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隨著新《食品安全法》即將于10月1日實施,《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也于近期發布,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嬰兒配方奶粉新政將使大部分品牌從市場上消失。至少有1400多個品牌被淘汰出局。
國產奶粉品牌眾多,但其市場信用卻令人嘆息。中國奶業協會之前公布的數據令人尷尬——目前我國牛奶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進口量占比卻接近我國乳品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不要怪公眾太過“崇洋媚外”,實在是過往國內奶業不斷爆出的質量安全危機,在嚴重傷害著公共安全的同時,也將自身的公信力拉到了最低點。從信任谷底往回攀登的路分外泥濘,這恐怕是所有國產奶業從業者的心聲。然而,最大的挑戰就在于,國產奶業必須時刻警惕各類大大小小的質量安全危機再次重現。
奶業這些年來所面臨的行業性危機,與國內食品安全整體情勢堪憂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構成了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而單個奶業品牌,無論是曾有前科,還是迄今為止未出大事,都無法擺脫公眾輿論對這一行業的整體看低。
也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在不斷研究和完善對于奶業的監管舉措。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今年8月18日在中國奶業D20峰會上介紹,農業部連續7年實施生鮮乳質量監測計劃,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保持在100%,規模牧場的生鮮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均大幅高于國家標準。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在政府監管以及部分奶業品牌的知恥而后進、不斷改善自我產品質量的雙重努力下,國產奶粉正在奮發圖強。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掩蓋國內奶業依然存在的發展瓶頸。奶業國標與國際標準存在諸多差距,也因此為人詬病。奶業“小散亂”的格局仍然沒有根本性改善,數量龐大的奶農掙扎于養殖生產條件落后與利潤偏低的矛盾之中。而奶業的產業整合雖然在加快,眾多國內奶企正逐步建立大型奶場,或者與上游的規模化養殖企業之間形成合作關系,但其對于奶牛養殖、牛奶加工等各環節的風控能力仍亟待加強。近年來陸續被曝光的一些大型奶場質量問題,是奶企走向大而強格局必須跨越的障礙。
這些年來,國內奶業一點一滴地修補著當初被自身所損毀的信用缺口,這個代價何其高昂。而一顆老鼠屎就會弄壞整鍋湯的慘痛教訓,仍然需要每個從業者去謹記并時刻警惕。從普通奶農到大型奶企,如果還是擺脫不了急功近利賺快錢、哪怕用消費者權益來埋單的心魔,這些年的光陰就等于虛度。
奶粉“最嚴新政”其實表達了主管部門進一步整肅國內奶粉亂象、加大規范力度的決心和行動。面對洋奶粉的沖擊,國內奶業能否自愛自強,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決定權則取決于消費者的投票。就“最嚴新政”而言,徒法不足以自行,需要每天持之以恒的嚴管,方能真正重建奶業的市場信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