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三十多年前,泰國北柳府農民主要以種植木薯為生。由于作物本身特性及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與技巧,種植木薯一度造成當地農田土壤地力貧瘠。眼看著賴以生存的土地產出寥寥,農民心急如焚。
現在,這些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度貧瘠的土地再度變得肥沃;現代化養殖場運轉有序;農民住上了別墅、買了汽車。欣欣向榮的生活實現了泰國正大集團養殖項目的最初理念——“讓農民當老板,正大為農民打工”。
企業擔保貸款
“農民之所以窮,是因為要承擔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正大把風險接過來,組織生產、保證銷售,用科技和市場來化解風險,實現多贏。”正大集團總裁謝國民表示,以正大多年的經驗來看,最科學的辦法是企業“將資金、技術及市場同時提供給農民”。
1977年,正大集團在北柳府搞起了周期為30年的養殖項目——“農花農業村”計劃,開始進行“企業+農戶”新模式的嘗試。
這一模式是:由正大出面擔保向銀行貸款項目資金,正大再依照市場價為農民提供優質的雞苗、種豬、飼料以及技術指導,最后按協議價收購農民手中的雞蛋和生豬。當時,正大集團從農民手中購得了800萊(1萊約合1600平方米)土地,由正大作擔保將土地抵押給了泰國盤古銀行進行貸款,再將貸款得來的資金交到農民手中,用來發展該項養殖項目。同時,正大給每戶農民分配25萊土地,20萊用于種植玉米等飼料作物,其余的5萊用于雞、種豬飼養及用作生活用地。資金和雞苗、豬苗都到位后,農民們便開始自主飼養。
農民成供應商
在項目啟動階段,為免除農民后顧之憂,正大為農民發放3000泰銖/月的生活費作為基本保障。正大還成立了“農村扶貧基金會”,對學生和農民的飼養技術進行培訓和指導。7年后,該養殖項目開始進入收益階段,正大按照市場價統一收購農民手中的雞蛋和生豬等,農民則用所得的收入向銀行償還貸款。“農花農業村”的農民10年內便還清了貸款。在項目后期,技術和管理經驗逐漸成熟的農民們成立了聯合公司進行獨立經營,搖身一變正式成為正大供應商和客戶。
相關專家表示,正大的“企業+農戶”模式能夠成功的關鍵是企業為農民提供了資金、優良的種子、先進的技術及穩定的市場。
據了解,泰國共有超過4000個農戶在正大集團的帶動下逐漸富裕起來。正大集團的種植項目在肩負起幫助農民成功脫貧致富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也為企業的自身發展提供了良性保障:農民成了企業穩定和安全的供貨客戶,同時也保證了食品的安全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