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洪彬
“我只有小學文化,今天站在清華大學講臺上與國內外頂尖級的專家學者同臺論道幸福,你說我幸不幸福?就在昨天,我們公司在北京金融大街新三板舉行的掛牌儀式上敲響了鐘聲,并且把我的老爸老媽請到敲鐘現場,你說我幸不幸福……”一席擲地有聲的開場白,讓擠滿千人的新清華學堂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7月3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東西方幸福對話》現場,作為企業家代表,希雅圖(上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永生已然是幸福滿滿。
幸福之源
中國的企業家階層除了財富以外,他們的幸福感以及個人精神境界同樣令人矚目。究竟什么樣的企業家更能獲得幸福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秘書長李蘭女士從2005年至2014年連續10年對企業家群體的幸福感進行了追蹤調查,調查采用五分制,得分越高,表明企業家越幸福。總體來看,企業家幸福感得分區間在3.46分—3.78分之間,變化波動不是很大,表明企業家處于比較幸福的狀態。
調查結果顯示,幸福感高的企業家具有六方面特質:
一是積極應對變化,善于學習和創新的企業家更幸福。企業家的9個方面學習能力均與其幸福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包括發現能力、發明能力、選擇能力、執行能力、推廣能力、反思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傳遞知識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讀書時間長、讀書量大的企業家,對自己的幸福感評價更高。每周讀書超過6個小時、每年閱讀10本書以上的企業家,均處于“很幸福”狀態。
二是積極履行企業責任、關注公益事業的企業家更幸福。企業家認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與幸福感呈正相關;企業家認為承擔各項責任的必要性(包括企業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公益責任等),均與幸福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企業家社會捐贈數額的增加,其幸福感也隨之提升。此項調查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家捐贈超過500萬元,幸福感卻出現下降趨勢。“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李蘭解釋說,從西方國家捐贈情況來看,社會捐贈最多的并非企業和企業家,而是個人和慈善機構。
一位學者曾對企業家捐贈做過形象的評述:很多人常常把美國企業家的捐贈作為標準來指責中國企業家捐贈太少,這如同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孩子。
美國企業家是在相當成功、極有錢之后才大量捐贈的,而中國企業家與美國企業家差距太大。中國企業家應該把錢用于技術創新,用于改善員工待遇,比捐贈給慈善事業要有意義得多。
三是認同人性向善、愿意信任員工的企業家更幸福。基于美國心理學家麥格雷戈的人性假設與管理方式理論進行的調查發現,企業家對Y理論(員工是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員工能夠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員工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認同度與其幸福感顯著正相關;對X理論(員工是不可信任的、員工不會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員工都是懶惰的、員工盡可能少做工作)認同度與其幸福感顯著呈負相關關系。
四是感恩、尊重人和自然、追求內在平和與和諧、尋求生活意義的企業家更幸福。企業家對個人精神境界的自我評價與其幸福感呈正相關。
五是家庭與事業平衡的企業家更幸福。在企業家的個人追求與幸福感關系的選項中,家庭美滿幸福得分最高;企業家的自身生活追求與幸福感關系的選項中,愛情得分最高。而追求個人收入與家庭財富積累得分最低。
六是積極樂觀、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企業家更幸福。包括我對自己未來充滿信心、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愿意做企業家、我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企業家、未來10年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好等選項,都給出較高的分數。
“只有高效、健康、快樂、幸福的企業家,才有幸福的企業和幸福中國。”李蘭總結道。
樂享“小確幸”
“我對幸福的理解是,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幸福快樂,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看到員工有了豐厚的收入,能夠買車買房,我的心理就涌動著說不出來的幸福。”張永生認為,幸福就是幫助別人,幸福自己。他動情地講述了母親對他幸福觀的影響。在困難時期,靠家庭收獲的糧食只夠吃上3個月,其他9個月都要向鄰居親戚朋友借糧糊口。有一年,稻子成熟后磨成大米,母親用篩子將顆粒飽滿的米分離到另一個籃子里。鄰居便問母親,篩選出的好米是不是給孩子吃?母親回答,我哪舍得給孩子吃,我們家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別人借給我們米吃,我要把最好的米還給人家。
有大愛與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有積極的人際關系,而且是幸福的人。積極心理學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與美德,它是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獲得幸福的源泉。張永生的故事體現了積極心理學原則,也給那些不惜重金去求“幸福課”的人上了一堂“真實的幸福”課。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有效提高幸福感,因為運動使大腦產生多巴胺,令人愉悅。而音樂是激活人的情緒的“天然良藥”,被稱為“幸福的聲音”。培養運動、音樂等興趣愛好可以不斷提升幸福感。
中國企業家的興趣愛好尚顯“寧靜”,但也不乏用張揚個性的方式獲得心理愉悅與幸福感。被譽為“南有萬科,北有萬達”的房地產巨頭,兩位企業領袖的風雅愛好也絕對是商圈里的一道風景。萬科王石,總與運動、冒險聯系在一起,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萬達王健林,“您這歌喉不上‘好聲音’,不去‘我是歌手’都白瞎了啊!”網友并非是在插科打諢。之前,就有媒體透露,王健林擁有一套亞洲頂級的KTV設備,沒事兒的時候會練上一曲。每年萬達春節聯歡晚會上,王健林都會登臺高歌。近日,他的幾段唱歌視頻在網上熱傳,其演唱的《向天再借五百
年》、《霸王別姬》等歌曲都贏得滿堂彩,唱功十分了得。
企業家對積極生活方式的選擇不僅僅讓人為之敬慕,更重要的是,這些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幸福感已經被積極心理學研究所證實。
“善待”幸福
“經常有企業家問我,馬丁先生,如何幫助企業員工減壓?我會告訴他們,你這個想法不好。作為一個企業家,你的目標不應該是減少員工的壓力,而是增加員工的幸福感。你不要試圖減少壓力,企業不是醫院,療養所。企業的使命應該是讓每個人都更加幸福。如果你們接受這個想法,就該打造幸福企業。”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積極心理學與積極組織》主題演講中開宗明義。
塞利格曼認為,如果企業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管理中會更受益。首先它能夠讓員工增加更多的PERMA,他們的工作效率會更高,而幸福感高的企業家也會賺更多的錢。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即: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強調好的一面);投入(engagement,專注于任務,對任務充滿激情);關系(relationships,積極的人際交往);意義(meaning and purpose,讓自己歸屬于某種超越自我的東西);成就(accomplishment,清晰可見的成就)。
構建幸福企業,不僅是企業家的夢想,更是企業員工的心理訴求——“我并不需要這份工作,而是因為我愿意在這里工作。”員工樂于在這里付出,你跟他之間一定存在著幸福契約,這或許就是幸福企業的價值所在。
聽過匯源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新禮演講的人,總能從他嘴里聽到幸福這張王牌。有一年,匯源公司拿出兩千多萬,其中一千多萬獎勵優秀員工,另一千萬慰問員工父母。公司安排9個人起草慰問信,他看后都感覺不滿意。于是,他要親自寫,這封幾百字的慰問信竟寫到凌晨2點。朱新禮說,這封情真意切的慰問信,飽含著子女對父母的那種愛與孝,很多家人讀到這封信后,都感動得流下眼淚。最令人感動和意外的是,剛入職的員工,或許他就在前一天入職,他的家人也收到了這份驚喜,“像這樣的公司,你一定要好好地干下去。”“善待”幸福,員工才能心向往之。
幸福企業值得我們尊敬。中國社會正處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企業如雨后春筍,而能夠挺立市場潮頭的企業并不多,令人信服的幸福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日本管理學專家坂本光司提出的幸福企業“五維度”得到了業界普遍認可,即:讓員工和員工家人幸福;讓外包、下游廠商的員工幸福;讓顧客幸福;讓地方社會幸福、繁榮;讓股東幸福。
中國企業家的幸福管理也都各有妙招:如善于挖掘員工優勢,實現其自身價值;建立合作共贏的企業文化,搭建良好的職業發展通道;建立融洽的員工關系,營造被尊敬被信任的工作環境;構建一個完整的支持系統,促進員工工作與家庭平衡;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樹立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這些無疑為企業注入了積極的力量。
“打造幸福企業至少有六大好處:員工忠誠度高,信用成本低,員工利他行為多,創造精神強,員工身體更健康,企業品牌滿意度高。”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主席、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說。
幸福就是生產力。研究表明,幸福能帶來個體和組織的活力與創造力,提高績效,讓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即所謂的“幸福競爭力”。哈佛著名心理學家肖恩·埃科爾進行了涉及全球48個國家、27.5萬人的調研,發現“幸福競爭力”能為組織和個人帶來變革:組織的生產力平均提高31%,銷售人員的銷售額平均提高37%,CEO的效率平均提高15%,企業的客戶滿意度平均提高12%。同時還極大地改善了員工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國內心理學家張西超教授所做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低心理幸福感員工的職業枯竭、抑郁傾向、焦慮傾向分別是高幸福感員工的9倍、26倍和47倍。比如,18.7%的低心理幸福感員工有焦慮傾向,而高心理幸福感員工該指標為0.7%。
積極心理學有個概念,學名叫“福流”(Flow)。網絡游戲之所以能夠讓玩家癡迷,甚至達到“游戲虐我千萬遍,我待游戲如初戀”的境界,是因為這里讓他產生“福流”,能讓他物我兩忘、廢寢忘食、孜孜不倦、追求不止。而這,就是真實的幸福狀態。在經濟下行、心理紛擾的今天,“幸福管理”正在顛覆傳統的管理模式。只有幸福企業才能讓員工感受 “福流”,“幸福競爭力”即在于此。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