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傳媒產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前,以印刷媒體、廣電媒體、PC互聯網媒體和移動互聯網媒體四大類為主要類型。每一類媒體都有自己的核心受眾群,很難有一類媒體能夠實現公眾全覆蓋。為了爭取最大量的受眾、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媒體融合已成為傳媒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全媒體報道策略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當前及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宣傳我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生動實踐的媒體傳播策略,亦可通過全媒體多渠道地進行,以期通過多媒體傳播在全區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中央戰略與民眾認知、民眾力量的對接。
一、“四個全面”與民生民意的關系滋養媒體報道的生命活力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適應了發展需求、百姓生活現狀及對美好期待的要求,完全符合民意,其深厚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基礎意味著完全可以通過媒體報道還原給民眾。不僅如此,還應該通過解讀國家戰略,給百姓以提高生活品質、強化社會秩序的信心。而“還原”“解讀”就是媒體所需進行的客觀報道和深度解析。這足以支撐新聞媒體進行“四個全面”報道的生命活力。同時,媒體也就搭建起了決策部門與廣大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四個全面”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都進行了大規模、全方位的報道。在兩會之后,關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報道也將是一項長期的報道任務。
二、全媒體報道“四個全面”,傳播效果才能最優化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內蒙古日報社利用全媒體進行全方位報道、全天候發布。此次報道使用網絡、云技術建設虛擬采編平臺等多種渠道,前方派出一支采訪隊伍,后方多層次編輯制作,實現兩會報道的全媒體采集編輯發布全流程融合,在不浪費媒體資源的情況下實現多元化傳播、多元化表達的傳播優勢,盡量實現對受眾需求的全方位滿足。這次報道對于內蒙古本土媒體做好戰略性報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只有自身掌握好理論、政策,才能做出有內涵的報道。因此,媒體在充分“吃透”“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前提下,首先需要明確受眾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掌握公眾媒體使用習慣的動態,拓寬理論、政策解讀的傳播渠道。事實上,新媒體已經成為理論、政策的重要解讀陣地。傳統媒體因自身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環境中的新媒體渠道時便具有了無可代替的傳播優勢。這也是受眾最看重的。作為2015年全國兩會之后持續性的重點報道,“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報道依然需要精心打造,在實現發布載體的多元化的同時,要不斷創新報道內容,加強信息資源的共享與整合。所以,在報道中傳統媒體應融合新媒體,主要包括網站、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可以在網站開設關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專題,并持續關注相關動態,充分發揮網站文、圖、視、聽相結合的報道優勢。微博則可以長期設置關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相關專題,“點面結合”地設置欄目,如“四個全面知多少”“四個全面·亮點”“四個全面·好聲音”“四個全面·微評論”等。此類內容有利于加強線上互動、線下聯動。
其次,全媒體報道有利于不斷創新理論、政策解讀的報道方法,尤其重要的是還可以與受眾進行即時交流。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方式做好政策解讀,如以漫畫或圖解的方式報道政策,讓網民以輕松的心態了解政策的豐富內涵。如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正北方網99街社區按照內蒙古日報社的統一安排,發布了“《適應新常態——我關注》兩會話題征集”帖,網友針對就近看病、居家養老、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推進棚改、保障住房、公平考試、透明招生等方面話題踴躍發言。他們關注民生、熱議民生,同時深度思考,觀點鮮明。內蒙古手機報更是開通了網友即時參與的話題討論,并設置了“專屬通道”將網民聲音直接“投遞”給代表委員。這樣的傳播效果不僅僅是多媒體的全覆蓋,還形成了深層次的溝通。
在傳媒格局已經發生改變的今天,通過手機與網絡接收信息的人日益增多。所以,傳統媒體也應該創新傳播模式,做好自身的升級與轉型,以適應當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體報道趨勢。但全媒體的報道方式在我區地方媒體中還處于探索與嘗試階段,積極借鑒我區媒體首次全媒體報道的得與失,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公眾傳播及時做好充分準備。當然,無論如何創新使用傳播渠道,無論多大程度實現“多媒體全覆蓋”,最重要的還是傳播內容。
三、多媒體報道需要“全能型”新聞人才,也需要“特色傳播”
傳統媒體具有的優勢是權威、扎實、原創的內容以及專業的記者隊伍,而網絡媒體的優勢則是數字化、多媒體、及時性和交互式傳遞信息。如今,受眾已經完全不能滿足于使用一種媒介接收信息,傳統媒體也在不斷完善自身,聯合新媒體,創新報道模式,來尋求新的發展契機。為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需要,做好、做強當今多媒體的報道,當前我區媒體急需全面培養與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全媒體素質。無論是編輯還是記者,都越來越需要掌握多媒體的各項傳播技能,做到可以完成多種媒體的編輯工作或為多種媒體供稿,成為“全能型”的編輯或記者。如此的人才需求意味著節約傳播資源的同時高效利用新聞信息資源。因為多媒體間要形成統一的平臺或整套的鏈條,這樣才能在共享的信息中,有效整合報道內容,并根據每類媒體的自身傳播特點和需求進行信息“加工”。在報道中也應注意硬新聞與軟新聞相兼顧,以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充分發揮媒體自身的優勢。
多媒體報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新媒體,要想吸引受眾,并讓受眾在精彩紛呈的傳播內容中成為“忠實受眾”,能“如約”點開相關鏈接,就必須注重新聞內容的“特色傳播”。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諸多媒體的報道模式與報道內容都已發生了變化,共同的特點則是表達語言“接地氣”、表達形式多樣化、報道中特色元素緊貼生活。如全國兩會報道中有媒體出現了“小明”“小七”“小華”等一系列的“小”字輩虛擬人物。其實“小明”就是你也是我,TA帶著老百姓讀懂兩會,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報告里的術語轉化為普通人的平常話。有專家評價,兩會報道采用這種更加生動活潑的語言形式,其實體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傳媒融合,即傳媒語態的融合和思維觀念的融合。“四個全面”報道要想延續優質的傳播效果,也應如此。對媒體而言,為了使報道的內容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必須注重報道形式和傳播方式的創新,強調傳播內容中特色元素的使用。
在媒介技術不斷進步、信息傳播不斷加快的今天,所有媒體在競爭的同時,也在逐漸探索和尋求著合作。各類媒體應結合自身的優勢、不斷創新報道方式,整合各類傳播資源聯合推出報道,以形成最好的傳播效果,實現媒體的輿論引導,弘揚社會正能量,并因此增強媒體自身傳播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