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貞
玉米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也是阿根廷的傳統種植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全球玉米價格的不斷上漲,玉米在阿根廷農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產出與出口量不斷提高。
與巴西每年兩季玉米的種植方式不同,阿根廷每年只種植一季玉米。從每年9月份開始,該國的北部地區就開始種植玉米;10月份是最主要的種植時間,阿根廷中部多在此時開始種植,這也是阿根廷的玉米主產區;12月份的時候該國南部地區也將完成玉米種植。通常每年1月份的時候,北部部分地區的玉米已經接近成熟了,5月份阿根廷全國范圍內的玉米收割基本全部完成。
阿根廷種植戶通常會選擇至少三種作物進行輪作,最常見的輪作作物是玉米、大豆、小麥或者向日葵,也有很多人在種植幾年谷物后改作牧場、種植苜蓿等。通過輪作可以為牛飼養提供青貯飼料,提高牛肉產量;此外還能增加土壤的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種植戶選擇以這種方式增加土壤肥力,與該國長期以來化肥價格的高企也有關系,但隨著近年來化肥進口稅率的調低,種植戶對于化肥的使用量也開始呈現增長趨勢。調查顯示,阿根廷大約97%的谷物種植戶至少種植兩種以上的作物,68%的種植戶擁有自己的家畜企業,大多數種植戶都有牛肉生產企業,在阿根廷豬肉的產出以及消費數量都比較少。
近十幾年來,阿根廷的年玉米產量整體呈上升趨勢,每年的出口量與產量基本呈現一樣的趨勢,產量多的年份出口量就多,減產的年份出口量就相應的少一些。阿根廷玉米的年出口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能夠有如此強的出口能力,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不無關系,其玉米種植業采取的是與美國基本相同的種植技術以及生產方式。而且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推廣,該國有專門的農牧業研究所,在農牧業科研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實力,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之一。阿根廷國家農牧科技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作為全球重要的農牧業國家,目前阿根廷農業的綜合科技水平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阿根廷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推廣站直接向本地區的農民宣傳和普及農業知識、講解農業新技術。此外,阿根廷的玉米主產區潘帕斯草原,地勢平坦、面積遼闊,有利于機械化農業生產的開展。阿根廷現有可耕地3300萬公頃,其中使用機械化、自動化和高科技耕種的土地達715萬公頃,占比達21.6%。
阿根廷種植戶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大約有25%的農戶是大學學歷或是職業技術學歷,35%擁有中等教育學歷,35%擁有初等教育學歷,大部分種植戶都接受過關于種植技術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咨詢服務。
從阿根廷國內玉米消費結構來看,該國玉米產出的絕大部分用于出口,其次是國內飼用,再次是種用、食用及工業用(據統計該國玉米產量中的60%用于出口,40%用于國內消費)。之所以用于出口的比較多,是因為該國的草原面積比較大,為牛類養殖創造了良好的天然條件,牛肉產量非常高,人們在食品消費中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阿根廷的谷物倉儲能力為5000萬噸左右,約為年度谷物總產出的90%。這一點與另一大玉米產出國美國不同,美國的谷物倉儲能力是其年度谷物產出的128%。正是由于阿根廷農場的倉儲能力有限,多數谷物在收獲之際就被直接運出農場。因此,在阿根廷作物收獲的時候,經常會在鄉間存儲倉庫以及出口港口發生卡車擁堵的現象。目前,阿根廷政府在致力于改善這種狀況。
鄉間糧倉在阿根廷的谷物銷售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大約80%的谷物是通過鄉間糧倉銷售的。此外,鄉間糧倉還為種植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包括信貸、卡車運輸、谷物銷售中介、谷物烘干、儲存等。鄉間糧倉還通過賣出期貨合約為種植戶提供套期保值服務,還在與出口商簽訂遠期合同方面提供遠期定價服務。
阿根廷的出口港口大多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巴拉那河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延伸至圣達菲省的沿岸地區。出口工作最繁忙的地區是羅薩里奧港口地區,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北420公里左右。羅薩里奧港口的玉米出口量約占出口總量的58%左右,巴拉那河其他港口的玉米出口量約占總出口量的11%。阿根廷大多數出口港口與谷物產地距離都較近,例如作為阿根廷重要的玉米、大豆、豆粕以及豆油的出口港口的巴拉那河港口,距離阿根廷玉米的主產區只有220公里,距離大豆的主產區僅有170公里左右。
在近20年的時間里,阿根廷的出口港口持續經歷著現代化革新,一些最先進的設施為玉米出口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阿根廷玉米于2012年獲得了出口中國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