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宇
(凌海市水利工程移民管理局,遼寧 凌海121200)
八岔溝水庫位于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八岔溝村西北,地理位置為:E121°28',N39°31',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用水于一體的小(2)型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70年10月,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7 km2,河道長2.5 km,最大庫容為22.2 萬m3。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252—2000),水庫樞紐工程等級為Ⅴ等,主要永久性建筑物為5 級,次要建筑物屬5 級。防洪標準為設計防洪標準為20 a一遇,校核防洪標準為200 a一遇。2005年安全復核結果為,正常高水位27.6 m,水庫死水位20.7 m,設計防洪標準為20 a一遇,設計洪水位28.9 m,校核防洪標準為200 a 一遇,校核洪水位29.9 m,相應總庫容為22.2 萬m3。
水庫大壩為黏土心墻壩。現壩頂平均高程31.4 m,最大壩高16.1 m,頂寬3.0 m,壩頂長170 m。迎水坡比為1∶2.5,塊石護坡,背水坡比為1∶2.0,草皮護坡[1]。
溢洪道位于大壩左側,型式為正槽開敞式,底高程為27.6 m,凈寬7.3 m,深2.3 m,兩側無襯砌,校核洪水時最大下泄流量為37.69 m3/s,溢洪道長度為127 m。
輸水洞位于大壩右側,型式為壩下埋管,進口底高程為20.7 m,總長57 m,內徑為250 mm混凝土圓管,采用壩后式閘閥放水兼泄洪,現閘閥已損壞,不能正常運行[2]。
八岔溝水庫始建于1970年10月,施工時壩基坐落在全風化及強風化巖層上,未開挖至弱風化巖層上,造成水庫滲漏,至今蓄不上水;大壩現有防洪能力滿足規范要求;目前水庫存在的險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壩壩基坐落在全風化及強風化巖層上,下游壩腳滲漏明顯。
2)大壩迎水坡護坡石現已凹凸不平,殘缺不全。
3)溢洪道兩側無襯砌,巖石風化嚴重,末端無消能設施。
4)輸水洞工作閘閥損壞,滲漏嚴重,無法正常運行[3]。
5)水庫無防汛路。
6)大壩無管理設施。
八岔溝水庫自從建成運行至今,水庫大壩滲漏嚴重,雖然經歷了幾次大洪水,每年汛前水庫處于空庫狀態,未出現過重大責任事故。
水庫的調度運行。八岔溝水庫是以農業用水為主兼有防洪等綜合利用的小(2)型水庫。為了確保大壩的安全,水庫每年都實行嚴格防汛調度方案,編制防洪應急預案,有專人負責[4]。
大壩運行。該工程運行多年,工程標準低,質量差,大壩基礎開挖深度不夠,基礎坐落于全風化巖及強風化巖層上,建成運行后壩基滲漏嚴重;大壩迎水坡護坡石現已破損,下游無排水體;溢洪道兩側無襯砌,巖石風化嚴重,末端無消能設施;輸水洞工作閘閥損壞,滲漏嚴重,無法正常運行,工程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現有的年份汛期水庫蓄滿水,到次年汛期前水全部滲漏,水庫處于空庫狀態,并一直未進行處理,壩體有發生滲透破壞的危險[5]。
該水庫為小(2)型水庫,按1998年《遼寧省中小河流(無資料地區)設計暴雨洪水計算方法》,采用集水面積小于300 km2的設計洪水計算方法,進行洪水復核。大壩壩頂高程安全復核詳見表1。

表1 大壩壩頂高程安全復核表
由上表計算可知,現狀壩頂高程滿足校核洪水所需的高程要求,即現狀的壩頂高程滿足非常運用洪水200 a一遇的洪水標準。
通過對水庫大壩運行期及現狀質量檢查分析,得出大壩現狀質量評價如下:
1)大壩為黏土心墻壩,施工時由于全風化及強風化巖層較厚,未開挖至弱風化巖層,大壩坐落在全風化及強風化巖層上。在大壩運行期間,壩基漏水嚴重,下游壩腳滲漏明顯[6]。
2)大壩迎水坡護坡石現已破損,下游無排水體。
3)溢洪道兩側無襯砌,巖石風化嚴重,末端無消能設施。
4)輸水洞工作閘閥損壞,滲漏嚴重,無法正常運行。
5)水庫無防汛路。
6)大壩無管理設施。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中的有關規定,水庫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 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 s,地震基本烈度確定為Ⅶ度。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DC5073—2000)的規定,本工程抗震設防為丁類,因此工程抗震以基本烈度抗震烈度,為Ⅶ度。經復核計算,大壩是穩定的[7]。
由于八岔溝水庫大壩無滲流觀測資料,本次滲流安全復核以大壩現場安全檢查及調查情況為依據,進行滲流安全分析評價。
壩肩及壩基巖石以黃褐色——灰褐色薄層狀板巖、薄層板巖夾中厚層板巖以及薄層板巖與中厚層板巖石層為主、屬震旦系長嶺子組地層,依據巖層出露,該巖層節理裂隙發育,巖石呈塊狀切割,順節理面及巖層面差異風化明顯具有泥化夾層特征,強風化深度10 ~20 m,深度較大[8]。
壩肩及壩基均未發現有大的構造斷裂斷(層)存在,巖石構造以風化裂隙及成巖裂隙為主,巖層具有波狀起伏,擠壓彎曲特征明顯。
經現場檢查、當年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的介紹,大壩壩基全風化及強風化巖層較厚,未開挖至弱風化巖層,運行期間下游壩腳有明顯滲漏,水庫水位較低時,滲漏量較小,但下游仍可見水流,汛期高水位時,滲漏量較大,大壩壩腳全線漏水,壩下多處部位出現積水坑并有明流溢出,表明大壩存在滲漏情況,依據出水點處的部位性狀分析,大壩壩基強風化板巖、節理裂隙發育,風化深度較大,滲透性增強,壩基部位滲漏并具有明顯線狀及面狀滲漏的特征,屬于壩基巖石風化層滲漏特征。有的年份即使汛期蓄滿水,到次年汛前漏空。遇大洪水時,高水位運行時極可能發生滲透變形。大壩存在嚴重滲流隱患并嚴重威脅大壩安全。
八岔溝水庫大壩為黏土心墻土壩,壩殼土料為沙壤土和一般黏性土,經開挖取得土樣,并參照已建工程的參數,確定土料指標,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水庫土料指標表
1)正常工作條件:正常高水位時上、下游壩坡(要求安全系數>1.15)。
2)非常工作條件:校核洪水位時上、下游壩坡(要求安全系數>1.25)。7.3 計算原理及公式
根據《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01 采用靜力法的瑞典圓弧法進行驗算,計算公式如下:

八岔溝水庫大壩為黏土心墻壩。現壩頂平均高程31.4 m,最大壩高16.1 m,頂寬3.0 m,迎水坡比1∶2.5,背水坡比1∶2.0,壩坡穩定計算是采用瑞典園法算出圓弧滑裂面的安全系數,對以上兩種工況下的壩坡穩定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壩坡穩定計算成果表
從以上計算工況看,大壩上、下游坡的抗滑穩定安全系數滿足規范要求。
大壩安全綜合評價包含防洪標準評價、抗震穩定安全評價、大壩滲流安全評價和結構穩定安全評價。
8.1.1 防洪標準評價
經復核,水庫按20 a一遇洪水設計、200 a一遇洪水校核,水庫現狀大壩壩頂高程滿足《防洪標準》(GB50201—94)、《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GB252—2000)和《碾壓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01)要求。溢洪道兩側無襯砌,巖石風化嚴重,末端無消能設施。輸水洞工作閘閥損壞、漏水嚴重,無法正常運行。根據《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SL258—2000)的分級標準,該水庫的防洪安全性為B 級。
8.1.2 抗震穩定安全評價
依據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庫區范圍內地震烈度為七度,本壩處于七度地震區,經復核計算,大壩是穩定的。
8.1.3 大壩滲流安全評價
大壩壩基坐落在風化及強風化巖層上,下游壩腳處常年有流水,壩基滲漏。根據《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SL258—2000)的分級標準,大壩滲流安全性為C 級。
8.1.4 結構穩定安全評價
經復核計算,從以上計算工況看,大壩上、下游坡的抗滑穩定安全系數滿足規范要求。
根據大壩存在的上述問題,按照《水庫大壩安全評價導則》(SL258—2000)的分級標準,八岔溝水庫大壩應屬三類壩。
針對水庫存在的問題,建議對水庫大壩進行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在工程除險加固之前。水庫應合理調度運行,特別是在汛期高水位時,應加強安全管理和監測工作,以確保工程安全運行。
[1]榮林意,宋書亭,羅賽虎. 高山水庫安全評價[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08(09):740 -742.
[2]曾貞志. 老園水庫大壩安全鑒定綜合評價[J]. 黑龍江水專學報,2007(01):30 -34.
[3]李念國,梁秋生. 土壩安全評估綜合評判法[J]. 黑龍江水專學報,2008(03):15 -19.
[4]李天慶,崔曉陽,曹晨華. 林口縣萬壽水庫大壩安全分析與評價[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09):69 -70.
[5]孟華,逮憲偉. 聯和水庫大壩安全分析[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1,39(06):243 -244.
[6]黃立華,李鈞,趙燕. 清水河水庫大壩安全分析[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08):139 -142.
[7]蔡景禮. 磨盤山水庫大壩安全分析評價[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41(02):92 -94.
[8]秦立雁,趙晉斌. 尚志萬發水庫大壩安全分析[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0,38(01):214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