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他作為我國地質構造地質學領域的專家,不僅學術成就卓越而且時刻秉承仁愛之心,勇挑重擔。他“敢探未發明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他對于學術的熱忱以及自身的優秀品格成為該領域眾多學子的楷模。他就是郭令智,集“智者,仁者,勇者”為一身的地質學家。
智者:專心學術 精益求精
郭令智是湖北安陸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祖父擔任過知縣,父親畢業于山西大學堂化學系。郭令智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從小對自然科學感興趣,尤其喜歡閱讀科學家的傳記。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著作引領他步入地質科學的大門。1934年,郭令智進入中央大學地質系進行學習,后留校任助教。至1946年先后在中央大學、云南大學任助教,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后任臺灣大學副教授,臺灣省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在1949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做研究工作。1951年,攜妻帶子沖破重重阻撓回到人民共和國的懷抱。
20世紀40年代,郭令智從事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的研究。提出的許多新見解均為蘇聯學者所引用。郭令智和李承三、袁見齊發表的《西康東部地質之檢討》一文,文中的理論認識對指導普查勘探油氣資源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國際地質界后來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郭令智和俞劍華、施央申等在研究華南大地構造時提出的觀點不僅在理論上闡明了華南為一活動造山區,而且為尋找金屬礦產提供了理論根據。
郭令智是較早把板塊構造理論引進我國的學者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地球科學中的活動論再度興起,這時正是“文化大革命”災難十年。為把國際上地質學的前沿研究問題介紹給生產第一線工作的我國地質工作者,1973年暑假期間,他冒著酷暑到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做野外工作,并在湖南做了《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觀點》的報告,著重論述了板塊學說的發展概況和基本內容,為在我國普及板塊構造理論做出了貢獻。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郭令智多次出訪日本、法國、美國、泰國等國家,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將我國的學術理論推向國際同時也將國際的理論引進中國。
仁者:為人謙遜獎掖后學
郭令智是我國著名的地學教育家,潛心致力于教育事業多年。在任教期間,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長期積累的學識、經驗、成果以及人生感悟傳授給年青一代,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界精英和領軍人物。
據南京大學教授王運來回憶,郭令智在做代理校長期間,受邀去江蘇省石油學會講課,可是他臨時有一個學校的公務去不了。于是,他獨自乘坐公交車去向對方請假。對方很驚訝,作為代校長的他完全可以打一通電話說明一下情況。但是,郭令智認為自己身在江蘇卻不能去講課,就要親自來說明情況。而且講課這件事與自己擔任南京大學代理校長沒有關系,于是,就自己坐公交車專門來請假,這件事令主辦方很感動。
郭令智與全校師生一起并肩前行,為全校師生創造積極的學術氛圍。汪集旸院士表示自己視南京大學為母校,自求學階段便敬仰郭先生的學術造詣,將郭令智先生的著述反復借閱。回憶起1986年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郭令智先生的情形,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郭先生為人非常謙遜,年近古稀仍時刻記掛著南京大學地學的學科建設。與郭先生的會面開啟了他與南京大學地學系斬不斷的情誼,在之后的幾十年中,汪集旸自己也投身于教育行列,繼續為南京大學培養優秀的地學
人才。
孫樞院士親切地稱郭令智先生為“郭老師”。他坦言,自己的成長得益于郭老師的教誨,不僅在大學時期上過郭老師的課,畢業后各個時期的多項工作中都得到過郭老師的親切指導。
郭令智對南京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均有很重要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因為郭令智的學術造詣,還得益于他的人格魅力。
勇者:不懼艱辛 勇攀高峰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郭令智領導構造地質學科從固定論向活動論科學思維進行轉化。在我國,他是最早系統性介紹板塊構造學說并倡導將板塊理論與地體構造應用于中國地質實踐的發起人。
經過數十年長期不懈的調查與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他為學術帶頭人、陣容較強的科研與教學團隊,先后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該團隊在江南地區發現了元古代蛇綠巖套、島弧火山巖和島弧復理石,率先在國內提出華南古板塊溝-弧-盆體系的觀點,提出了古大陸內部鑒定古板塊邊界的八項地質標志,論證了華南從元古代開始就已出現了古板塊運動機制的認識,成為國際上完整重建元古代板塊會聚邊界的實例,沖破了國際上板塊構造限于顯生宙觀點的
束縛。
80年代中葉以來,由郭令智領導的團隊在中國東南部發現并厘定了一系列地體構造,提出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動大陸邊緣和島弧構造形成與演化的新認識,對華南各省的地質普查和找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對于這些重大的發現,勇于探索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個人品質。郭令智在科研困難面前并沒有打退堂鼓,而是直面困難,將挫折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創造出新的成就。
2015年8月5日,享年101歲的郭令智先生在南京逝世,他一生執迷于探尋大地的奧秘,最終回歸大地故里。斯人已逝,但是這位地質學者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依舊令他的同事和學生們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