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發布的14項大田種植類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囊括作物種類有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果樹、菌類等,應用模式包括智能灌溉、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防控等單領域物聯網系統,也涵蓋育苗、種植、采收、倉儲等全過程的復合物聯網系統。通過應用這些物聯網模式,可以實現對氣象、水、土壤、作物長勢等的自動感知、監測、預警、分析,實現智能育秧、精量播種、精量施肥、精準灌溉、精量噴藥、精準作業、精準病蟲害防治,從而有效降低成本,大幅提高收益。
哈密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應用灌溉物聯網系統,實現了自動化精量節水灌溉。該園區對10000畝大棗和棉花種植基地的灌溉實行有效管控、統一調度、合理分配,全部實現了自動采集田間墑情信息和有關生長要素信息,按作物生長需要“少量多次”自動化精量灌溉,平均每畝節約用水60m3、節省人力75工時,同時自動記錄、統計、分析灌溉、施肥、生產等數據,為精細農業和安全追溯提供了數據支持,有效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產量及品質。
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應用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實現了對青海省各區域土壤墑情、災情的監測預警。該公司依托青海省農技推廣總站下轄50余站點,采用土壤墑情傳感器,融合無線傳輸、智能控制及墑情監控與預警信息平臺,實現無人值守的無線站點自動監測采集,并統一傳輸到省級平臺進行儲存、計算、匯總,對災情及時預警、評估、快速提出救災對策。
河南省佳多農林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應用農林病蟲害自動測控物聯網系統,實現了病蟲害自動測控。該系統集成了蟲情信息自動采集、孢子信息自動捕捉培養、小氣候信息采集、生態遠程實時監測,實現了頻振誘控、天敵防控、微生物噴霧、農業環境因子自動控制,最大地發揮了天敵資源和環境資源優勢,達到了病蟲害測控的低碳化、智能化、集約化。
(文/王應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