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濃郁(甘肅長達路業有限責任公司,甘肅蘭州 730000)
高速公路局部不穩定路基邊坡綜合治理
楊濃郁
(甘肅長達路業有限責任公司,甘肅蘭州730000)
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給原始地形地貌帶來破壞,路基邊坡開挖后一般不會即刻發生坍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雨水的侵蝕、植被短時間內不能覆蓋成型,加之邊坡自身蠕動變形,就會出現邊坡開裂的現象,這種淺層局部不穩定現象是邊坡滑塌的前兆,對于正在建設或已經通車運營的高速公路將是巨大的隱患。以武罐高速公路K53+142~K53+230段路基邊坡病害為例,針對該邊坡出現局部開裂并有加劇趨勢的特征,通過地勘資料及邊坡穩定性分析,采用上邊坡預應力錨索框架梁防護,下邊坡錨索抗滑樁加固路基的綜合治理措施,從而徹底解決路基邊坡不穩定發展的隱患。
路基邊坡穩定性分析綜合治理
武罐高速公路K53+142~K53+230段位于甘肅省隴南市西秦嶺山地區,受地形限制左幅為高架橋,右幅為路基,路基上邊坡路塹挖方段采用漿砌片石護面墻防護。由于該地區雨季持續降雨,該路段山體發生次生地質災害,導致山體淺層坡體變形、上邊坡護面墻開裂,出現路基沉降、擋墻外傾情況的發生。
由于高速公路施工,在右幅右側坡腳形成陡坡,K53+050-K53+140段坡腳土層為卵礫石,密實程度較好,局部有坍塌現象;K53+140-K53+240段坡腳主要土層為黃土。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其上分布有大量的落水洞,直徑0.10-1.50m不等,可見深度最深達5m左右,貫通性較好。由于雨水長期侵蝕沖刷,該坡體左右兩側均形成沖溝,右側沖溝寬2~3.5m,切割深度較淺,底部可見基巖層,左側沖溝寬1.0-5.0m,切割深度較深,沖溝兩側散落大量的碎塊石,邊坡后部為風積黃土,未見開裂及傾斜現象。邊坡本身為發生滑塌,但存在局部開裂局部不穩定的趨勢。
3.1定性評價
本地區位于秦嶺山地區,該邊坡地段屬黃土梁峁溝壑區。一般來說黃土梁峁溝壑區地表破碎,溝壑發育,地形陡峻,山體斜坡坡角一般在30°以上,高差相對較大,許多地方溝谷切割深度100-200米甚至更深,第四系上更新統黃土廣泛分布,土質疏松,垂直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
K53+050-K53+240段右側斜坡坡體較陡峭,地形較完整,沖溝較發育,坡體排水條件較好,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山體植被一般。邊坡巖土體主要由黃土、碎石和板巖組成。通過外業地質調繪和鉆探揭露,該邊坡體土層厚度約為4.90~23.70米,中后緣部分未見拉張裂縫,前緣未發現剪出口,鉆孔中亦未發現滑動面,除局部因為大雨沖刷前緣出現坍塌外,并未產生滑動,因此判斷該邊坡在天然狀況下處于穩定狀態。

圖1 Ⅰ-Ⅰ剖面邊坡穩定性驗算
由于近兩年該地區持續降雨和落水洞的分布,地表水下滲,土體與風化巖層面極易形成飽水狀態下的軟弱面,加之該邊坡全-強風化巖面為順坡向大傾角界面,巖體多為散體狀,節理裂隙極發育,飽水易軟化,其力學性能通常會大幅度降低,故在水的影響下,尤其是在長降雨期間,坡體有失穩的可能性。
3.2定量評價
該邊坡為上土下巖邊坡,全-強風化巖多為散體碎裂狀,潛在的軟弱面可能為土巖接觸部位。根據場地巖土體結構特征,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結合類似場地的經驗及邊坡可能失穩的模式,定量評價模型采用折線滑動法,其公式如下:

ψj=cos(θi-θi+1)-sin(θi-θi+1)tanφi+1
Ri=Nitanφi+CiLi
式中:Fs——穩定系數;
θi——第i塊段滑動面與水平面的夾角(°);

圖2 Ⅱ-Ⅱ剖面邊坡穩定性驗算

圖3 Ⅲ-Ⅲ剖面邊坡穩定性驗算

表1 穩定性計算結果一覽表
Ri——作用于第i塊段的抗滑力(KN/m);
Ni——作用于第i塊段的法向分力(KN/m);
φi——第i塊段土的內摩擦角(°);
Ci——第i塊段土的粘聚力(Kpa);
Li——第i塊段滑動面長度(m);
Ti——作用于第i塊段滑動面上的滑動分力(KN/m),出現與滑動方向相反的滑動分力時,Ti應取負值;
ψ——第i塊段的剩余下滑動力的傳遞至i+1塊段時的傳遞系數(j=i)。
根據《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04)3.7.4條,邊坡的穩定性驗算應分成以下三種工況:①正常工況:邊坡處于天然狀態下;②非正常工況Ⅰ:邊坡處于暴雨或連續降雨狀態下;③非正常工況Ⅱ:邊坡處于地震等荷載作用狀態下。邊坡在正常工況下的安全系數為1.20~1.30,非正常工況Ⅰ下的安全系數為1.10~1.20,非正常工況Ⅱ下的安全系數為1.05~1.10。
根據土工實驗和經驗數值,計算中分別選取黃土的天然容重為19.6kN/m3,飽和容重為20.0kN/m3,碎石、卵石的天然容重為20. 5kN/m3,飽和容重為21.0kN/m3,假設滑帶為土巖接觸面,卵石、碎石的c值和ψ值建議取值:c=0~5kpa;ψ=28~35°,黃土的c值和ψ值建議取值:c=23~28kpa;ψ=19~23°。
結合邊坡現狀及病害情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Ⅰ-Ⅰ剖面圖1(即K53+180~K53+240段),Ⅱ-Ⅱ剖面圖2(即K53+050處),Ⅲ-Ⅲ剖面圖3(即K53+180處)進行邊坡穩定性分析。
邊坡穩定性定量計算結果見表1。
3.3邊坡的穩定性評價結果
綜合邊坡的定性定量評價結果,得出:
Ⅰ剖面(即K53+180~K53+240段)在正常工況下是穩定的;非正常工況Ⅰ及非正常工況Ⅱ下是不穩定的;Ⅱ~Ⅲ剖面(即K53+050~K53+180段)在三種工況下均是穩定的。因此只需要對邊坡K53+180~K53+240段進行防護。
4.1上邊坡治理
(1)將右側的地表水重歸自然排泄,即將山體黃土陷穴、落水洞進行灰土夯實回填,并增設截水溝和沖溝排水溝,將路塹護面墻墻體上泄水孔進行疏導,確保其排水通暢。
(2) K53+160~K53+260段右幅右側一級護面墻,在一級邊坡增設錨索框格梁植草防護,可在原護面墻上開槽施工。框架截面50cm×50cm,錨索分別長23m~27m,橫向和縱向間距3.5m,坡率1:0.75,框架采用C25鋼筋砼現場澆注,每片框架設置6孔錨索,每孔錨索由7根Φs15.24mm的高強度、低松弛的1860級鋼絞線組成,錨索傾角25°,鉆孔直徑為130mm,每孔錨索設計荷載600KN,鎖定荷載480KN,仰斜式排水管采用PVC直徑11cm。
4.2下邊坡治理
右幅左側拆除原擋墻,在原有位置設樁板墻防護。其中抗滑樁樁身截面1.8×2.4米,6根,樁長27m,嵌入段22m,鎖口高2米,護壁厚25cm,每根樁設置上下爬梯,兩樁間設置擋土板,每塊厚0.4米,高3.0米,共10塊,樁頂面以上設置高為3.0m的冠梁,樁頂面以下2.0m處設置錨索,錨索需錨入中風化巖層8.0m。
5.1施工順序
邊坡治理工程施工一定要嚴格按照施工的工序進行,總體上施工的先后順序如下:①回填落水洞和黃土陷穴→②錨索框架梁施工→③擋土墻施工。路塹坡腳是應力集中部位,為減小對其擾動,刷坡及防護工程基礎施工應分段間隔實施,避免在土體較濕時大段落刷坡及開挖基礎。施工過程中加強巡視監測,發現塹頂開裂或坡體移動等異常現象,應立即采取措施,以保障施工安全。防止邊坡治理工程對原有防護造成干擾破壞。
5.2預應力錨索施工
(1)錨索設計荷載600KN,錨固段嵌入中風化板巖8m,且應根據施工鉆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實行動態設計并及時調整。
(2)錨索孔位測放時力求準確,鉆孔俯角25°,傾角允許誤差± 1°;考慮沉碴的影響,為確保錨索深度,實際鉆孔深度要大于設計深度1.0米。
(3)錨索施工由下向上依次進行,在錨索制安工作完成以后,不施加預應力鎖固錨索,待一處伸縮縫內框架梁施工到位后由下而上統一張拉鎖定。
(4)錨索成孔禁止開水鉆進,以確保錨索施工不致于惡化邊坡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鉆進過程中應對每孔地層變化、進尺速度、地下水情況以及一些特殊情況作現場記錄。若遇坍孔,應立即停鉆,進行固壁灌漿處理,注漿24小時后重新鉆進。
(5)錨固段必須除銹、除油圬,按設計要求安裝承載板和擠壓套、綁扎架線環和箍線環,架線環鋼管兩頭外側應倒成園角狀,箍線環采用φ8鋼筋焊接成內徑5cm的園環;自由段除銹后,涂抹黃油并立即外套波紋管,兩頭用鐵絲扎緊,并用電工膠布纏封。
(6)錨索孔內灌注水泥砂漿,水灰比0.4~0.5,灰砂比1:1,砂漿體強度不低于30Mpa。采用從孔底到孔口返漿式注漿,注漿壓力不低于0.7Mpa,當砂漿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方可進行張拉鎖定。
(7)為了確定錨索的極限承載力,驗證錨索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的合理性以及錨索的工程質量,在預應力錨索施工前,必須進行錨索拉拔試驗。
5.3框架梁施工
(1)先在修整好的一級坡面上刻框架槽,在錨索施工范圍內,起止點用儀器設置固定樁,中間視條件加密,并應保證在施工階段不得損壞,孔位偏差應≤50mm,錨索鉆孔直徑應不小于設計直徑,孔軸應保持直線。
(2)必須待錨索砂漿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在安置框架鋼筋前,應先清除框架基礎底浮渣,保證基礎密實,并在底部鋪一層1:3水泥砂漿墊層。綁扎鋼筋,用砂漿墊塊墊起,與坡面保持一定距離,并和錨索相連。灌注框架混凝土必須連續作業,邊灌注邊振搗。
5.4抗滑樁施工注意事項
(1)抗滑樁的施工工序為:測放樁位——樁位場地整平——鎖口盤施工——開挖樁節與護壁施工——樁體鋼筋綁扎——樁體混凝土澆注。
(2)抗滑樁要準確放線定位,施工前應先將樁位附近邊坡或表層(3)抗滑樁應分節開挖(爆破),每節開挖(爆破)深度不超過1.0m,為保證施工安全,應適當增加爆破空眼。開挖一節,做好該節護壁,當護壁砼具有一定強度后方可開挖下一節,為了保證工期,護壁應加速凝劑。護壁各節縱向鋼筋必須焊接,禁止簡單綁扎。
易滑塌部分清除,并做好樁位附近地表水的攔截工作,視具體地質情況跳單樁或兩樁開挖,樁坑挖到設計標高后進行驗槽,保證封底厚度。
(4)澆筑護壁砼時,必須保證護壁不侵入樁截面凈空以內。樁坑開挖過程中應隨時校準其垂直度和凈空尺寸。樁身砼應邊灌注邊振搗,全樁砼應不間斷一氣呵成。
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給原始地形地貌帶來破壞,路基邊坡開挖后一般不會即刻發生坍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雨水的侵蝕、植被短時間內不能覆蓋成型,加之邊坡自身蠕動變形,就會出現邊坡開裂的現象,這種淺層局部不穩定現象是邊坡滑塌的前兆,對于正在建設或已經通車運營的高速公路將是巨大的隱患。采用上邊坡錨索框架防護、下邊坡樁板墻加固路基的綜合治理措施,既能徹底解決邊坡病害,也可以保證運營高速公路半幅通車、半幅施工的可能性。
[1]馬惠民.山區高速公路高邊坡病害防治實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馮玉勇,曲永新,徐衛亞.南陽膨脹土的宏觀結構與路塹邊坡病害治理[J].工程地質學報,2005.
[3]駱行文,姚海林.高填路基錨索樁板墻支擋結構計算方法及施工控制.《巖石力學與工程的創新和實踐:第十一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2010.
[4]中交第一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武罐高速公路K53+142~K53+230段路基邊坡處治施工圖設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