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洲林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010)
基于老公園改造的增城兒童公園設計策略
王洲林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010)
我國城市兒童公園發展較為落后,將現有市區老公園進行升級改造成符合城市家庭親子活動特點的兒童公園是行之有效的惠民工程。以增城市兒童公園為例,在分析老公園現狀基礎上,從資源優化利用、低成本改造設計、提升場所文化內涵、植物景觀規劃四方面提出設計策略。
兒童公園;公園改造;設計策略
兒童公園是城市中專門為兒童特殊人群提供親近自然和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當前我國城市兒童公園基礎設施發展較為落后,不適應現代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需求。廣州市率先發起全市范圍兒童公園升級改造的惠民工程,增城兒童公園屬于其中區級公園之一。本文將以增城兒童公園改造設計項目為例,探討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環境中營造回歸自然天性有益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活動場所。
針對廣州市僅有一處兒童公園的兒童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現況,廣州市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2+12”的兒童公園建設規劃,達到“區區有兒童公園”的目標。2013年3月25日,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區兩級新兒童公園‘2+12’選址方案”[1];用地面積共約157.4hm2,在數量上和總規模上都領先全國。
增城兒童公園屬于12個區級兒童公園之一,選址于增城市中心的原增城公園地塊,地理環境優越,東接熱鬧繁榮的居住區,西臨優美的荔枝文化公園,南向大型綜合商業區,北望高層商住樓,三面臨路,一面臨河,交通便捷,人流量較大。
該公園占地面積約15.6hm2,場地內部以山地為主,最大相對高差23.00m,保留了大量長勢良好的喬灌木及地被植物,主入口是全園最大的硬質平地,其余小型硬質場地散布于各區林中,總體面積較小,并有一些利用率較低的游樂設施,道路系統分級明確,整體基本完善。
增城兒童公園作為綜合性公園基礎上改造為專類公園,既要延續過去群眾性文化、娛樂、健身、交流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更要為全市兒童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游憩、科普、娛樂活動的特定場所。因此,改造方案需要在充分分析基地現狀特點,結合兒童活動特點基礎上因地制宜,進行整體規劃和合理布局。現狀分析主要從景觀資源、功能結構、基礎設施、場地特色四方面著手。
2.1景觀資源
公園內景觀植被資源較豐富,內部綠化率高,綠化面積達8000m2,原有山林、樹林、草地保存良好,原生植物翠綠挺拔,喬灌草及地被植物長勢良好,成為市區重要的公共綠地空間,服務附近社區乃至全區。因此,該園區的植被資源是最大優勢,應加以保留利用;作為未來兒童公園,園區植物配置局部有待提升,增加藝術性,發揮更大的科普性和趣味性功能。
2.2功能結構
作為增城中心城區綜合性公園,2002年經過重新規劃建設,設置了一定量的休閑活動空間以提供市民娛樂需求,主要有康體中心、健身場、人工湖景、四季花園、雕塑園、晨練廣場、休息廣場等,是區域內市民休閑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但是,公園整體功能較單一,結構松散,場地利用率低,高密度人流多集中于出入口和游樂場,其余園路和廣場相對人流稀少,尤其山林地帶最為稀疏。
2.3基礎設施
公園內道路系統簡單,保持較良好,利于后期完善豐富。公園場地內主廣場面積為1.1萬m2,路網面積為1萬m2;主要場地設施較為簡單,主要為滿足市民基本休憩、活動需求,包括曲廊、服務建筑、游泳池、景觀亭、石橋、燈光噴泉等,園內服務性基礎設施陳舊,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且缺少特色,景觀性差,公廁較少,服務功能明顯滯后,有待完善。
2.4場地特色
公園整體規劃設計缺少文化特色和內涵,僅簡單提供活動場地,園區內特色景觀小品不足,各設施缺少整體系統設計,硬質空間色彩偏暗淡,現有活動設施不能滿足兒童游樂活動的需求,對兒童缺少足夠吸引力。
3.1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原則:盡量尊重場地現有地形和植被情況,充分利用原有景觀資源,保留原生態的基礎上予以改造。
(2)安全性原則:兒童是較容易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在活動場地的設計中應注意兒童奔跑、追逐、攀爬等動態活動時的視線范圍和空間尺度,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
(3)兒童為本原則:以服務兒童為宗旨,各類公園的交通、游憩場地設施和濱水景觀設施的布置要符合兒童群體的身體特征、活動尺度[2]。
(4)多樣性原則:考慮兒童活動的多樣性需求特點,將趣味性、科普性、文化性、寓教于樂融入公園,為兒童創造自然、輕松、豐富的活動場地,并發揮寓教于樂的功能,使兒童能在游戲中體會和學習。
(5)適地性原則:設計符合地域特征,植物栽植注重適地適樹原則,多采用鄉土樹種。
3.2設計策略
3.2.1資源優化利用
公園改造設計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尊重場地內現有環境,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是規劃設計的首要策略。通過前期分析,場地內自然地形豐富,植被茂密,并有著較明顯的道路等級和部分硬質空間及基礎設施。方案設計基本保留現狀優質的綠化景觀,并提高綠化利用率,根據不同植被空間特點增設不同林下活動空間,豐富公園活動內容,打造城市森林中的兒童公園;新公園交通流線規劃控制在原主干道基礎上適量調整;公園場地設計時充分考慮已有硬質空間,加以改造利用,形成更具兒童公園特色的活動空間體系。
3.2.2低成本改造設計
結合現狀道路,在各個板塊活動區域形成各自的環形步行游線,突出兒童性活動。在道路設計時,特別注意兒童活動路線和場地內的道路的安全性和引導性,采用彩色混凝土鋪裝,色彩艷麗豐富,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具有較強的引導性;另一方面,彩色混凝土表面較平整光滑,惡劣天氣和兒童嬉戲奔跑時不易發生危險。其次,在公園中的活動廣場設計中,合理利用空間和設施,盡量利用原有節點形式加以完善,杜絕大拆大建改造方式。
鋪裝材料以當地石材為主,以低碳、環保、生態為原則,減少復雜的切割工程。在重要的位置采用石材(如廣場、開放式空間等),其余區域可采用成本較低的材料,通過合理的色彩樣式的搭配,營造舒適的空間。

圖1
3.3提升場所文化內涵
充分分析項目地緣文化特色和兒童科普教育需求,將二者充分融合在場所中,提升公園整體文化內涵。
增城是舉世聞名的荔枝之鄉,而千年荔枝樹是增城人最熟悉的形象,方案中引入“大樹”這一意象,以“大樹上的精靈王國”作為設計概念。由于場地受到西側生態公園和東側居住區的影響,自然形成了東西兩個“動”、“靜”區域,并根據兒童的四種天性布置了四個主題分區:“藝術天地”、“繽紛王國”、“叢林探秘”、“科普樂園”,中部區域也就形象地成為大樹的“主干”,從主入口區域“生根發芽”,長出的“枝條”遍布全園,連系著各個區域的“樹葉”和“果實”。茂盛的“大樹”吸引了周圍的“精靈”,讓兒童們在這里尋找自己的天地,創造屬于自己的樂土,成為一處充滿歡聲笑語的歡樂“王國”。以此凸顯增城文化內涵明顯且充滿活力的特色綜合性兒童公園。
3.4植物景觀規劃
結合公園現狀良好的綠化基地,進行整體修飾完善,以符合兒童公園生態性和活動性需求。豐富現有植物色彩表現的多彩性,強調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適用功能,突出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創造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斑斕、冬景蒼翠的公園美景;適地適樹,以本地特色樹種為主,采用自然種植的手法,營造出優雅、質樸、自然、色彩豐富的綠化風格;健身器具設置在場地的綠地之中,考慮通過植物的高度和郁閉度來控制聲音和視線營造空間的私密性和區域性;選擇植物時應先確定植物的玩耍價值,首選色彩鮮艷、再生力強的植物;避免選用有毒、有刺、有黏液等污染性植物。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公眾對環境認識的提高,公園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3],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追求深度體驗和富有內涵的場所,類似兒童公園的專類公園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城市中心區往往是市民使用最頻繁和最便捷的休閑區域,對中心城區的部分綜合性公園改造提升為滿足兒童群體休閑活動場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針對這類公園改造設計,需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營造,采取低成本、低干擾度的改造手法,深入兒童心理和活動特點,滿足兒童主體同時,兼顧其他陪伴的成人活動需求,營造出具有地域生態及文化特色、富有空間趣味性和科普教育性的城市兒童公園,真正提供給城市兒童自由愉快游玩的空間。
[1]陶曉輝.自由玩樂的時代——廣州市“2+12”兒童公園建設方案淺析[J].廣東園林,2013(4):40~43.
[2]邵花.淺談兒童公園的改造設計與構思[J].廣西城鎮建設,2008(5):116~117.
[3]洪麗,龐松齡,張璐.兒童綠色活動空間的營造——以哈爾濱市兒童公園景觀改造為例[J].現代園林,2010(12):30~33.
TU986.5+6
A
1673-0038(2015)16-0001-02
201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