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本森+++楊朝清
國家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近日在“中國現代鄉村旅游30年論壇”上表示,中國每年國內旅游人次達36億人次,其中18億人次在鄉村,農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億人次以上。預計未來5到10年,鄉村旅游接待人次可達20億人次,農民直接接待可達10億人次,可以說鄉村旅游依然是一個方興未艾,很有市場發展潛力的產業。
近年來,各地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起來,形成旅游消費的一種新型旅游業態。鄉村旅游集農業生產過程與旅游、餐飲和服務于一體,可以把農村的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等潛在資源轉化為產品,增加農民收入。旅游業是關聯性很強的產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要素,一處鄉村旅游的開發,可以帶動餐飲、住宿、交通運輸、商業、娛樂等多個行業的快速發展。而且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很多工作農民只需短期培訓后即可勝任,為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本地化就業。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在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渠道拓寬以后,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民生活消費水平、文化消費水平也會不斷提高,帶動農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寬裕。
但是,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基礎設施落后、文化內涵不足等問題,這就需要不同地區根據自身特點,既要在硬件方面繼續加強,也要不斷突出自身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軟實力優勢,實現內外兼修,拓展鄉村游內容,讓游客來得了、有得看、留得住。
從硬件設施的強化方面來講。鄉村旅游可以借助新農村建設這個機遇大力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全國新農村建設正處在示范探索階段,從中央到地方財政都將從道路建設、環境改善、農業綜合開發、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大量的資金支持。對缺乏資金的鄉村旅游而言,應充分利用好政策、資金上的機遇,借力發展。新農村建設規劃應重點推進“旅游文化村、生態文化村、安居溫飽村”建設,對有條件的示范村、先進村,可以把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統一規劃布局,結合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善、資金使用上統籌安排,重點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礎、能發揮示范作用的鄉村旅游村,這對發展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配套鄉村旅游服務需要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統籌“城區、景區、園區、郊區”等旅游資源,統一規劃,形成上至城市的都市旅游、景區旅游、工業旅游,下至鄉村的“農家樂”、“生態游”等旅游線路,借助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強鄉村旅游硬件設施配套建設。
從加強文化民俗特點等軟實力方面來講。旅游作為一種將消費者的需要、認同、情感、文化勾連起來的經濟活動,是對消費者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的外在呈現。在鋼筋水泥建構的“城市樊籠”里,人們往往保持著對“田園牧歌”的向往,渴望回歸自然,回到“慢生活”的狀態。現代人的旅游已不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旅游者由最初的尋求新、特、奇、異等刺激,開始越來越注重對文化的追尋和探求。地方傳統的民風、民俗、歷史風情是鄉村旅游文化的根,是形成景區特色的基礎。要吸引游客,形成魅力,就要善于發掘旅游文化,把文化內涵融入景區景點建設中。所以鄉村旅游要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一方面要對原汁原味的自然風光進行保留,同時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一定程度適當開發,將其賦予一定的民俗文化內涵,突出文化、民俗等軟性的內容在鄉村旅游中的地位。讓游客在鄉村旅游中能夠充分體會到這種鄉下獨有的田園風光和濃濃的鄉愁,讓游客的旅游更加有品質,更能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
轉型的壓力,創新的挑戰,考驗著每一個鄉村旅游從業者。只有解決產品初級、模式單一、市場飽和、競爭惡性等問題,只有讓游客在體驗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人文情懷,鄉村旅游才會讓游客“記得住鄉愁”,通過內外兼修,大力拓展鄉村旅游的內容,鄉村旅游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