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劉萬義 李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3)
目的論與軍事裝備保障術語的翻譯方法
劉璇 劉萬義 李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3)
目的論是功能翻譯理論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它是從譯文視角進行翻譯研究的一種解構主義理論模式,它以譯文功能為取向,注重翻譯的實用性。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類交際活動,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譯文文本的生產活動。在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和忠誠原則中,目的原則是首要的原則。本文簡單介紹了目的論的基本內容,并分析了它對軍事裝備保障術語翻譯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
目的論 裝備保障術語 翻譯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外交往不斷擴大,我國與世界各國軍事領域的交流也日趨深入和廣泛。在對外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相關軍事術語的理解與翻譯也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課題。對于軍事術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早地進行規范,那它勢必將成為對外交往的一大障礙。如果出現誤譯,輕則造成巨大的損失,重則有可能導致軍事爭端。與此同時,新的翻譯理論不斷涌現,20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功能派翻譯理論。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第一準則的目的論是功能派的主要翻譯理論。與傳統的等值翻譯理論不同的是,翻譯目的論注重的是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來選擇最佳的翻譯方法。即譯者必須針對特定翻譯目的來選擇特定的翻譯方法或策略。因此,本文將從目的論的角度,對于軍事術語,特別是軍事裝備保障術語的翻譯問題和策略進行相關探討。
翻譯中的目的論以人類行為理論為指導,把翻譯置于人類行為理論的范疇研究。目的論論者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在譯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為基礎的跨文化的人類交際活動。目的論的創始人威米爾稱自己的理論為Skopostheory,即翻譯“目的論”。目的論翻譯理論共有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原則”。目的原則指翻譯應能在譯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生作用。決定翻譯過程的根本原則是整個翻譯活動的目的(skopos),即“結果決定方法”。
這種目的有三種解釋:1)譯者的基本目的;2)譯文的交際目的;3)特定翻譯策略或手段要達到的目的。翻譯的目的論擺脫了等值翻譯或對等翻譯的束縛,開始強調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它解決了其他翻譯理論未能解決的問題,拓寬了翻譯研究的領域,賦予翻譯更多的涵義,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為以語言學派為主流的西方翻譯理論界另辟了一條新的探索道路。
根據目的論,譯者要根據文本的不同目的或功能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具備一定的軍事相關知識,在軍事裝備保障術語英漢翻譯的根本目的指導下,準確把握術語的內涵,忠實準確地表達軍事特色內涵和定義。目的論視角下,相關術語的翻譯可以采用“意譯法”、“形意結合翻譯”和“注釋翻譯”的策略。
2.1意譯法
在翻譯術語時,首先譯者腦子里應有一個標準來支配他的翻譯工作,他要明白其翻譯責任是讓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同樣的信息,因此必須擺脫劃等號式的機械對等的翻譯模式,深刻理解該術語所表達的內涵意義,在不能保證詞語的指稱意義和內涵意義同時滿足的情況下,應舍棄指稱意義,而把詞語的內涵意義表達出來,以達到翻譯標準中的“目的原則”。意義的傳遞在術語翻譯中非常重要,它占了軍事裝備保障術語翻譯的絕大多數。例如 :在翻譯“掩體整修”一詞時,有的譯者把它翻譯成“r e p a i r i n g o f t h e emplacement”,以為看到整修、修理就用repair,其實“掩體的整修”是構筑掩體的步驟之一,它包括挖掘、整修及偽裝,是指把掩體挖完后清理余土,平整掩體,拍實積土,整理得更加美觀的意思 ; repair實指 to restore ( sth. worn or damaged)to good condition,因此,這里用 repair就不太合適。為了使這一詞語的信息完整的傳遞過去,這就需要譯者的英語語言能力要強,在英語中找出能傳達相同信息的詞,而 dress這一詞能產生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效果,dress可以表示to make cheerful and attractive,英語中有to dress the streets, to dress the streets等等,dressing of the emplacement顯得更為合適。例如hit-and-run tactics(擾亂戰術“)騷擾戰術”
2.2形意結合翻譯
軍事武器名稱、軍事行動名稱和特種部隊的綽號往往含有動物、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其所表達的專業意義和日常生活中動物、人物或者事物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可以使用這些大家所熟悉的動物、人物和事物形象地表達專業意義。例如“戰斧”(Tomahawk)巡航導彈,軍方用“戰斧”來命名導彈,借用了“斧”具有巨大的殺傷力這一功能。F-15S“鷹”(Eagle)戰斗機、美國的F35 Lightening II(F35閃電II)、“輕舟”(Skiff)SS-N-23 導彈、Phoenix“不死鳥”空對空導彈等武器的譯名不僅形象傳神,而且還讓文本的讀者能清楚地感受到這些武器速度之快的特點,可謂術語翻譯中的精品。這些形象生動的軍事武器裝備術語使表達嚴謹、客觀、嚴肅的軍事科技文體帶上了形象幽默的色彩。
2.3注視翻譯
注釋翻譯(Philological Translation)是指按字面意思翻譯后,譯者為了達到翻譯的目的,另外在文中、腳注、尾注或術語表中對一些難點加以必要的闡釋和說明,以向讀者說明源語或源語文化的一些特性,使譯文讀者更好地了解按照字面意思直譯出來的內容。也就是說,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缺乏或語言本身的差異,有時讀者要讀懂譯文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因此,譯者必要時要進行注釋性的翻譯。比如:7-jet cross (七架噴氣式飛機十字隊形),60-day launch window (60天最有利發射時機)等等,這些軍事術語的漢譯中,劃線部分能夠起到注釋說明的作用,從而使譯文更清晰,讀者更易于接受。以軍事術語中絕大多數縮略語翻譯為例,在翻譯時應采取這種文內注釋的翻譯方法,相當于用漢語譯文對英語縮略語進行了必要解釋。比如:TOW 光學有線制導管內發射反坦克導彈(Tubelaunched Optic-tracked Wire-guided anti-tank missile)、LANTIRN低空導航與目標指示紅外夜視儀(Low-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Infra-Red for Night)、FLIR前視紅外裝置(forward-looking infrared device)等等。這樣的文后注釋一般由于術語專業性很強,背后蘊含很多背景文化知識,譯者不能再行文中用寥寥數語解釋清楚,就會采取注釋放后的方法,方便譯者有3結語
更多的空間把想要說明的知識點解釋的更詳細準確。
總之,翻譯的目的功能不同, 翻譯的方法策略各異, 不論何種方法, 能否有效實現翻譯目的才是翻譯的最根本原則。軍事術語翻譯中使用目的論原則為一些違反現有翻譯標準但經實踐檢驗十分成功的翻譯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對軍事術語翻譯的譯者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1]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26.
[2]王克非.翻譯文化史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17.
[3]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51.
[4]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300.
[5]王東風.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中國翻譯,2002(5):25.
軍械工程學院基礎部資助編號“JCKY1310”——“目的論指導下的外軍裝備保障術語翻譯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璇(1980—),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軍事英語教學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