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平

社區群眾在廣場鍛煉。(圖/廉鋼)
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閬中市從“問”處入手,在“小”處著力,在沙溪街道擁軍街社區創新實踐了“三問四小”社區服務群眾工作法,取得了實效。
“一問”:帶著真情問需于民,把群眾當親人。社區通過調查問卷分類問、干部上門主動找、領導接訪常態聽、民情網絡廣泛征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了解群眾訴求,梳理意見35條、網絡留言47條、書面建議19條,建立了“三本臺賬”,并分“立即解決”“承諾限期解決”“法律政策范圍內不能解決”三類分別處理,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二問”:帶著真心問計于民,把群眾當老師。通過每月一次社區群眾壩壩會、每季一次專家智囊研討會、每年一次“兩代表一委員”問政會、不定期向社會組織咨詢等,針對當前社區普遍存在的社會治理難、勞動就業難、環境整治難等,向社區群眾、行業專業人士和專業咨詢機構、中介組織等廣納良策,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和多層次的服務需求。
“三問”:帶著真誠問效于民,把群眾當裁判。通過班子承諾群眾議、干部述職群眾評、黨員示范群眾看、工作實績群眾測等方式,把評判權交給群眾。社區班子年初公開承諾全年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時間進度,社區干部年終進行10分鐘“工作報盤”,社區居民對社區全體黨員干部進行公開測評打分,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的積極性。
“一小”:小習慣贏民心。針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問題,社區干部養成了“笑容常掛”的小習慣;針對節假日、夜間等休息時間群眾有事找不到人,社區積極倡導干部養成“手機常開”的小習慣;針對入戶走訪流于形式,社區干部養成“日記常帶”的小習慣,隨時記錄問題建議;針對干部“上網代替上門,通話代替見面”的問題,社區干部養成“院落常逛”的小習慣,主動到群眾家中聊家常、問冷暖,增進了群眾感情。
“二小”:小事情順民意。社區堅持從幫助群眾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入手,積極開展了“生活瑣事我服務、鄰里糾紛我調解、生病住院我探望、紅白喜事我幫忙”等活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絲綢小區居民張大爺反映與樓上住戶因為衛生間漏水問題經常發生口角,有幾次差點打起來,社區主任秦開會先后11次來到小區做調解工作,終使兩家和好如初。
“三小”:小環境惠民生。社區堅持從營造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良好環境入手,采取“自愿報名+居民小組推薦+社區審查”的方式,組建了4支“義務保潔隊”、3支“義務治安巡邏隊”和3支“義務文明勸導隊”等,開展了“清掃保潔美環境、治安巡邏保平安、文明勸導倡新風、法律服務促和諧”等活動,營造出干凈清爽、健康文明、和諧穩定的良好環境。
“四小”:小舞臺聚民力。社區堅持從搭建為群眾貼心服務、互助服務的平臺入手,依托民情工作室、便民服務站、道德新風堂、社區文化屋等場所,有效解決了民意表達不暢、民怨化解不力,社區居民“辦事難、辦事慢”,居民道德素質參差不齊,文化服務產品單一、業余生活貧乏等問題,完善了社區功能,優化了社區服務,有效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問題。
實踐證明,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把老百姓“雞毛蒜皮”的小事當成干部的“頂天大事”,做到群眾需求方向與工作導向高度契合,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