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貞
古巴是一個拉丁美洲的小國家,但它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農業,都市居民吃的蔬菜、餐桌上的米飯,75%來自方圓十公里內的農地。當前,有機農業在全世界蔚為風潮,而古巴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在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石油等資源緊缺的今天,古巴用多樣化的耕作方式,為全世界提供另類的糧食新解。
經濟制裁,古巴意外走出農業新路
古巴農業現在很少使用農藥化肥,“在古巴,要買農藥化肥只能在黑市買,而且還很難找!”不過,古巴引以為傲的生態農業,其實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展開。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在1993年以前,他們和世界上大多國家一樣奉行“綠色革命”,以大量的農藥化肥換取產量,“綠色革命”技術在使農業產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經濟和生態成本較高。上世紀90年代初,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后,古巴對外貿易往來大幅減少,再加上美國對古巴展開新一輪經濟制裁,禁止石油、各種物資外運,等同宣告了古巴機械化農業的死刑。之后古巴的塊莖類作物產量下滑了96%、水稻產量重挫六成,古巴的工業化農業體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應對危機,古巴政府不得不思索另一條路,開始了工業化農業向可持續農業的轉變。
1993年,古巴開始“復古”農業,學習不用農藥化肥、大型農機,以傳統牛只、人力耕作,農園除了種菜,還畜養各式各樣的牲畜,自家門口就是堆肥場。在1993年前,古巴使用牛犁的農民大概只有七八十個,現在幾乎每個村落都有牛。牛除了是重要耕作伙伴,糞便還是田里最佳的肥料來源,自然界中各種昆蟲則是農民的好幫手。
古巴政府確立“生態農業”政策后,各個大學開始進行天敵防治研究,還協助農民田間交流,分享保種、抓害蟲心得。經過一連串農業改革,目前古巴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達到六成以上。
古巴的農業政策并不強調“有機認證”,昂貴的有機認證食物,通常會出口到其他國家賺取外匯,國內則以“生態農業”為標準,讓每個人都買得起干凈健康的食物。
古巴的生態農業也不等于零化肥,有些農民認為適當的化肥可能有助于生產,但由于政府限制化肥農藥買賣,農民只能在黑市交易,只是有些連黑市都買不到。
75%都市人自給自足
除了生態農業,來到古巴,你可能還會看到高級的華樓大廈前,種著一排排蔬菜、玉米、花卉,每塊土地至少種了20個種類的蔬菜。在其他國家,這可能是個別都市人的休閑娛樂,但在古巴卻是隨處可見的景象。
古巴政府將都市周圍五公里定為城市農業區,十公里定為郊區農業區,全面禁止農藥化肥,都市居民可以到這里買菜,若有興趣也可在自家門口種菜,食物里程很短。有些農民甚至會設置小型風力發電機、自制儲水系統,實現自給自足的循環型農業。來到古巴的人都會就被古巴人感染,感覺一定要好好利用住宅附近每一塊土地種菜。
這種精細且多樣化的種植,讓古巴就算面臨劇烈的氣候變遷,作物也不至于全軍覆沒,保有一定的糧食自給率。這些都市的零碎土地,也成為許多婦女的經濟來源,他們種植花卉到市場換取現金。讓人奇怪的是,很多花園旁種著一株株玉米,古巴人解釋說,這是因為用玉米把害蟲喂飽,它們就不會來吃其他作物了。
古巴生態農業同樣面臨挑戰
古巴的農業面臨著人力短缺的問題。古巴國土約有十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都是可耕地,實際種植面積約有500萬公頃,不過農業從業人口卻只有9%。
特別的是,在古巴從事農業的收入,比公務員還要高出2-3倍,即使收入高,仍然無法吸引年輕人種田,這主要是因為種田實在太辛苦。古巴人才濟濟,拉丁美洲有10%的科學家來自古巴,許多年輕人就算從農業相關科系畢業,也可能選擇其他職業。
此外,古巴農民得向政府繳農作物,換取票券,才能買到剪刀、雨鞋等,就連種子都得向特定機關購買;古巴國營土地比例雖然降低到20%,但政府仍堅信大型合作社共產制度,個體戶農民得不到任何資源,只能依靠團體協助,大大墊高從農門檻。
雖然古巴的生態農業面臨一些挑戰,但作為全球唯一一個經歷能源危機且成功轉換農業政策的國家,古巴的生態農業的確值得借鑒。
古巴在經歷了危機初期農業產量的急劇下降之后,在化肥、農藥、能源等使用量減少的情況下,很多農產品的產量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特別是根莖類農產品和新鮮蔬菜的產量已經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到20世紀末,古巴農業成功地實現了由工業化農業向可持續農業的轉變。可以預期,古巴農業未來將沿著可持續農業的方向繼續前進。
古巴的實踐為可持續農業模式提供了許多新思想,這種新的可持續農業模式的目標是環境友好、經濟可行和社會公平。這種適應當地條件的可持續農業模式的逐漸引入,減輕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且使農業產量獲得了適度但穩定的增長。
古巴依靠自力更生、小農場和可持續農業技術,成功地克服了糧食危機,證明了生態農業等形態的可持續農業確實能夠養活一個國家,從而也為工業化農業與替代農業之間的爭論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