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原產于美洲大陸,在墨西哥、秘魯、智利、哥倫比亞等地的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以及當地的眾多古代建筑物上,都發現有古代印第安人遺留下來的玉米印跡。印第安人把玉米植株和果穗的圖像繪畫在廟宇上、塑造在神像上、繪織在衣物上以表達對玉米的崇敬之情。墨西哥傳說中的特拉洛克神,就是印第安人崇敬的玉米神,它是印第安人傳說中的肥沃之神、雨水之神、豐收之神。有許多印第安部落以玉米命名,比如“玉米族”、“青玉米族”等。
古時候的美洲大陸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或遠征時,都把焙干的玉米粉或炒熟的玉米籽粒裝在挎帶的革囊中,作為主要給養。所以玉米收成的豐歉,常常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
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哥倫布的船隊把玉米帶回西班牙,然后逐漸傳至世界各地,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認為玉米是由阿拉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西北部;也有人認為玉米是從麥加經印度傳入中國西南部,然后傳播到各省。
中國有關玉米的最早記載見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志》,稱其為“玉麥”。玉米在16世紀傳入中國后,由于氣候適宜,產量高,迅速普及開來,很快取代了很多地區原來的主要糧食作物。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10余省。又由于它的生長期和冬小麥交錯,在黃河流域附近,無霜期較長的北方地區,可以和冬小麥輪作,達到一年兩熟,增加糧食產量,成為下層人口的主要糧食,這也是使18世紀后中國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我國種植玉米的歷史還不足500年,但我國已是除玉米的原產地美洲之外最重要的玉米產出國。
現代研究證實,玉米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及高血壓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玉米中還含有一種長壽因子——谷胱甘肽,它具有延緩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鎂有防癌抗癌作用,其含有的谷氨酸還有一定健腦功能。德國營養保健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
有關玉米,還有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二月二龍抬頭,是北方人很重視的日子,很多北方人在這一天爆玉米花。相傳唐朝武則天登基后,玉帝大怒,下令龍王3年不準給人間降雨,然而龍王仁慈,不忍見百姓受苦,私自降雨,因此遭受玉帝懲罰,被貶下凡壓在大山之下。玉帝稱,除非金豆開花,否則龍王將永遠壓在大山之下。百姓感恩龍王的救命之恩,四處奔走找金豆,到了二月初二這天,忽見有人在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百姓心想,如果把玉米爆開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并設香爐祭天地,龍王因此得救。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農歷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當然,這只是流傳于民間的一則傳說,唐朝時中國或許還沒有玉米。
玉米有著廣泛的使用價值,玉米粒可直接作為飼料用于養雞、養豬等,還能與其他作物等混合制成適于不同動物的飼料。玉米里面可以提取出異麥芽低聚糖,異麥芽低聚糖是益生元里最優異的,與人體的益生菌繁殖有著密切的關系。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的淀粉,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于造紙、食品、紡織、醫藥等行業。以玉米淀粉為原料生產的酒精是一種綠色的“清潔燃料”,它有可能在21世紀取代傳統燃料而被廣泛使用。
玉米植株的其他部分用途也相當廣泛:玉米稈可用于造紙和制墻板;苞葉可作填充材料和草藝編織;玉米穗軸可作燃料,用來制工業溶劑,莖葉除用作牲畜飼料外,還是沼氣很好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