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燕++姜玉桂
當目光投向中國版圖的大西北,在遼闊的新疆和青海之側,地形狹長的甘肅并不顯眼。盡管這里曾經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地、歷史上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但是提起甘肅,很多人的印象,或許更多的是“戈壁”“沙漠”與“偏遠”。提起特色,也多被概括為“三個一”,即一碗蘭州拉面,一本《讀者》雜志,一幅敦煌壁畫。
可這片外界普遍認為有些荒涼的土地,在奮發自強的甘肅人眼里,不僅養育著2500多萬人,還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甘肅省立足于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定位,硬是把特色產業做成了優勢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這次的甘肅特色是什么?其中又有著怎樣的理念?前不久,甘肅省農牧廳分管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劉志民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逆向思維
在劣勢中發掘特色
“戈壁”“沙漠”“偏遠”……在外人的浮光掠影中,甘肅貌似就是這些;而生茲在茲的甘肅人用他們的辛勤與智慧,在這里培育了享譽全國的馬鈴薯、隴藥、靜寧蘋果……
記者:甘肅省農業發展整體狀況如何?特色產業發展態勢如何?
劉志民:全國各地,自然稟賦不同,也就導致自我定位不同。總的來說,甘肅的自然環境是比較惡劣的,土地資源大體是三分山、三分草、兩分沙、一分林、一分田。70%的耕地是山旱地,有“十年九旱”之說。就甘肅農業的發展史來說,“渴”和“餓”是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在這種條件下,如何發展現代農業?2013年的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做出了有力的回答,提出了“365”農業發展行動計劃,即著力打造3個國家級示范區,壯大和提升6大特色優勢產業,強化5大支撐。三個國家級示范區即國家級旱作農業、高效節水農業和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6大特色優勢產業即蔬菜、馬鈴薯、草食畜牧業、中藥材、優質林果、制種和釀酒原料產業,5大支撐即農業設施裝備和科技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政策支持和保護。
甘肅省地區差異大,資源稟賦與產業優勢不盡相同。為此,我們立足于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定位。就6大特色優勢產業來說,我們確立了“強龍頭、建基地、興流通、促增收”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建立了“一個產業出臺一個規劃,制訂一個扶持辦法,設立一筆專項資金、每年一個實施方案、全省一個組織體系”的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蔬菜、中藥材、蘋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的扶持辦法,形成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促進保障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全省特色產業化組織快速增長,優勢產業帶基本形成。2014年,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2900多萬畝,占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以上。
記者:相比起其他地方,甘肅發展特色產業的優勢在哪里?
劉志民:剛才我已經提到,甘肅的劣勢非常明顯,發展困難比較突出;但甘肅的發展潛力也很突出,優勢明顯。從傳統農業的角度來看,甘肅自然條件嚴酷,干旱少雨,生態脆弱,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較多。但從商品農業的角度來看,甘肅地理過渡性強,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在發展特色產業方面又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徑上,我們始終逆向思維,做到揚長避短、差異化發展。
比如干旱問題是長期制約甘肅省農業發展的根本問題,但換一種角度和思路看,河西地區氣候干燥,風多雨少,為種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天然曬場,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種子基地。又比如,甘肅省地域狹長,與終端消費市場距離遠,農產品銷售半徑大,運輸成本高,但同時與許多病源微生物的距離也遠,動植物疫病傳播的機會少,容易建立無規定疫病區,促進農產品出口外銷。以定西為主的中部干旱地區,利用土層深厚、溫度適宜、降水季節分布特點與馬鈴薯生長需水規律相吻合的獨特條件,大力推廣集雨節灌和雨水疊加利用等旱作農業技術,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再比如,在南部二陰地區,發展糧食作物無霜期不夠,發展蔬菜和園藝作物積溫不足,但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的品種有1290多種,人工栽培和開發經營的有450多種,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干草等五大道地藥材出口量占全國的80%以上,甘南高原的藏藥也已名聲遠揚。還有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雖然自然景觀支離破碎,但可以漫山遍野種草,千家萬戶養畜。
歸納起來,我認為甘肅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有優勢,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甘肅雖然干旱少雨,但光熱資源充足,大部分地方無霜期較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蛋白質合成和糖分積累。農產品品質好,能夠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優質的需求。
二是甘肅地理過渡性強。東西綿延1655公里,全國8個生態類型中甘肅就占了6個。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生態區域差異較大,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明顯,十分適宜生產豐富多彩的特色產品,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求。
三是由于地處高原和黃河長江上游,地廣人稀,水土污染輕,自然環境潔凈,有利于生產天然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
四是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面積大。天然草原面積居全國第五位。人工種草保留面積居全國首位。牧區草原天然放牧和農區種草養畜相結合,有利于發展草食畜牧業。
五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約有800萬農村勞動力處于半失業和隱性失業狀態,可以為發展園藝產業、畜牧水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其他二三產業提供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
六是甘肅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工藝和產業,以伊斯蘭為主的少數民族,歷來還有經商的特長。發揮這些優勢和特長,有利于發展地方加工業,搞活農產品流通。
按照這種思路,甘肅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還立足實際開展了技術和發展模式的創新,如甘肅農技人員在與干旱長期不懈的抗爭中,探索總結出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這項技術有“抑蒸、保溫、集雨、抑草”等作用。通過覆蓋抑蒸、壟面集雨和溝壟種植,使有限降水由“壟”向“溝”疊加,實現了降水在田間“溝壟”尺度上的重新分配,無效降水變有效降水;將覆膜時間提前至冬前或早春頂凌覆蓋,抑制了播前土壤水分的蒸發,使降水由非生長季向生長季疊加,從而實現了水分在時間尺度上的重新分配,巧妙改變有限降雨的時空分布規律,大幅度提高有限降雨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有效突破了制約旱作農業的瓶頸,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發展旱作農業的成功之路,徹底解決了甘肅糧食自給問題。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走出了從牧區資源約束型向充分利用農區飼草料資源發展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性優勢的牛羊產業帶,對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加快草食畜牧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endprint
產業化之路
將特色打造成優勢
特色因不同而然,優勢則是強與弱的較量。富有特色的甘肅農產品,能否藉由打造一個優勢產業?甘肅用“強龍頭、建基地、興流通、促增收”的發展思路和目標,走產業化之路來回答。
記者:甘肅的農產品富有特色,在農業生產中,農民的增收情況如何?
劉志民:農業要發展,僅靠傳統的小農方式很難實現,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要堅持用市場經濟的思維謀劃農業工作,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用以人為本的思維謀劃農民增收。
剛才我也提到了,我們的發展思路和目標是“強龍頭、建基地、興流通、促增收”。近年來,我們從品種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三個層面上進行調整,按照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三個層次整體推進,加快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批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的生產基地,實現由特色產業到優勢產業的轉變。
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形成了以定西為主的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生產基地,以定西、隴南為主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以平涼、慶陽、天水、隴南為主的蘋果生產基地和以慶陽為主的瓜籽、雜糧加工基地,以河西走廊、沿黃灌區、涇河流域、渭河流域、徽成盆地為主的五大優勢蔬菜產區以及以河西走廊為主的雜交玉米、瓜菜制種、釀造原料基地。
基地建設不僅帶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而且輻射全省,形成了一個個享譽全國的農業特色產業集群。以馬鈴薯為例,全省種植面積已達1062萬畝,鮮薯產量1600多萬噸,面積居全國第二,產量居全國第一,已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產區和最佳種薯繁育基地。全省馬鈴薯脫毒種薯基本實現全覆蓋,已建立健全了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薯—二級種薯的五級種薯擴繁體系。馬鈴薯脫毒種薯不僅在省內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每年還向外省供應馬鈴薯原原種3億粒以上。每年銷往北京、上海等20多個省(市)的鮮薯達350萬噸以上,穩定占領了中原市場,在華南、西南市場也占據主導地位。
2014年,全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面積達到2960多萬畝,形成了草食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為加工企業提供豐富原料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2014年,全省從事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營銷的農戶達到235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48.5%,增收總額達到60.11億元,戶均增收2557元;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戶增收總額達到39.48億元。
記者:您剛才提到了“強龍頭”,龍頭企業在甘肅打造特色優勢產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劉志民: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言道:“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龍頭企業就是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帶動整個產業發展。近年來,省里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培育龍頭企業集群,基本覆蓋了全省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了以牛羊肉、馬鈴薯、玉米制種、中藥材、蘋果蔬菜等產業為主的企業集群。
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000多家,農產品加工能力1400多萬噸。其中,省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392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7家。其中,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761個,1億元以上的84個,5億元以上的7個,10億元以上的5個。4家企業上市融資,5家企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全省建成了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14個省級示范基地。定西市安定區以馬鈴薯淀粉加工為主的巉口示范區、隴西縣以中藥材加工貿易企業為主的文峰中藥材市場、平涼市靜寧縣以蘋果購銷企業為主的八里示范區等與龍頭企業有機結合,初步形成了一個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由一至二個大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
龍頭企業集群的崛起,還擴展了農產品加工領域,提升了農產品初加工的轉化率。加工的產品由過去以糧食加工為主向畜產品、果蔬、中藥材及玉米淀粉和地方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延伸。其中建成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60戶,淀粉加工能力近80萬噸;牛羊肉加工企業36家,年屠宰能力70萬頭;濃縮果汁加工企業7家,年生產能力12萬噸;玉米制種企業37家,加工能力60多萬噸;啤酒麥芽加工企業42家,設計生產能力85萬噸;紫花苜蓿加工廠74家,年加工能力160萬噸。2014年,甘肅省農產品初工轉化率達到49.5%。
值得一提的是,龍頭企業在農村建立大規模的基地,給農民提供種子、技術等各方面的服務,提出生產的要求,最后再把符合標準的農產品買回來,形成了企業和農民雙贏的格局。同時,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批發市場、家庭農場等紛紛流轉土地,開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共同分享利潤成果,不僅促進了農戶與市場的有效對接,也較好地發揮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橋梁和紐帶作用。同時,產業化組織在優勢產業、優勢區域的基本全覆蓋,也有力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記者:“興流通”又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
劉志民:我們有好的農產品,有強力的龍頭加工企業,但產品最終要成為商品,還是要借助發達的流通體系。近年來,我省在完善農產品產銷流通體系建設方面主要采取了三個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2014年,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114家,其中產地批發市場96個,年交易量達到160萬噸,交易額達359.89億。已形成全省連通,產銷呼應的多層次市場格局。2012年底農業部正式批復在定西市建設國家級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市場定位為代表國家級水平的大型馬鈴薯批發市場,將成為全國馬鈴薯物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傳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會展貿易中心,引領全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二是積極促進農產品外銷。加工類農產品出口,以蘋果汁、干酪素、瓜籽、脫水蔬菜、番茄醬、蘋果等為主,約98個品種,去年出口額3億多美元。近兩年,農牧廳在廣州、上海、北京、義烏等城市開辦了10多個銷售窗口,有100多個品種進入了北京、上海、廣州的60家大型超市,年銷售5億元左右,發展勢頭良好。endprint
三是抓好甘肅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工作。2013年11月,省農牧廳與蘭州銀行簽訂了“共同推進甘肅農產品電子商務”合作框架協議,準備共同建設一個服務“三農”、匯集甘肅特色優勢農產品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甘肅農產品在線。該平臺的運作模式是:省農牧廳發揮政策引導優勢、形成省市縣聯動;蘭州銀行投入資金、技術、渠道資源,與企業共同打造開放式網上交易平臺。目前,平臺搭建已初步成型,5月初正式對外運營。目前,入駐的經銷企業1000多家,經營20大類3000多個農產品。產品主要銷往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地區,月銷售額60萬元左右。此外,2014年甘肅省被列為全國農業信息化進村入戶試點省份之一,寧縣與甘谷縣兩個試點縣區已建立村級信息點360個。
另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農產品加工儲藏體系建設的支撐。2008年以來,我們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馬鈴薯安全貯藏庫建設,組織實施馬鈴薯生產用種薯安全貯藏工程,全省馬鈴薯貯藏能力達350萬噸;扶持建立果品、蔬菜貯藏庫,每年新增果品貯藏能力16萬噸,全省千噸以上氣調庫貯藏能力達到130萬噸,蔬菜貯藏能力達110萬噸。特別是2012年國家啟動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以來,我省連續三年被列為組織補助政策試點實施的省份,累計安排中央獎補資金1.9億元,省上配套1600多萬元。三年來,共有376個專業合作社、8978家農戶參與,累計建成13574座馬鈴薯、蘋果貯藏設施,新增貯藏能力44萬噸。粗略估算,僅產后貯藏一個環節就減少損失近1.5億元。
記者:品牌往往是優勢特色的代名詞。甘肅農產品品牌建設情況如何?
劉志民:品牌的作用確實很大,我們一直以來,都堅持“企業為主、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方針,把農業品牌建設作為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來抓,培育、做大做強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農產品,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產業支撐。
建設一個好的品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但首先必須要生產出好產品。產品好不好,又要有標準,要讓數據來說話。為夯實品牌創建的基礎,我們突出抓好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農業標準推廣體系建設。在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行產地標識管理和產品條形碼制度,打牢農業品牌發展的基礎。
此外,我們也花了很大功夫,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作為農業品牌經營的主體和核心來培育、扶持。我們說“企業為主、市場導向”也就是這個意思。品牌的事,往大了說,是甘肅的事,但最終畢竟還是企業自己的事。有了好的品牌,多方受益,但受益最多的應該還是企業本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甘肅省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種業核心基地,形成了以蘭州為核心的高原夏菜基地、以定西和隴南為代表的中藥材基地及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定西為代表的馬鈴薯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以張掖為代表的玉米制種和中藥材面積居全國第一位,以靜寧和天水為代表的蘋果面積居全國第二位。玉米制種產量占全國的60%,當歸產量占全國的65%,黨參產量占全國50%,黃芪產量占全國50%,板藍根產量占全國60%,柴胡產量占全國40%。
目前,全省涌現出了一大批特色農產品品牌。如:甘肅高原夏菜、平涼金果、天水花牛蘋果、岷縣當歸、隴南油橄欖等。全省“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累計達到1326個,其中,綠色食品568個,有機農產品81個,無公害農產品61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59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面積占全省食用農產品生產面積的45%以上。
品牌市場影響力的提高,離不開營銷推介。近年來,我省把培育品牌和宣傳推介作為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工作的重點環節。先后舉辦甘肅農博會、蘭洽會、全省名優蘋果鑒評會等活動,宣傳推介特色農產品。并引導、組織企業(合作社)參加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農產品推介會、產銷會、農博會,加大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同時,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陸續建成甘肅蘋果、油橄欖、高原夏菜等特色農產品展銷專柜,探索嘗試農超對接模式。今年年初,“甘肅特色商品展示展銷館”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正式開館運營,進一步帶動了甘肅特色農產品“走出去”。
起點低 爬坡快
發力黃金發展期
曾經的甘肅,農業靠天吃飯,卻只能望旱興嘆;農民終年勞碌,仍不足以果腹。如今的甘肅,已是舊貌換了新顏。時下,甘肅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適迎黃金發展期,更逢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的提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搭上了快行列車。
記者:在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還面臨哪些問題?是否有突破?
劉志民:問題是時時刻刻存在的,但總的來看,大部分是屬于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也就是說,通過發展是可以解決的。比如說,基地建設滯后、規模小的問題;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加工業相對落后的問題;品牌優勢不明顯的問題;龍頭企業經濟實力弱、科技含量低的問題等等。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我覺得還是人才缺乏的問題。一方面,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大中專畢業生不愿到非公企業工作。另一方面,非公企業普遍存在勞動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生產環境差、用工不規范等問題,留不住人。同時,大多數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企業管理者知識水平、管理能力、法律意識不高,對管理人才重視不夠,企業普遍缺乏會經營、善管理、懂技術的人才,與現代企業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
也還有一些問題,時不我待,當下可以通過各方努力,在短期內就能有效處理的。比如多數農業企業貸款成本較高且沒有足夠的抵押品。企業信用擔保融資、民間借貸與小額貸款公司運作等融資渠道不成熟,貸款程序繁雜等等。這些問題導致大部分農業企業資金匱乏,制約了農業企業的發展。
為此,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后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具體來說,2008年以來,省級財政每年整合扶持資金10多億元,集中扶持優勢產業發展。省上在原有5000萬元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基礎上,根據出臺的專項扶持辦法,增加財政專項,整合相關資金,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多年財政累計投入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資金20多億元,爭取金融部門增加信貸投入500多億元,并且呈逐年增加趨勢。同時,省財政還設立專項資金,為雙聯貸款、婦女小額貸款、牛羊規模化養殖和設施蔬菜種植貸款、中藥材保險等給予貼息和補助,為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2015年,省農牧廳與甘肅省股權交易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培育省內企業進入“新三板”和主板資本市場。省級財政在增加產業化扶持資金的同時,整合相關部門資金,形成了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信貸投入為依托、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endprint
記者:甘肅特色農業的未來發展規劃如何?關鍵和主攻方向在哪里?
劉志民:回顧我省特色農業的歷程,發展道路歷盡滄桑;展望未來,甘肅特色農業發展充滿希望,潛力巨大。
甘肅特色農業發展的起點低,但我們爬坡的速度快,也必須快。當前,我省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全省上下正在組織實施精準扶貧和雙聯行動(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特困戶),“1236”扶貧攻堅行動、農民收入倍增計劃等一系列行動,特色農業將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
過去農民總結農業要發展,有三句話,叫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今天和今后仍然如此。各地如此,甘肅也是如此。
下一步,首先還是要繼續發揮政策優勢,進一步推進基地建設。其次要加強科技支撐。這方面除了推廣實用技術之外,我們認為,甘肅未來農業發展,必然離不開“產業規范化,生產標準化”,因此大力擴展和深化標準化生產,擴大標準化生產的覆蓋面,在更多的品種和地點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將是我們的主攻方向之一。此外,引導企業創建知名品牌也是甘肅特色農業發展的一個關鍵。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僅靠增加有形資本投入和開發自然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要有發展后勁,還需要各種人才。營造一個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長,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尤為重要。因此,積極引進人才,進一步培育發展后勁,可以說是我們產業發展上的戰略性部署。
記者:“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對甘肅特色產業而言,意味著什么?
劉志民:甘肅自古就是中原進入新疆、西通中亞西亞國家的唯一陸上戰略通道,是國家西進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支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黃金段。
“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各省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4年5月,甘肅省印發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甘肅省的歷史文化、資源能源和產業基礎等優勢,努力把甘肅建設成為經貿物流的區域中心、產業合作的示范基地。借助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下的良好基礎,加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較強的互補性,甘肅將逐步成為農產品出口的前沿陣地。
隨著俄白哈關稅同盟的實施和中哈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兩條向西開放國際鐵路通道的開通,絲綢之路沿線優勢產業互補合作的潛力越來越大。據統計,近5年甘肅農產品通過新疆各邊貿口岸出口量年均增長5-10%,主要有蘋果、馬鈴薯、洋蔥等,其中中亞國家對秋冬季新鮮蔬果非常歡迎。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與中西亞、中東歐等地區的合作。一是進一步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相互間的溝通和了解。近兩年,農牧廳已多次派出考察團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地進行農產品對接和推介,效果良好。甘肅洋蔥年內有望直銷俄羅斯圣彼得堡。二是著力打造我省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加快建設一批面向中亞及周邊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基地,探索在哈薩克斯坦和莫斯科市郊建立設施花菜基地。三是健全完善甘肅農產品出口營銷體系。積極搭建并充分運用甘肅農產品出口服務平臺,及時將中亞國家的相關信息反饋給農產品流通企業,以便采取更具針對性的營銷策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