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馬鈴薯作為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新千年的時候,法國評選影響過去1000年人類文明史進步的十大事件,“馬鈴薯引進與推廣”位列其中,西方工業文明兩百年,馬鈴薯保障著食物安全。
目前,世界上有10多億人以馬鈴薯為主糧。實際上,與其他主要的糧食作物相比,馬鈴薯的營養更加豐富,生產周期短,節省用地,能夠在惡劣的氣候中生長,而且馬鈴薯可食用部分高達85%,而谷物只有50%左右,因而馬鈴薯在發展中國家的消費量穩定增加。馬鈴薯深受人們的喜愛,對提高全球的糧食安全和營養水平發揮著積極作用。
作物優勢明顯 保障糧食安全
增加糧食生產, 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仍然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大挑戰。由于馬鈴薯單位面積用水、光、地產出的熱量和優質蛋白質高于一般作物,因此被視為是應對這一挑戰的絕佳選擇之一。從環境效應考慮,馬鈴薯對環境的影響比所有的主要糧食作物都要小。生產一公斤豆類需要土地面積是生產一公斤馬鈴薯的三倍,生產一公斤稻谷需要土地面積是生產一公斤馬鈴薯的二倍。馬鈴薯生產需要的水分是豆類的一半,是水稻的四分之一。馬鈴薯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生產通心粉的30%,水稻的18%。如果馬鈴薯的單產可以和其他作物過去20年的增長速度保持一樣,那么其對環境的效應將更小。考慮到人口的增長以及對食物的需求,馬鈴薯的種植需要進一步擴大,馬鈴薯在世界糧食安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除此之外,馬鈴薯品種的多樣性也是它的另一大優勢。據統計,僅我國馬鈴薯資源庫和各育種單位就保存了5000 多份(次)種質資源,評價鑒定了2000多份資源,篩選出許多抗病、抗旱、耐凍和品質優良的育種材料,并開展了重要性狀基因定位和分離,建立了塊莖品質、抗病抗逆性等重要性狀的鑒定評價技術。按照現行法規,馬鈴薯新品種必須通過審定后才能應用于生產,到2014 年共育成了審定品種446個,絕大部分為鮮薯食用型品種。
據了解,為了抓住機遇,提高糧食安全和營養水平,國際馬鈴薯中心在未來的8年中會重點開展兩項工作。第一,將在亞洲的目標國家推廣早熟馬鈴薯,提高當地生產系統的生產力和至少700萬農戶的收入水平。第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推廣市場銷路好的生物強化品種及優質種薯,提高馬鈴薯生產效率和至少60萬農戶的生活水平。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關系社會穩定、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繼續增加,而水資源不足以及糧食生產基礎脆弱、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等原因,致使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目前,我國三大主糧已經全部凈進口,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億多噸,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十一連增”。但2014年糧食進口突破1億噸(大豆約7000萬噸,谷物約2000萬噸),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進口量仍在不斷增長;而我國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受耕地面積、種植效益和增產潛力的影響,其總產量難以保持較大規模的增長。馬鈴薯作為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適應性廣,高產穩產,增產潛力大,營養全面,資源利用率高、加工產業鏈長、生態效益好,并且其種植面積和單產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馬鈴薯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順應國人營養需求、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有著其他作物難以替代的作用。
產業收益穩定 發展潛力巨大
世界上有幾百萬農民以馬鈴薯為食物和收入來源。在同等土地面積的條件下,馬鈴薯的單位面積產量要高于其他主要作物,而且生長周期較短。馬鈴薯的全球交易十分有限,還沒有進入國際上主要的商品交易所,也就意味著馬鈴薯投機活動少,價格波動小,可以為農民帶來比較穩定的收入。
盡管馬鈴薯已經是世界幾十億人的重要糧食作物,但是就世界持續增長的糧食需求來說,馬鈴薯的生產潛力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2013年世界馬鈴薯總產出3.76億噸,比 1993年增加了23.3%(依據FAO最新的可比較數據) 。相對而言,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達到了過去20年的兩倍,水稻的增長率達到了40%。和其他作物相比較,馬鈴薯單產的增加也是最小的,只有18%。
在我國,馬鈴薯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也是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伊里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馬鈴薯主產國,總產量世界第一,但畝產卻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馬鈴薯畝產量目前是1.6噸,低于1.9噸的世界平均水平,僅為世界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從機械化水平來看,2013年全國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7%,比5年前提高了16個百分點,但相比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水平仍明顯偏低,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 主要原因是為給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讓路,馬鈴薯的種植區域都在欠發達的偏遠地區,馬鈴薯的研發水平也較為落后。 因此說,馬鈴薯的總產量仍然有非常巨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中國作為世界馬鈴薯生產與消費第一大國,在育種栽培、加工儲藏、產品開發等相關產業鏈環節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近年來中國人均馬鈴薯消費量約為42公斤/年,遠低于世界馬鈴薯消費大國的人均消費水平,中國馬鈴薯加工業雖然已從傳統的作坊式加工向現代化馬鈴薯加工轉變,但現代馬鈴薯加工業所使用的鮮薯量不足全國總產量的5%。有專家指出,為促進中國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進一步拓展馬鈴薯的市場容量,以市場為導向從事相關科研和生產;要加強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科研、加工、生產、貯藏和管理能力;要充分利用中國的自然資源,在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同時,提高馬鈴薯單產水平,建立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強大產業支持體系,從政策、科技、金融和市場等方面全方位地提供服務。
主食產品開發 滿足健康膳食需求
馬鈴薯是全球公認的全營養食品,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馬鈴薯列為僅次于小麥、水稻、玉米的世界第四大主食來源。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馬鈴薯早已作為主食的形式食用,在人們的飲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馬鈴薯在中國俗稱“土豆”,從地域上講,由南到北、從東到西,馬鈴薯都是百姓餐桌上的食品。
為了更好地發揮馬鈴薯營養全面和保健功能,改善膳食結構,減少對傳統三大谷物的依賴程度。2015年1月,我國啟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戰略,將馬鈴薯作為我國三大主糧的補充進行相關產品開發。這使得主食品種更加多樣性、營養更加多元化,對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具有積極意義。十幾年來,我國始終致力于把中國的小土豆做成大產業,推動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隨著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戰略的推進,它將逐漸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和消費觀念,既可用作蔬菜,也能夠以主食產品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雖然國家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戰略為馬鈴薯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主食品種缺乏、地域性飲食習慣差異明顯、馬鈴薯全粉加工成本高等等都影響著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
盡管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存在巨大挑戰,但正在有序推進,并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團隊已開發適合于中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馬鈴薯主食產品為目的,開展了馬鈴薯主食專用馬鈴薯品種篩選、配方與工藝、品質形成機理及營養素綜合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從現有主栽馬鈴薯品種中初步篩選出適合馬鈴薯饅頭、面條加工的專用馬鈴薯品種各2個;研究了不同植物蛋白、不同筋度小麥粉對馬鈴薯饅頭、面條等主食產品品質的影響,對其產品配方進行了優化,確定了馬鈴薯饅頭、面條的最佳加工工藝;通過研究馬鈴薯蛋白與馬鈴薯淀粉的相互作用,馬鈴薯全粉添加對馬鈴薯面團流變學特性的影響,初步闡明了馬鈴薯主食產品的品質形成機理;分別對馬鈴薯饅頭、面條的宏量營養素和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及膳食纖維的含量進行了對比檢測分析,對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馬鈴薯饅頭、面條等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價值顯著高于小麥饅頭、面條等傳統主食產品。未來我國將加大力度投入自主創新,研發更多順應市場趨勢的馬鈴薯新品種和適應國人口味的馬鈴薯主食產品。
世界馬鈴薯大會每隔三年召集馬鈴薯界的同行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的科技成果,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前景,實屬一大盛事。2015北京世界馬鈴薯大會將于7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延慶八達嶺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大會以“面向未來、共同發展”為主題,以“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作機構、在世界馬鈴薯界促進交流和信息共享”為愿景,深刻詮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在中國乃至全球保障糧食安全、帶動經濟發展和均衡健康飲食方面的重要意義。
世界馬鈴薯大會的召開將搭建起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合作平臺,有利于把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與我國的馬鈴薯產業相對接,促進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推動馬鈴薯主食產品及產業開發戰略的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然而,一個產業的發展,種業是基礎和關鍵。本次世界馬鈴薯大會走進中國,落戶北京延慶,除了延慶自身的區位和自然優勢外,最主要的是當地的科研環境。依托北京專業農業科研機構、院校強大的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作為國內最大的種薯研發基地,延慶匯集了國內先進的馬鈴薯科研力量。縣域內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馬鈴薯產業示范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種薯企業——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在馬鈴薯品種引進、良種繁育和推廣方面都具備強大的技術力量。首個在華落戶的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為馬鈴薯種質資源利用和產業研發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將輻射帶動全國乃至亞太地區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這些更是成為加快延慶打造“馬鈴薯種源之都”、助推北京打造“種業之都”的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