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積極發展個性化、特色化的鄉村旅游,這為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我國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鄉村旅游逐漸成為人們休閑度假的選擇,各地方政府順勢而為,積極打造地域特色觀光帶,有效地拉動了地方休閑農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但鄉村旅游的發展沖動有余而理性不足,一些地方因缺乏整體規劃意識和專業人才,導致資源開發形式單一、同質化產品多,缺乏吸引力等問題出現,為社會所詬病。
某些村鎮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缺乏對自身的正確認識,做規劃搞建設時憑感覺、隨大流,別人怎么干自己就依葫蘆畫瓢,不同地方的村子幾乎看不出差別,這種鄉村旅游很難具有市場競爭力。還有一些村鎮,忽視了鄉村旅游的產業特點,盲目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原本楊柳依依青草綠的河堤被改造成了水泥路面電線桿,本來蜿蜒雅致的山間小路被堆砌成了枯燥的石階。不研究游客心理,自以為是的“提高硬件”,這些盲目的操作不僅造成巨大浪費,也導致鄉村最寶貴和核心競爭力的喪失。
鄉村旅游之所以在近些年受到追捧,就是因為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懷念發展濃郁的鄉土特色文化,游客們就是為了體驗濃郁的鄉愁。缺乏思考和創新,只會讓自己在市場競爭中掉隊,而“千村一面”的情況,無形中給了那些愿意提供更好鄉村旅游體驗的村鎮打出品牌和占領市場的機會。
要做好鄉村旅游,結合地方特色農事是關鍵。如果把鄉村旅游看做花瓶,那特色農事就是瓶中的插花。鄉村旅游要想在眾多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產品不能太單一,應賦予旅游產品以豐富的內涵。既然是鄉村旅游,就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農事文化,將鄉村旅游與其特色緊密結合,從而包裝出更多豐富的旅游產品。云南省羅平縣的萬畝油菜花馳名中外,利用其油菜花的品牌效應,羅平縣鼓勵農民搞起了“花海農家樂”,有效地將地方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聚合效應。
要做好鄉村旅游,須知文化才是鄉村旅游的靈魂。選擇鄉村旅游的游客,最在乎的是能否體驗到醇厚的鄉土文化。很多鄉村大肆上馬水果采摘、觀光垂釣等項目,其實這遠遠不是鄉村旅游的全部,只會讓游客離真正的鄉土風情越來越遠。江蘇省大豐市的海豐農場最早是上海農場的一個分場,農場前后共接納了8萬名上海知青。利用深厚的知青文化,大豐市深挖知青資源,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大豐知青農場體驗基地,結合當地的其他鄉村旅游項目,每年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鄉村游客絡繹不絕。文化符號讓這里的鄉村旅游真正有了靈魂,與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
要做好鄉村旅游,讓游客體會到鄉愁是重點。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回不去的時間叫從前,可以說大城市里最缺乏的,就是那種重返故鄉、回味鄉愁的體驗。我們在發展鄉村旅游時,要注重保護村莊完整的傳統風貌格局、歷史環境要素、自然景觀、文化傳承。貴州省遵義縣花茂村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將以前的土圍墻、牛圈,甚至前些年土法烤煙的煙房等“歷史遺跡”都保留了下來。除此之外,花茂村還喚醒沉睡的陶藝文化,據說當年茅臺酒揚名國際,所用器皿就是該村生產的。通過文化挖掘,既為村里形成了一項產業,又能讓游客領略到鄉土文化。
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能夠將農業從單一的生產功能向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同時也帶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寬了地方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致富的路徑,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作為新興旅游產品,鄉村旅游遭遇同質化、單一化等“成長的煩惱”,也是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只要立足地方特色、環境特點、民俗特征,把原生態的、特色類的資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鄉村旅游必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富農強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