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鋼+李關政



編者按:從工業文明變革的歷史視角看,每一次工業文明的變革都帶動銀行業自我進化。以生產網絡化、智能化為代表的工業4.0將帶來經濟新周期、新結構以及產業關系、企業微觀結構的深刻變革,而商業銀行也將發生深刻的變革,進入4.0時代。到底銀行的4.0時代有什么特征,傳統銀行如何進入4.0時代?本文做出了解答。
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互聯網金融是最熱門的主題,移動支付、余額寶、P2P、微粒貸等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互聯網金融顛覆論”一時興起。然而,無論從交易量、資產規模、業務品種還是客戶基礎,互聯網金融都遠遠比不上傳統銀行,更沒有觸及銀行的核心利益。據此,也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僅僅是一種補充,無法真正改變金融格局。當前銀行業界進行的互聯網金融嘗試,也大多是增量創新,核心業務模式還沒有根本性的改變。那么,互聯網對銀行業的影響到底會深入到什么程度?互聯網金融的大潮是終將退去留下一地狼藉,還是會把銀行業推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需要跳出互聯網金融的圈子去尋找更本質的規律。從工業文明變革、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維度,我們可以看到更清晰的銀行業進化的路徑:歷史上的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而植根于經濟的銀行業也不斷地在自我進化。當前,互聯網正在更加深入地滲透并改造著實體經濟的各個產業,生產方式的網絡化、智能化把工業文明帶到4.0時代,而銀行4.0時代也即將到來。
工業文明變革背景下的銀行發展史
對銀行業跟隨工業文明的歷次變革而不斷發展的歷史進行回顧,可以梳理出銀行業進化演變的內在規律。按照前三次工業革命以及當前的產業互聯網革命,我們可以把工業變革的歷史和未來劃分為工業1.0、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銀行業的發展進程也相應形成了1.0~4.0的四個不同階段。
工業1.0與銀行1.0。工業1.0時代是由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啟的。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動力在生產中得到廣泛使用,原來的小手工業發展成機械工業,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經濟結構也發生深刻變化,工業在經濟當中的比重迅速提升,開始逐步取代農業的地位。而銀行業隨著蒸汽革命以后,工業成為資本需求最旺盛的領域,銀行逐漸把服務對象擴展到了工業生產領域,但還不是工業資本的主要提供者。銀行從事的業務主要是貨幣兌換、保管、結算以及簡單的放貸,盈利則主要來自于匯兌收益,其次是存貸利差。由于這時期的貨幣主要是貴金屬貨幣,我們可以稱之為金屬貨幣時代。
工業2.0與銀行2.0。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把工業文明帶進了工業2.0階段。電力、電訊、內燃技術的發明與應用極大地變革了生產方式,重化工業得到大發展,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的核心。同時,規模化生產在各行業催生了大型企業,產業走向集中。工業蓬勃的發展也開始為資本帶來穩定的回報,而銀行也相應把主要的金融資源投向第二產業,其中大型工業企業及其衍生的富裕階層是核心服務對象。圍繞生產制造環節,銀行可以為大型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設備更新貸款,這樣的生產型信貸是銀行2.0的代表性產品,存貸利差成為最主要的利潤來源。風控方面,銀行也發展出項目評估、信用評級等技術,進階到了銀行2.0時代。在銀行2.0時代,世界主要的市場經濟體的法定貨幣逐漸從貴金屬演變為可兌換為金銀的紙幣,我們可以稱之為紙幣時代。
工業3.0與銀行3.0。工業3.0則是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電子計算機、原子能、新材料、生物技術的出現大大擴展了產業經濟的范疇,產業發展走向多元化、細分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如債券、股票、風投、資產證券化、衍生品套期保值等等層出不窮。而銀行出于盈利的考慮,銀行也可以把服務對象擴展到中型企業,且可提供的金融產品大大豐富了,包括供應鏈金融、投行、證券交易、現金管理、財富管理等等。銀行的盈利結構也發生很大改變,投資交易、投行以及其他中間業務成為主要盈利來源,存貸利差又退居其次。信息技術作為工業3.0的代表,在銀行業的重要應用成果之一就是締造了電子貨幣,貨幣第一次可以擺脫物質形態,而僅以數字的形式存在,銀行進入電子貨幣時代。
通過回顧工業文明變革背景下的銀行發展史,可以發現銀行的演變進化與技術革命、經濟發展是高度一致的。歷次工業革命都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在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都不斷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對稱;與此同時,技術進步也讓銀行可以不斷地拉近與客戶的距離,掌握更多客戶的信息,提高客戶甄別與風險控制的能力。從銀行發展史可以看到,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在銀行的應用不斷深入,銀行的服務能力也在持續躍升,能夠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覆蓋的層級也越來越低,這是一個從金字塔的頂端逐層下移的過程(如圖1所示)。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技術正在把工業文明帶進4.0時代(工業4.0是指工業生產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基礎,實現高度的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機器自組織))。工業4.0時代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都面臨著更加深刻變革,“互聯網+”不僅僅是國家戰略,更是各大產業在工業4.0時代的基礎生態環境。與此同時,這預示著銀行也不可阻擋地要迎來“互聯網+”的4.0時代。隨著大量生產、交易信息的網絡化、數字化,銀行對企業信息的獲取成本可以大幅下降,銀行也可以更緊密地把金融服務與企業的生產交易捆綁在一起。那么根據金字塔遷移規律,4.0時代的銀行將可以進一步下沉到進入互聯網體系的廣大小微企業和個人群體。
工業4.0及企業金融需求的變化
和工業3.0相比,工業4.0最大的突破在于生產方式的網絡化與智能化,基于整個價值鏈的端對端的數字集成,實現各企業間的無縫合作以及最優化資源整合,而對終端用戶則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個性化定制,如智慧工廠。在各個垂直行業領域,工業4.0的智慧工廠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就能把整個產業鏈條都整合在一個網絡平臺,產業互聯網平臺將成為工業4.0的代表。
工業4.0將在經濟結構、產業關系以及企業微觀結構等方面帶來諸多變革,并導致企業的融資需求出現深刻變化。
工業4.0將深刻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
首先是傳統產業的網絡化升級。工業4.0將把三大產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界限更加模糊。在互聯網的改造之下,一些農業產業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甚至可能超過一些工業企業。其次是產生新的支柱產業,引領經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汽車產業、第三次工業革命孕育了計算機產業,都成為后來的支柱產業并改變了整個經濟結構,工業4.0的領導產業就有可能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機器人等領域產生,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無論是傳統產業升級還是新興產業崛起,金融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于改造升級。從互聯網改造的發起主體不同,其尋求融資的方向也不一致。一種是科技型創新企業主動發起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改造升級的成本是由科技企業承擔的,而資金的最終來源則是風險投資。另一種則是傳統產業自身發起,主動擁抱互聯網謀求轉型,這些主體往往有著成熟的融資渠道,銀行信貸、債券、股票、產業基金等均是可選的融資模式。
垂直產業鏈將成為新的產業劃分形式
在產業互聯網平臺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的區隔被進一步打破,智慧生產把原材料、產品、物流、后端服務高度聯結在一起,垂直分工則更加明顯。也就是產業鏈的塊狀特性被弱化,而條狀特性將放大,垂直產業鏈成為產業劃分的主流。例如,在工業4.0時代不能再簡單地把某個行業——例如鋼鐵——劃分為產能過剩行業,而要細分為汽車鋼鐵、造船鋼鐵、建筑鋼鐵等等。
在這種產業鏈模式下,融資需求將更多地體現為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本來是銀行的傳統領地,但當前不少實體生產企業也在轉型供應鏈金融,以P2P、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低門檻金融形式去搶占各行業的細分市場。
出現新的“(N+N)/1”產業聯盟模式
基于產業互聯網平臺,產業聯盟將大面積出現,但可能會有兩種風格迥異的模式。一是由傳統的“1+N”模式升級而來,即核心廠商加上眾多的周邊廠商形成封閉的產業聯盟,但是“N”對“1”的依賴不僅體現在產品,更體現在生產系統的依附。第二種模式是不存在產品意義上的核心廠商,“N”對“N”在統一的互聯網平臺上交易,形成開放的產業聯盟,可以形象表示為(N+N)/1,其中“1”代表產業互聯網平臺。
這種“(N+N)/1”模式也將對相關產業的融資模式帶來很大變化。在“1+N”模式下,傳統銀行是圍繞著核心企業的應收、應付等商業信用關系,對周邊企業提供融資便利;但是在“(N+N)/1”模式下,核心企業變了,非核心企業之間并沒有商品的業務往來,商業信用關系只存在于“N”與“N”的非核心企業之間,而且商業信用的主體也不再是大型企業。所以“(N+N)/1”模式的融資需求無法通過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得以滿足,這是工業4.0時代的融資藍海。
產業的分工格局將被重構
智慧工廠的個性化定制是以產品模塊為基礎,所以模塊化生產會成為主流生產方式。由此帶來的變化是大型企業可以把模塊生產分包出去,進一步走向專業化,有的甚至可以只做生產撮合的平臺,變成“(N+N)/1”中的“1”,智慧工廠的外部供應商就從零部件生產商變成模塊生產商,簡單的零部件生產商將被淘汰。
在這種新的產業分工格局下,銀行會發現原來的大型企業變小、變輕了,投資生產設備的融資需求減弱了,而原來的零部件生產商由于要升級為模塊生產商而產生大量的融資需求,銀行的服務對象將進一步向金字塔的底部遷徙。
企業信息從邊界清晰走向高度共享
在傳統商業模式下,企業的內部信息是不會輕易讓外部人獲知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有清晰的信息邊界。但是在網絡經濟模式下,企業的信息邊界已經模糊了。以淘寶網為例,上面每一位商家的所有產品庫存、交易、支付信息都是裸露在阿里巴巴面前。而到了工業4.0,智慧生產體系里的廠商則連產品設計、生產、物流信息都接入到智能制造系統,為體系所共享。
融資始終與風險相伴,而風險又是源自于信息不對稱。所以企業信息的共享化將顛覆現有的風控技術,也必然改變融資模式。在工業4.0時代,誰掌握了企業信息,誰就能占據融資的制高點。
銀行4.0的圖景
基于上面所總結的銀行業“進化”規律以及對工業4.0時代融資需求變化的分析,我們可以展望銀行4.0的宏大圖景。
服務對象將發生戰略性變化
工業4.0實現生產、交易信息的數字化,將進一步減少企業生產運營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大數據技術可以讓銀行對企業的信息掌握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確定性的消除意味著風險的下降,這將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最大瓶頸。與此同時,互聯網、物聯網技術也將改變銀行的展業模式,在互聯網平臺上關系營銷不再有用武之地,產品優勢才是營銷成功的關鍵,因此現在的客戶經理管戶模式將變成在線批量獲客模式。這將大大降低銀行的交易成本,而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長尾客戶也將成為有利可圖的目標客群。因此,銀行4.0將可以系統性地把服務對象擴展到小微企業和草根個人客戶。銀行4.0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普惠銀行”。
從行業維度來看,銀行的目標行業也將發生戰略性轉移。首先是物聯網、3D打印、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這些“互聯網+”的主導產業將在未來幾十年間扮演著傳統產業革命者的角色,也必然是資本投向最密集的產業,因此是銀行最具戰略意義的目標客戶。其次是家電、汽車、健康醫療等價值鏈的終端行業,也是工業4.0最先改造的行業。它們的產品既是需求信息的起源,同時又可以作為互聯的端口,成為長期數據采集的入口。這就決定了這些產品會出現大規模的升級換代,形成新的藍海市場,這些行業是直接受益者。然后是化工、能源、農業、建筑工程、食品日用品加工等其他價值鏈的中上游行業,將是工業4.0的深度改造行業,這些行業的互聯網化程度還比較低,轉型升級的紅利將十分巨大。
基于垂直產業鏈來選擇目標客戶
當然,不是所有的傳統企業都可以自然而然地邁入工業4.0 的門檻,會有很多企業因為拒絕轉型而被市場拋棄,或者倒在轉型的路上。這就需要銀行對企業加以甄別和選擇。垂直產業鏈將成為銀行甄選客戶的重要基礎。
在工業4.0時代,某個垂直產業鏈可以形成自己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平臺能夠打通產業的上中下游,鏈內產業主要受自身產業鏈因素的影響,而與鏈外產業相對獨立。因此,銀行4.0的目標客戶圈定與甄選都是以垂直產業鏈為基礎。例如汽車產業鏈金融,就是專注于汽車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覆蓋原材料、汽車模塊制造、整車生產、銷售、售后市場等等整個產業鏈條。因為工業4.0把整個汽車產業鏈條都整合在汽車產業互聯網平臺上,銀行相應就要把平臺上的所有參與者作為潛在客戶,包括企業及消費者,其中企業又涉及鋼鐵、橡膠、玻璃、發動機、輪胎、軸承、整車生產、4S銷售、維修保養等多個領域,在其中甄選目標客戶。
“垂直化”的產品設計、業務流程及組織架構
客戶結構決定著銀行的產品設計、業務流程乃至組織架構的調整方向。同樣以汽車產業鏈為例,全產業鏈的客戶結構意味著銀行要給客戶提供從商品期貨到外匯期權、從信用證到現金管理、從消費信貸到財產保險的全方位金融服務;而且這樣的金融產品必須是基于特定的垂直產業鏈,要能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金融需求。這就要求銀行對產業特性有深刻理解,能夠深度嵌入到產業鏈平臺當中,充分掌握產業鏈平臺的交易、生產數據,形成基于平臺數據的產品設計模式。
業務流程上,銀行4.0要實現與智慧生產同樣的智能化水平。智慧工廠可以對用戶需求快速響應,并實時傳遞到產業鏈的上游,那么銀行的業務流程也要到達同步的響應速度,才能跟得上客戶的節奏。銀行4.0要基于模塊化設計實現業務流程的智能化,提供智慧金融服務。
在組織架構層面,銀行4.0將以垂直產業事業部作為業務單元,以打通零售與對公條線、條線內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區隔,實現全產業鏈價值最大化。垂直產業鏈同時綁定了企業與零售客戶,在競爭中可以更徹底地采取“上游補貼下游”、“產品補貼服務”的策略,自然會涉及到融資服務在企業與零售客戶之間的利益讓渡問題。而銀行如果還是零售、對公條線分割,必然會出現部門利益之爭,無法適應這種競爭策略。條線內的不同業務部門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而把垂直產業事業部作為業務單元,就可以統籌進行客戶營銷與產品設計,從全產業鏈價值最大化的角度去尋找最優方案。
面向產業互聯網的大數據風控技術
大數據風控技術將替代財務報表風控技術。工業4.0時代,信用風險的傳染更加迅速。消費者的訂單信息可以直達產業鏈的最上游,所以終端需求萎縮可以近似同步地傳導到整個產業鏈,不用再經歷“終端產品去庫存——中間產品訂單減少——供應商去庫存——原材料/設備訂單減少——原材料商/設備制造商去庫存”這么漫長的過程。而銀行3.0時期的基于企業財務報表、銀行流水的風控技術就已經落伍了,只會處處被動。垂直產業鏈平臺匯聚了生產、周轉、銷售、價格波動等全方位、動態數據,銀行對企業生產運營信息的把握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真實度與即時度。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銀行在這些非財務數據中篩選出核心風險因子,建立比財務風控技術更加前置的風險模型。也只有大數據風控技術能夠幫助銀行對企業客戶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把握客戶的信用風險變化。
垂直產業鏈內大數法則局部失靈,銀行更注重跨事業部的組合風險管理以及表外對沖技術。此外,銀行4.0將更多地借助表外對沖技術來進行風險轉移,例如根據自身風險暴露狀況及關鍵性外部風險因子,選擇利率、匯率、商品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對沖。
通過對銀行4.0時代風控技術的分析,可以預見,銀行4.0時代將是一個基于大數據的身份識別時代。垂直產業鏈之內的所有參與者,都可以通過大數據看到其生存環境、資產負債、資金來源、交易往來、信用度等相關信息,只要捕獲到該參與者的真實身份信息,就可以知道該參與者的潛在風險。根據這一原理,銀行可以將針對企業的服務,擴展到針對所有自然人。也就是說,未來的銀行支付,將不再看銀行客戶的賬戶有多少資金,而是通過大數據分析該客戶是否具備支付能力,只要風險是可控的,資金賬戶即使沒有現金,銀行也可以支付;未來的個人賬戶識別,將不依賴于信用卡、銀行卡等,而是一個與個人身份高度捆綁的銀行賬戶,這個賬戶與個人的身份證、指紋、DNA等個人唯一性信息高度關聯,任何商戶只要能夠識別消費者的真實身份,銀行就可以確定能否支付。
銀行4.0時代將是一個沒有銀行卡,也沒有貨幣的時代(或者流通貨幣極少),貨幣結算的最小單位也不再是分,而可能是0.001分,理論上所有的支付都可以通過身份識別由銀行完成支付。銀行的營業場所,不再是主要依托營業網點,而是大部分依托網絡進行。
傳統銀行如何走向4.0
如果說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尚未對傳統銀行造成實質性的沖擊,那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的主體客戶主要是個人以及靠近消費端的中小企業,并非傳統銀行的核心客戶,這與當前的互聯網經濟主要集中在商貿、流通及服務業是相一致的。而工業4.0化就是銀行的企業客戶向互聯網遷徙的過程。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金融不會缺席工業4.0,也就意味著將逐步蠶食銀行的核心客戶。所以傳統銀行向銀行4.0升級不僅是發展的問題,更可能是生存問題。
那么,傳統銀行如何走向4.0?因為工業4.0是以產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平臺上匯集了生產與交易的流量及數據,天然就是金融的主導者。所以傳統銀行走向4.0的最佳路徑就是跳出金融本身,幫助客戶搭建基于工業4.0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提供覆蓋垂直產業鏈的網絡基礎設施、交易撮合、訂單分發、支付結算、數據存儲、云計算等服務,并且接入企業內部的智能制造系統。以這些服務幫助傳統企業客戶向互聯網遷移,占據工業4.0的制高點,在此基礎上再提供其它金融服務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銀行監管部門鼓勵商業銀行設立互聯網金融子公司,為銀行走向4.0打開了政策空間。同時也有一些銀行在這個方向上積極探索,如中國工商銀行攜手中國建筑打造建筑行業垂直電商平臺,就是最新的案例。可以預見,隨著工業4.0的步伐,銀行4.0時代即將到來。“傳統銀行”,你的思維模式、經營模式、產品模式、風控模式、組織架構、人才儲備、系統改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