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斌
(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貴陽 550001)
淺析城市綜合體的商業建筑設計思想創新
劉斌
(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貴陽550001)
城市綜合體是城市空間優化后的一個系統,具有社會性,承載著多種城市需求,是一種積極的城市空間。對于不同的城市,城市綜合體應該有不同的需求,其業態的融合和使用單元的設置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在設計過程中,不單單要配合使用關系實施合理有效的空間組織,還要對構成的建筑風格等要實施深刻的研究。
城市綜合體;商業建筑;設計思想
城市綜合體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微縮體,一個比較成熟的城市綜合體,一定要承擔起城市中心應負的職責。在城市綜合體構成的城市或者城區輻射區域之內,它是一個城市或城區的形象的代表。由于城市綜合體項目的不斷增加,這給建筑師帶來了許多的契機,一定要對此類型建筑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掌握。總體來說,中小城市在設計、打造城市商業綜合體之時,重在結合自身的特點,根據經濟發展的走向,對區位的優勢實施整合,如此設計、建造出的城市綜合體才會更符合人們生活的需求。
1.1城市綜合體建筑設計中地理環境對其的影響
對城市綜合體的打造需要許多部分構成,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城市交通樞紐,由于城市內部的不同功能設施的使用都離不開交通樞紐。其次就是城市的中央商務區,這是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甚至國家的經濟發展核心。通常來說,中央商務區可把城市的經濟、科技和文化力量進行高度的集中,這樣就可以作為一個城市的核心存在,使其擁有金融、貿易、服務、展覽、咨詢等功能,再加上市政交通和通信設施,這樣可促進城市綜合體更好的發揮效果。還有就是城市商業核心,主要是通過對特定范圍內組織商品流通的樞紐地帶,是一個城市商業最為集中的區域。
1.2區位效能和作用的剖析
對于城市綜合體和多功能建筑的分析主要不同在于,多功能建筑主要體現在建筑數量和種類的累積,這樣不足以形成一個新的系統,部分有增有減對整體大局沒有很大影響。但是城市綜合體主要凸顯了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優化組合,是在一個有機系統中存在著。城市綜合體內部包含許多功能,例如居民住房、工作單位、購物場所和飲食與娛樂等等城市生活元素,在這個空間內部,這些城市生活元素之間互相影響著。
1.3利用合理有用的交通疏導
城市商業綜合體離不開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這樣可以保障人流順暢,出行更為方便、交通不再堵塞。比如說一棟樓的出入口的數量一定要更為的合理,位置要適宜。樓外的建筑與建筑之間,比方說地下室和外部的街道之間聯系的道路,可經過垂直自動扶梯與其他的設施來完成,最后使之可以與各個方向的交通運輸系統相互連通。在一個公共空間的底部,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步行街,這也是近些年城市建設設計的普遍做法,步行街可有效的把施工現場進行合理的劃分。
某一城市綜合體根據地塊的區域位置、歷史文化特征、場地現狀和周邊環境,在對用地性質、使用人群、對外交通和外部視覺景觀等做了詳細分析后,將其定位為:富有地方特色、反映當地歷史文化、滿足市民休閑、娛樂、游覽和購物需求的綜合性城市開放空間。把“完善城市設施、突出文化特色、濱水空間親近游人”作為設計原則,利用步行街富有變化的線狀空間形態和建筑功能的多用途集聚效應,通過融合當地人文要素達到繁榮商業氛圍,提升城市地段形象的目的。在生態環境的考慮方面,從城市生態大系統著眼考慮步行街的作用,形成人與自然山水的親近關系。
3.1總體構思及布局
景區的主要景觀是來自湖景,配合湖岸周圈的綠化景觀及景觀小品形成的一個環景觀帶。從南向北看去,將湖景作為視角的前景,配合北岸已建成的美術館、音樂廳等大型公共建筑,襯上當地的城市背景,便形成了一道優美的城市風景線。所以在北岸建設商業街區,與環境不相符的建筑尺度,有可能會破壞這一城市景觀。所以為了將堤下步行街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欲將其整體定位配角化,低調化。整個空間序列以當地音樂廳為核心,以市民廣場為主角,以原泄洪渠加以開挖的如意湖作為主要景觀要素,與步行街遙相呼應。利用堤下高差變化將其劃分成多個不同的空間,整體規劃以步行臺階中心軸線作為步行街的中心對稱軸,分別布置東西二大區,每個獨立分區都圍繞內庭院為核心空間,形成內街的形態,整個步行街北面臨堤下路處又以線狀布局,毗鄰如意湖,一路迤邐而來,空間布局層次豐富,主次分明。兩區之間的大臺階直通堤頂的濱湖公園,并根據臺階的尺度來控制建筑的收放。步行街建筑物充分利用北大堤下部空間,其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頂標高低于或平于公園主景觀路面(堤頂)標高,這樣既不影響游人的景觀視線,又可以利用步行街建筑物的屋頂種植花園,有效的把商業街區隱藏在大的景觀環境中(如圖1)。并以此來消除大堤對景區的限制,將景區公園的帶形空間向南加以拓展。通過商業街區,使得美術館及周圈的城市綠地與景區連為一體。
3.2豐富空間形式,細化景觀細部
作為開放性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考慮了觀景、休閑、晨練等文化活動的要求,并提供展覽、餐飲、購物等活動的場所和設施,以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需求層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商業街的主要特點是因商業店鋪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線性的購物、休閑功能空間,以及內庭院式,面性的功能空間,決定了其設計的核心就是讓空間有用、舒適、富有特色。
3.2.1廣場空間設計
結合步行街的特點,以東西兩區中心對稱軸線上的堤下空間為核心,在體育場及休閑公園的中軸線位置上形成節點空間,設置一個入口廣場,它起著組織空間、引導空間的作用,是整個街道空間序列的開端。通過中軸線的控制,來實現廣場與周邊環境既相互聯系又具統一性。因為有大量人流的集散,在兩區中間臺階部位放大空間節點,并將此節點放大處理,形成面積較大的集散空間。同時,作為商業街的主要節點,具有鮮明的入口意象和引導性,起到匯聚,分散人流的作用。各構成元素尺度親切、比例和諧、材料運用得體,使前來購物觀光的游客或市民皆能產生強烈的親切感和歸屬。
3.2.2街道空間設計
步行街街區的布局形態沿店鋪街道一側呈線狀布局,鱗次櫛比,店面凹凸有致,半封閉的、步道拓寬式的街道空間,呈現一定的不規則狀。以集中人行活動區為指導思想,把街道做成彎彎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統一設計的街道家具,創造出強烈動感和節奏感的街道空間。街道自由舒展,連接和貫穿各功能區和多個景觀節點,以追求界定鮮明、比例適宜的積極空間,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環境氣氛和空間特色。注重邊界效應理論的運用,空地,建筑廣場的邊緣,建筑的凹處,是人們喜愛停留的區域。在商業街設置休息的座椅,讓人們駐足、停留、交談,彎曲的街道使步行變得更加有趣,變換的街道空間,間以廣場的穿插,使步行網絡更加簡短便捷(見圖2)。

圖2 街道空間
3.2.3內街入口與庭院設計
內街入口的功能和類型是整個步行街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通常形成一個重要節點,是人們進入內街的“序幕”,是對步行街內街有所感知的重要范圍。內街院落型空間具有相對靜的特征和停滯性,人可以停下來進行交流,談話等活動。在步行街內街的設計中,融入了北方民居的空間意向,將其核心空間設計成類似四合院內庭院的形式,實質上,內庭院的設立,不僅是線性空間的點空間和面空間的補充,還起到了外街線性空間的一種暫時停頓和休止(如圖3)。

圖3 內街入口與庭院
3.3建筑色彩設計
建筑的立面以暖灰色(低彩度)為主色調,局部間以高彩度和明度的點綴色,并設計了大面積的清水玻璃、隱框幕墻,與中間地標式建筑——音樂廳低調呼應。門窗飾線,鐵藝欄桿以及木本色裝飾百葉,建筑功能入口用高起漢白玉的牌坊來區別,其整體為典雅,低調的中性色調。設計的鋪裝,小品,附屬設施等采用暖色調設計,從色彩上取得和諧的效果。從整體風格到細部設計遵循現代、簡潔、樸素淡雅的原則,與周邊環境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統一。
目前城市綜合體已成為當前各大城市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進行建設的項目,但需要重點關注城市綜合體的設計,特別是需要對綜合體的布局、功能、交通等方面的設計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樣才能在實際建筑過程中有更系統和更科學的理論作為依據,從而更好的將城市綜合體的多功能性和高效率性發揮出來。
[1]唐靜.商業建筑性別空間研究現狀與趨勢[J].山西建筑,2006(16):35~ 36.
[2]倪茜.淺析居住區商業建筑設計理念[J].商業時代,2009(12):97~98.
[3]王勇.綜述商業建筑開放空間的設計[J].科技資訊,2009(35):77~78.
TU247
A
1673-0038(2015)15-0024-02
2015-3-20