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燒燙傷是兒童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醫院的外科急診室里,經常看到有懷抱燒燙傷兒童的家長沖進來,他們多數用毯子或被子把孩子裹著,卻不知這樣已錯過了減輕孩子傷害的最佳時機,甚至有的用“土方”處理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
燒燙傷處理五字原則
1~4歲的孩子愛動、好奇心強,但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易被燒燙傷。意外燒燙傷不僅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痛苦,而且漫長的康復期,高額的治療費用,給孩子留下終生的疤痕和殘疾,這些都讓家長苦不堪言。專家提醒,熱湯、熱牛奶、熱粥等食物不要放在桌子邊緣,以免發生意外。給兒童洗澡時應先將冷水倒入盆中,然后加熱水混合。
據了解,我國臺灣地區在燒燙傷急救方面提出了“沖、脫、泡、蓋、送”五字原則,筆者覺得很有道理。
沖:如果傷處很疼痛,說明這是輕度燙傷,可以用冷水浸洗10~15分鐘,不必包扎。如采取的冷療措施得當,可挽救未被完全毀損的組織細胞。
脫:在傷處未發現紅腫之前要脫下傷處周圍的衣物。當燙傷處有衣物覆蓋時,不要著急脫掉衣物,以免撕裂燙傷后的水泡,可先用水沖洗降溫,再小心地去掉衣物,小心對傷口造成二次傷害。
泡:一旦發生燙傷,不能及時用冷水沖,那么在冷水中泡15~30分鐘也是可以的,同樣能起到加速降溫、止痛的作用。
蓋:做好應急處理后,在去往醫院的路上,要用干凈的布巾將患處蓋住,千萬不能用毛巾。布巾可以是無菌的紗布,實在找不到布巾也可以用保鮮膜在患處纏兩圈,既能阻止細菌進入,也不會讓患處與其粘連。
送:如果皮膚呈灰或紅褐色,應用干凈布包住創面及時送往醫院治療。需要提醒的是,嚴重燙傷的病人,在途中應密切關注血壓、心跳。
燙傷后錯誤的處理方法
門診醫生經常見到燙傷患者的創面上有的涂了牙膏,有的抹了紫藥水,有的敷了堿……這些都是錯誤的處理方法,會影響燙傷的治療與康復。
誤區一:很多人在燙傷后,會涂牙膏,認為能起到清涼散熱的作用。但是,牙膏常常會帶有一定數量的細菌,易引起肉芽增生和創面感染。
誤區二:創面涂紫藥水、紅藥水、醬油等。在燒傷的創面涂紫藥水、紅藥水、醬油等,是常見的“土方子”,殊不知這樣會加重傷勢。因為紫藥水、紅藥水、醬油等抗感染能力不強,且深色藥物遮蓋了創面,無法準確判斷出創面范圍和面積,影響醫生了解燒傷深淺程度,進而可能會影響到治療。
誤區三:在創面撒一些小蘇打、食用堿等。有人主張酸燒傷用堿中和,堿燒傷用酸中和,理論是對的,但實踐不可取。因為酸堿中和會釋放大量的熱,加重傷情。
很多家長關心燒燙傷后是否會給孩子留下傷疤。專家表示:這要看燒燙傷的深度。另外,在創面愈合干燥后會有色素沉著,這時最好讓孩子避避光,不要見太陽,防止長時間的日曬引起色素沉著。在恢復期,傷口結痂會很癢,寶寶會伸手去抓,家長要細心呵護,防止傷口再次感染。
燒燙傷后要給予精神支持
燒燙傷早期階段,患者很是恐懼和緊張。對于家人來說,要耐心安慰孩子,解除孩子的恐懼和緊張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進入治療階段,由于創面感染,病程延長,孩子反復接受換藥、切痂、手術等治療,疼痛難忍,精神上遭受折磨。這個階段是心理護理的關鍵時期,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勸導安慰,使其堅強。
最后是康復階段,由于創面愈合后會出現色素沉著、瘢痕攣縮、畸形等,孩子會認為不好看,尤其是女孩子,心理負擔很重。這時候要多開導,幫助孩子建立起康復鍛煉的信心。
專家認為,家長平時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如教兒童不要玩火柴或打火機,不要戳電源插座,使用飲水機時先接涼水再接熱水,暖瓶不能亂動,等等。同時,家長給孩子洗澡時一定先用手試一試水溫,開水壺不要放在寶寶可以夠到的地方,過燙的用具和食物不要讓寶寶接觸到,大人用完電熨斗后一定要放在安全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