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娜


1971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在秘魯首都利馬成立。國際馬鈴薯中心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從事薯類研發的公益性、國際學術研究機構,其使命是幫助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減少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早在2010年,中國就與國際馬鈴薯中心正式簽署了設立亞太中心的東道國協議,國家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落戶北京延慶已成定局。中國政府與國際馬鈴薯中心希望,通過亞太中心這個區域性平臺,合力推進薯類作物在中國與亞太地區的發展,力爭使其在進一步全面改善糧食安全狀況、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與減貧步伐、提高健康與營養水平以及促進農業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屬意中國,落戶延慶,并不是突然之舉。這一切還要從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的結緣、合作說起。
1971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在秘魯首都利馬成立。國際馬鈴薯中心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從事薯類研發的公益性、國際學術研究機構。其使命是幫助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減少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農業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0年牽手,共譜合作序曲
談起中國與國際馬鈴薯中心的結緣,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主任盧肖平介紹說,197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了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雖然當時中國的馬鈴薯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基礎工作做得很好,吸引了秘魯方面的關注,自此拉開了兩國在馬鈴薯領域交往與合作的序幕。1985年,國際馬鈴薯中心正式決定在北京設立聯絡處,兩國之間開展了各類形式的合作。
在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合作的30多年間,中國的薯類作物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馬鈴薯中心提供的優良種質資源、先進技術和人員培訓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提供新品種。在目前中國常用的100多個馬鈴薯品種中,約30%有國際馬鈴薯中心親緣背景,其種植面積占到全國每年生產面積的20%左右。這些品種中尤以“中心24”和“合作88”表現突出。1978年,國際馬鈴薯中心將“中心24”以試管苗的形式引入中國。在中國進行的多點試驗中,“中心24”的產量均居首位,比對照品種增產30%-100%。到1993年,“中心24”在中國的累計種植面積達到30萬公頃,累計凈收益超過2300萬美元,大約相當于使17萬人脫貧 。如今,“中心24”每年的種植面積仍然約有7萬公頃。1986年,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云南師范大學經過9年努力合作選育出品種“合作88”,1995年通過云南省審定。通過審定后不到7年,種植面積就占到云南省馬鈴薯總面積的20%,并在四川省和重慶市等西南地區廣泛種植,還傳播到相鄰的越南和緬甸等國家。
引進新技術。30多年間,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共開展了50多項薯類科研項目,引進了大約15項新技術或技術組合,主要涵蓋4個領域:種薯技術、田間生產管理、育種、產后儲存和加工技術。上世紀90年代早期,國際馬鈴薯中心在山東省實施和推廣甘薯脫毒技術,在生產上應用后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增幅一般都在30%以上,效益之高居中國各地之最。通過馬鈴薯晚疫病預測預報項目的實施,減少了發病損失,使產量比發病的田塊增產60%以上,大幅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在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幫助下,中國南方開發出適合當地的輕簡化稻田種植馬鈴薯技術,具有較大的推廣與發展前景。亞太中心計劃將來為進一步探索和改良薯類作物的間套作技術進行更加深入和廣泛的研究。
培育新人才。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專門從事薯類作物的科研與推廣人員很少。僅以馬鈴薯生產大省——云南省為例,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有20多萬公頃,而專業科研人員只有3人。隨著中國經濟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馬鈴薯研究人員現已超過500人,幾乎是當年人數的20倍。國際馬鈴薯中心通過提供學位學習、訪問學者、短期培訓和就地培訓等不同形式的學習機會,在促進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在2008年農業部成立的國家馬鈴薯產業體系的24名崗位科學家中,有6人得到過國際馬鈴薯中心的資助出國學習,有11人參與過國際馬鈴薯中心的項目工作。在甘薯產業體系的16名崗位科學家中,有6人接受過國際馬鈴薯中心的資助出國學習,有10人參與過相關的項目工作。可以說,他們現在多已成為國內薯類科研或產業界的領軍人物。
面向未來,共建亞太中心
正是基于30多年的成功合作,中國政府和國際馬鈴薯中心都認為,有必要擴大和深化相互合作,使科學技術在促進薯類作物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因而決定在中國共建亞太中心。雙方都希望早日建成亞太中心,使之為提升中國以及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糧食安全水平、加快減貧步伐以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新作用,作出新貢獻。
總體上,國際馬鈴薯中心希望與中國政府一道把亞太中心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齊全、裝備精良的國際化區域薯類作物研發機構。亞太中心未來的定位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借助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較大投入,使亞太中心在基本建設上有比較充裕和現代的實驗室空間、比較齊全的設備裝備、比較實用的技術推廣和培訓條件以及布局比較科學、全面的地方試驗基地。其次,依托中國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和近年來快速增長的成功經驗,組織向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進行推廣和介紹,使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受益并得到發展。第三,借助中國日益提高的科技水平和研究實力,不斷拓展與國際馬鈴薯中心的合作,創新和豐富合作形式,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提高科研產出,促進產業健康與良性發展。第四,借助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市場影響力,在不斷提高和擴大自身的薯類優良品種和種薯種苗的應用率的同時,加大輻射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力度,全面提高整個區域薯類作物生產能力和生產質量。第五,利用國際馬鈴薯中心的良好國際聲譽,結合正在實施中的相關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跨中心聯合攻關項目(CRP),吸引國際上更多各種資源(包括人才和經費)投入于亞太地區的薯類學科發展,力爭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在促進中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更使亞太地區乃至全球薯類作物與產業得到更大發展,進而最終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糧食安全、脫貧致富和農業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