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劉泉民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父母也給予孩子越來越多的物質,導致一些孩子聚在一起時常有攀比現象,如比衣服的漂亮、比文具的高檔,比房子、汽車排場和父母職位高低等。
對于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長要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讓孩子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如果孩子的攀比心理比較強盛,已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我們可采取如下措施給予平息。
一是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之間愛攀比,絕大部分是受到成人的影響,尤其是家長的價值取向,這是幼兒攀比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著名兒童教育家馮夏婷認為,“如果家長虛榮心強,愛攀比,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從家長的一言一行中受到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之間攀比其實就是想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只要家長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最獨特的個體,都有優點有缺點,尤其幫助孩子找出他的優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知道他也有讓別人羨慕的地方,這樣就可以平息他的“攀比之心”了。
二是用好“戰略轉移”,移開孩子興奮點。說到攀比,孩子們關注物質的、外在的東西比較多:誰的零花錢多出手大方、誰穿的衣服時髦、誰的學習用品新潮、誰的生日過得氣派……會成為一些孩子炫耀的資本。孩子在這些方面盲目攀比,家長為了顧及面子滿足孩子的要求,會助長孩子的高消費,應當避免,但也不能簡單地說“不”。當孩子盲目攀比的時候,父母可以“借題發揮”,引導孩子轉移“興奮點”,比如上述物質上的攀比是以“擁有”或“享受”為標準,還可以選擇新的比較角度:誰的零花錢花得更有意義、誰穿的衣服美觀大方又舒服、誰的學習用品更有利于學習、誰的生日過得簡樸又與眾不同;另外,在學習上比,誰進步的幅度大,誰勤于思考回答問題最積極;在人際關系上比,誰的朋友多,誰與同學的關系最好,等等,幫助孩子找出更多的可以和別人比較的自己的優勢,來抵消某些不如別人而使自尊受到威脅的方面,使孩子從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建立正確的價值判斷。
三是合理選擇攀比對象,促進孩子進步。與“大款”的孩子比闊,與“當官”的孩子比誰家的關系多、“路子廣”……這樣以家長的“優勢”進行攀比,孩子往往會忽視自身的努力,受世俗的不良風氣影響,以致自身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時卻埋怨家長。應當讓孩子知道,家庭背景是不可比的,父母的優勢或劣勢已成事實,真正有本事的孩子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引導孩子和同齡人比。
四是讓孩子面對現實,激發其奮進。對家長來說,正確引導孩子的前提是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減少和杜絕不良心理對孩子的影響。明智的父母應當以恰當的方式告訴孩子家庭生活的真相,當孩子真正了解了“媽媽下崗了”“咱家買不起”的含意,會主動承擔一份對家庭的責任,減少不恰當的攀比。有時候,在攀比風的壓力下,有的孩子自認為總也比不上同伴,就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產生自卑感。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為孩子做選擇的時候,要從孩子自身的情況出發,避免期望過高。同時鼓勵孩子在自身可控的范圍內去努力,認識自己的潛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合理調整目標,尋找通過自己的努力超過別人的辦法。
孩子愛攀比也不全是壞事,其實,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志力、良好行為等方面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勇于趕超,將有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當孩子愛攀比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將攀比變成動力,告訴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攀比的條件。父母需要找到很好的結合點,把孩子的攀比行為變成積存零花錢、自己發明創造等好行為、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