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華

山西省農產品種類豐富,特色明顯,但與潛力巨大的市場相比,農產品加工現狀并不理想,特別是初加工環節還不夠完善,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薄弱。雜糧是山西省優勢農產品,但加工量還不到一成。農村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的落后、老化和加工機械的匱乏已經影響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這些初加工機械看似“小設備”,但卻與特色產業發展息息相關,與農民增收關系莫大,需要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
小油坊、小磨坊工程既解決了農民生活難題,也凸顯農村初加工機具匱乏的短板
山西省農機部門曾對農村米、面、油等加工機械發展現狀進行普查。調查顯示,全省鄉村農產品加工機械發展嚴重滯后,滿足不了農民群眾的要求。一是農產品加工機械社會保有量嚴重不足。全省2.8萬多個行政村米面油加工機械數量僅有7.1萬臺,在平川地區平均3.4個行政村僅有1個加工點,在丘陵山區5.2個行政村僅有1個加工點,加工機械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出現加工糧油難的問題。
而更讓人揪心的是,原有的小磨坊、小油坊技術落后,還存在食品安全隱患。農村主要依靠就近的小商品店或小商小販購買生活必需品,其很多是未經過檢驗的產品,產品的安全得不到保證。而原有加工設備則大多技術落后,加工的產品品質令人擔憂。
比如,過去的榨油機械主要是高溫高壓壓榨,這種機型在歐洲國家早已淘汰。因為其榨制過程中產生高溫,會使油料中大量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被分解斷裂,變成有害物質,對人體有害。一些貧困山區農民仍在使用的“小鋼磨”,所加工面粉的含鐵量超出國家標準65倍以上,對人體胃黏膜十分有害。盡管國家對這類設備已明令淘汰,但由于生活所需,有些農村仍在使用。
鑒于此,山西省農機局從2011年開始實施農村油磨坊升級改造建設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經投入資金630萬元,引導農民投入827.5萬元,改造和新建農村磨坊油坊191個,更新各類加工機械409臺套,項目建設點覆蓋全省11個市、37個縣,受益農民16萬人以上。幾年的實踐表明,農村磨坊油坊升級改造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讓廣大農民吃到了自己種植、親手加工的放心糧油。
農村油坊磨坊改造建設已成為很多市縣的主導民生工程。呂梁市將磨坊建設列為該市“十二五”期間“方便農民五件實事”之一。已經建設改造磨坊700多個,總投資達7000余萬元。和順縣把農村磨坊油坊升級改造建設項目作為“群眾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來抓,把這項工作列入街道硬化、綠化,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村民水、電設施建設等主要民生公益工程內容,作為村級建設主要惠民工程給予補助。
農產品初加工機械不僅關系農民生活,更關系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的提升
近年來,山西省圍繞特色農產品已經出臺諸多扶持政策,紅棗、核桃等產品已經成為很多農村的主導產業,為農民增收貢獻不少。但是,由于當地深加工企業的匱乏,很多農民還停留在售賣初級產品的階段。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成為制約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瓶頸之一。
紅棗是山西省的重要土特產品之一,尤其在呂梁山區,它是農民傳統的收入來源。由于烘干等初加工機械的缺乏,紅棗成熟恰逢雨季,農民因為潮濕霉變造成的損失時有發生。過去,棗農主要通過自制土窯對紅棗烘干,但由于不能精確掌握溫度,紅棗品質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證。
而山西省的另一個優勢農產品—核桃產業也面臨初加工機械匱乏的困境。目前全省方山、左權、靈石、孝義、汾陽、古縣、石樓、中陽等許多縣已把核桃產業作為“一縣一業”加以推動。預計“十二五”末全省20萬畝左右的核桃種植縣將達到10個,全省的種植面積將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200萬噸。核桃后期的去皮、烘干、破殼等需要大量人工,而農村勞動力又日益減少,過去純手工的加工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生產需要。這些主產區急需要普及推廣核桃去皮機、破殼機、烘干機和榨油機等初加工機具,以解決生產之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省大多數主產區的核桃樹都是在近幾年所種植,很快將會進入盛果期,屆時對初加工機械的需求將更為迫切。
糧食生產也存在同樣問題。一年兩作運城臨汾等市,由于在玉米收獲后,必須搶時間種植冬小麥,時間很緊。每到此時,很多農民不得不選擇在公路上晾曬糧食,不僅帶來安全隱患而且效率低下。沒有烘干設備,很多農民因糧食霉變受損。而在出售糧食時,高水分的糧食都會有很高的扣量和扣價,農民種糧收入也會大打折扣。
盡快配套相關扶持政策,讓小設備為農民生產生活發揮大作用
從已有的調查數據看,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對于生產效率、農民收入的提升作用非常明顯。中央財政已安排16億元資金,補助農村建設5萬座初加工設施,重點提高果蔬儲存和烘干能力。借助這項補貼,西北、華北、東北等馬鈴薯主產區,銷售期半個月延長到了7個月,實現了錯季擇機銷售,售價提高了30%-50%,農民由此增收大幅度提高。這些初加工機械對降低農產品損失率的作用更是明顯。通過儲存烘干設備,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率分別從 15%-20%、15%-20%和20%-25%降低到6%、4%和6%以下,相當于每年多增加27.5萬噸產量。
山西省小磨坊小油坊的實踐也說明農民對于初加工機械的需求。現實是,果蔬等大宗農產品初加工設備基本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但這些設備的價格較為昂貴,普通農戶往往難以承受。對此,應該出臺相應補貼政策,引導農民通過合作社或者農戶合伙的方式購置初加工機械。在補貼政策上,各地普遍存在重產前輕產后的問題,在補貼導向上應該適當轉變,向產后初加工傾斜。
技術推廣則應該推行全產業鏈的模式,加強產后科技成果轉化。據了解,山西省科研院所的初加工成果并不在少數,可惜的是大多束之高閣,不為農民熟知。相關部門應盡快篩選出一批成本低廉、經濟適用的技術成果,加強農科對接,加快技術轉化。農民培訓則應該注重初加工技術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批既懂種植又懂加工的鄉土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