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9 月17 日,由遼寧省科協、中國農學會和阜新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遼寧省第九屆學術年會暨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產業發展論壇,在阜新市隆重舉行。
會上,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北京中關村天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麗、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山東花生研究所所長朱立貴、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員佟立濤、中國肉類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喬曉玲等20 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和學者,分別就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阜新發展對策、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牛羊肉加工業現狀及阜新戰略選擇、“互聯網+農業”與阜新農業發展、我國花生加工業發展現狀及阜新發展對策、阜新小雜糧加工業發展對策與建議等內容,作了專題報告。本次盛會,通過專家視角和權威導航,讓我們重新回顧、審視阜新市農產品加工業的昨天、今天,也對其更加美好的明天充滿信心與期待。
遼寧省第九屆學術年會暨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產業發展論壇的舉行,讓阜新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遼寧振隆特產股份公司的董事長黃躍十分興奮。
“我1994 年開始在廣州從事農產品加工行業,2000 年回到家鄉阜新投資建廠,緊接著恰好趕上了阜新經濟轉型。當時市委、市政府就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重點接續替代產業。我們企業也正是在一系列支持、幫扶和優惠政策中,得以一步步發展到今天。”黃躍講,“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公司的發展恰好見證了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歷程,我們的需求和困惑也恰恰可以反映出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的需求。”
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于抱著金碗要飯吃
轉型之初,阜新為什么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重點接續替代產業?這主要立足于阜新市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
細細盤點起來,阜新占有的農業資源可圈可點:農村人均占有耕地5.6 畝,居全省第一位,是全國的4倍;太陽輻射和光照條件是遼寧省最好的地區之一;由于工業化程度較低反而造就了環境優良的農業生產環境;畜牧業發展潛力巨大,其中,畜牧業規模化飼養水平達到75%,畜牧產業化水平和畜產品產量居遼寧省前列。阜新是遼寧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所轄阜、彰兩縣均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畜牧業基地。
阜新的農業資源如此豐富。于是,自2001年阜新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起,市委、市政府就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作為主攻方向,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重點接續替代產業精心培育,把不斷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深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積極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強力推進。
不僅如此,全市繼實施建設畜牧業強市戰略半年之后,2013年末規劃實施了沈阜200 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以糧油、果品、設施和畜牧四大產業為重點,以現有4 個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主要載體,提升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能力。到2017 年,沈阜200 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建成后,必將推動阜新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再邁上一個新臺階,也必將促進阜新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從量到質的大幅提升。
十多年的砥礪發展已成全市重要支柱產業
“十一五”時期,阜新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速度始終保持在12%左右。“十二五”以來,發展速度進一步提高到25%左右;轉型之初,農產品加工業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占比12.7%,“十一五”時期約占16%,“十二五”前四年,占比達到20%以上。即便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形下,農產品加工業逆勢發力,亮點頻閃。僅以農產品出口創匯為例,今年年初到5月末,在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總體下降的情況下,全市農產品出口額達5625.9 萬美元,同比增長21.1%,列全省第二位。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市產品出口總額的48.8%,領跑全市出口。
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果,是因為十多年來,全市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總體戰略布局下,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核心,規劃建設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項目。特別是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農產品加工重大項目戰略以來,阜新積極搶抓這一重大發展機遇,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項目建設。同時,積極引進和培育了河南雙匯、山東六和、遼寧三溝、遼寧振隆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擁有的國家級、省級、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戶數分別達到了3個、42個和93個。
歷經十幾年的培育打造,阜新市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了生豬、肉羊、肉牛、肉驢、花生、南瓜、乳制品等16個特色鮮明的農業產業化鏈條,基本形成了區域特色明顯的油料加工、畜禽加工、乳品加工、糧食加工和果蔬加工五大產業板塊。截至2014年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05戶,與轉型之初的2002 年相比,增長5.2 倍;實現工業總產值179.3億元,增長13倍;實現銷售收入167.4億元,增長12.4倍;實現工業增加值47.3億元,增長14.5倍;實現利稅8.6億元,增長5.5 倍;實現出口總額1.12 億美元,增長12.1倍。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經濟比重達到21.4%,成為全市重要支柱產業。數字是枯燥的,但從這些數字中,人們卻讀出了阜新豐富的農業資源與生動的轉型實踐相融合的穩健腳步。
阜新農產品加工業需要怎樣的未來
“經過十幾年的創業發展,盡管我們振隆公司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如同全市的農產品加工業一樣,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制約發展的問題。所以我必須在這次大會上好好‘取經!”“振隆”掌門人黃躍的想法也側面反映出了阜新市農產品加工業眾多企業家們的心聲。
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成果顯而易見,但在認真審視自身取得的進步后,當地農產品加工業仍存在著產業規模小,龍頭企業數量少,產業發展集約度不高,鏈條短;基地建設水平不高,保障不夠穩定;融資能力較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科技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撐能力明顯不足。
怎么辦?發展中的阜新農產品加工業,需要一個怎樣的未來?
一句話,強化科技引領支撐,打造“升級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成為阜新經濟的強大增長極。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員佟立濤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阜新人,應邀回到家鄉參加學術大會,他的心情格外激動。
“對家鄉割舍不斷的感情,加上前期調研,我感覺咱阜新的農產品加工業還需要在科技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科學謀劃發展戰略。可以積極采取柔性引智的方式,根據企業需求,彈性引進人才。”佟立濤說,“阜新地區作為特色雜糧的重要產區,雜糧資源區域優勢十分明顯,因此在雜糧精深加工上下工夫是引領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在《“互聯網+農業”與阜新農業發展》的主題報告中,深度解讀了“互聯網+”在農業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他特別強調,面對“互聯網+農業”這種新業態、新模式的挑戰,政府、企業、農戶以及科研部門必須統一認識,共同發力,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現代農業的本質就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為全球的戰略支柱產業。未來3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黃金期、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期。”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從全國乃至全球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客觀分析阜新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前景。“阜新具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而且發展速度很快。雖然與發達地區相比尚有差距,但我相信,只要阜新市依托自身優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強化科技引領支撐,重點發展特色食品加工業,并推動其向精深、綠色方向發展,那么,建設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基地,打造綠色食品強市的目標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