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茂瓊曹云德王燕
(1.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氣象局,西藏阿里地區 859200;2.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監測網絡處,西藏拉薩 850000;3.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氣象局,西藏昌都地區 854400)
中國主要氣象災害及防御探討
賈茂瓊1曹云德2王燕3
(1.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氣象局,西藏阿里地區 859200;2.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監測網絡處,西藏拉薩 850000;3.西藏昌都地區左貢縣氣象局,西藏昌都地區 854400)
自然災害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是一直存在的,特別是氣象災害,自然災害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氣象災害是大氣運動和變化對人類的財產、生命以及國家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害,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臺風、暴雨、冰雹、沙塵暴、高溫等,我國的氣象災害比較頻繁,而且造成的損失也比較大,應采取有效地防御措施,預防氣象災害的影響,使損失減小到最小。本文就中國主要氣象災害以及防御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中國 氣象災害 防御
世界上,我國是自然災害比較多、也比較頻繁的國家,造成的災害也比較嚴重,在自然災害中,由于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有極大的比重,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氣象災害有直接出現的災害和衍生的災害。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氣象災害也頻繁發生,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應采取有效的措施防御氣象災害。
1.1干旱
干旱是我國比較常見的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有著極大的影響,我國農作物總共的受災面積中,由于干旱造成的災害要達到半數以上[1],而且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會受到東南、西南季風的影響,也就形成了東南多雨、西北干旱。此外,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度,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比較嚴重,這也是造成干旱出現的重要因素。
1.2洪澇
我國災害中,洪澇出現的機率最大,且造成的影響和損失也是最高的,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數量也逐漸增多,洪澇災害的影響也呈現上升。洪澇災害主要有洪水災害、連陰雨災害和濕害、雨澇災害等[2],洪澇災害的出現不僅是由于氣象原因造成的,但是洪澇災害出現的次數、危害等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受暴雨洪澇影響的。洪澇災害主要是發生在東部,河南、吉林、黑龍江、安徽等地。我國的洪澇災害發生頻率比較高,每次洪澇都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和破壞。
1.3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破壞力最強的天氣,在太平洋西岸的地區和國家基本上都要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熱帶氣旋主要分為5個等級,以風速從大到小依次有臺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氣旋、熱帶低壓[3]。熱帶氣旋也是對我國造成應影響的重要天氣系統注意,熱帶氣旋的發生通常是伴有狂風暴雨、巨浪等,熱帶氣旋會給人類的生命以及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會造成人員傷亡、交通、通訊、房屋以及生產等受損。我國從北部的遼寧到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每年后會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
1.4凍害
低溫凍害是冷空氣活動異常,而出現的急劇降溫、雨雪和霜凍等造成的自然災害。會由于溫度過低導致農作物受損進而減產,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低溫凍害主要有霜凍、低溫冷害、寒潮、低溫連陰雨等,春季低溫主要出現在江南、華南等地,夏季低溫出現在東北,秋季低溫出現在南方,冬季凍害也是主要影響南方。霜凍在大部分地區都有,而寒潮的影響地區是除了青藏高原、滇南谷地。
2.1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為了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相關氣象部門在工作中應做好氣象災害的預警工作,對于災害性天氣要及時發布,并將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表現,并保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的真實、準確。相關政府部門應做好防災減災的決策,這是防御氣象災害的重要和關鍵之處,對氣象災害進行預警監控,全面對氣象災害的風險進行排查,正確評估氣象災害的損失。
2.2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要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應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做好氣象災害的都防御指揮、報警等氣象災害應急系統,統一領導,實現上下聯動,強化各部門的信息共享,實現氣象災害檢測網絡系統的建設,提高氣象災害的預警能力,完善發布系統,建立氣象災害收集調查以及評估系統,能夠對氣象災害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評估,及時采取有效地措施進行災害的防御。
2.3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工作
為了實現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工作,明確氣象災害發生的原因以及預防的辦法,使人們能夠規范自己的行為。強化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御意識,有助于促進氣象災害防御水平以及效果的提升,減少氣象災害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經濟損失。
2.4加強各部門的協作
將氣象災害行政主管單位的工作進行有效的落實,相關部門應將氣象災害降低到最小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標,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要將防火、防汛、抗旱等作為防災的重點內容,并要求各部門進行統一協作,形成合力,加強氣象災害的信息收集、監測、指揮以及救援等工作,強化氣象災害的防御水平和效果。
2.5實現信息共享,強化科研水平
為了促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不僅要建立氣象災害的防御體系,還應加強信息的共享,實現信息交流。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進行氣象災害的監測,完善網絡信息基礎,促進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的提升。
2.6將防災減災納入到國家財政中
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項公益性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社會和生態效益,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投資比較大,時間比較長,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要將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納入到國家政府發展規劃中,并將氣象災害的體系建設納入到本級財政中,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的質量和效果。
自然災害的預測、防災減災工作是全社會發展建設中的重要工作,要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相關部門要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工作,實現各部門的協作,促進信息共享,強化科研水平,將防災減災納入到國家財政中,使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實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1]王煒,權循剛,魏華.從氣象災害防御到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管理方法轉變[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1.2(1):12-13.
[2]劉彤,閆天池.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及其經濟損失[J].自然災害學報.2011.9(2):90-91.
[3]任崇勇,李瑞英.淺談農村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 2012.11(1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