剛才在我們溝通時他說,為了做國際化的人才競爭,他們公司在美國的底特律設置了研發中心。其實,我們每一個企業都是國際化競爭這場戰斗的發起者、觀察者,而人才永遠都是企業的第一資源。
姚光林:“戰略定方向,人才迎未來,文化打基礎,模式創奇跡。”企業沒有戰略,就沒有核心競爭優勢;沒有人才,贏不了未來;文化是基礎,良好的企業文化、優秀的生態環境能幫助企業吸引更多人才、合作商的加盟;而商業模式也至關重要,如果商業模式做得好,那不亞于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添上一把“六脈神劍”。只要人才沒有流失,團隊依然堅固,再結合更多的核心優勢,這個企業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祝曉琳:最后,請諸位用一句話概括未來人力資源工作在企業里的價值。
姚光林:推動企業進步,幫助員工成長。
申順更:決策層的助手,各項業務的合作伙伴。
騰超臣:幫助人才成長,幫助組織績效提升。
薛建軍: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
陳振鵬:目前我的人力資源部門僅僅是眼睛,希望接下來它能代替我的手臂。
祝曉琳:今天的分享是多元化的,五位嘉賓有實業派,有人力資源管理派,也有學院派。每位嘉賓所處的位置不同,感受也不同,這更好地對應了“企業未來必須是生態的、健康的”這一觀點。這種分享是令人身心愉悅的,更便于我們用“第三只”眼睛來看這個世界。 責編/張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